內在的異質空間

我認爲在世紀末的環境裡,文學是我們保有異質性、異己性的最後堡壘。上一個世紀,人們因爲發現了異文化,受到異文化的刺|激,而學會了用文學來反省、檢討自己原本習以爲常的文化。E.M. 佛斯特的《印度之旅》仍然對印度充滿歧視偏見,可是對英國文化的檢討卻足以使這樣一部作品偉大。然而情勢丕變,下一個世紀,我們會愈來愈難接觸到足以撼動人心的異文化。資本秩序正以驚人的速度在統合我們所能接觸到的文化境域,一步步地改造。
第四,最現實的,因爲文學的成本最低,要複製異質和圖書空間、另類經驗,用自己的生命作媒介,是最昂貴的。旅行家探險家人類學家,畢竟都不是「一般人的行業」。電視電影的視覺重現複製,也一定比文學來得花錢、來得麻煩。文學預設了一個作者、讀者都不需要付出太高代價的想像活潑演練空間。
首先機場、車站、公路被同化了。從這個國家旅行到另一個國家,只是從這個機場移到另一個類似的機場。接著所有適宜觀光的地點也被同化了。夏威夷的海灘和塞內加爾的海灘該有的都一樣有了。接下來是觀光點外圍的都市也被同化了。最和*圖*書後再把僅存的鄉野也一併同化。
你給我的問題是:「在世紀末的混亂裡,你覺得文學還有什麼意義?還有什麼値得繼續堅持的?」這麼龐大的問題,我給不出簡單的答案。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問題我都給不出簡單的答案。因爲沒有人來問我可以有明確、簡單答案的科學問題或形式問題。沒有人問我三月二十五日,日出是幾點幾分。也沒人問我一百三十乘六十九等於多少,害我變得嘮嘮叨叨的,東講西講。
第二是因爲文學已經建立起一套追求歧義、追求想像突破的美學價值標準。文學可和*圖*書以給予那些努力建構異質風景的人,一些其他領域不會認同的掌聲與鼓勵。所有想像的事業,往往都是寂寞、辛苦的,但文學的傳統價值,可以凝聚一些互相取暖的掌聲。
只要我們認爲異質異類,是值得存在的,那麼文學就値得堅持。堅持在同質化的外在潮流裡,逆向打造一些內在的異質空間。
我們不會再找到新的異文化。我們甚至會失去眞正在異地異質風景裡移動旅遊的震懾經驗。讓我們不要忽視這種變化。相應地,不可能再由異文化來提供文學異質養分,反而是文學必須去創造異質空間、異質經驗,www.hetubook.com.com來保持人類不至於因異文化的逝去而麻木、無聊。
文學有幾項特殊的條件,可以扮演這樣的角色。第一是文字的局限性。文字是一種精確度極低,極間接的媒介,正因爲精確度低,正因爲間接,所以容許歧異,更要求讀者本身的創造性介入。
第三是因爲文學極其個人。文學的想像創造,只須說服自己,只須拜託自己配合。不像電影一類的大衆文化工業,文學不需要一大群工作人員。一大群人各自有各自的想像方式,最終的成品絕大多數代表的是想像的公分母,也是彼此的妥協。想像、異質一經妥協,就變回了同質和-圖-書。文學可以相對地堅持異質、少妥協些。
嘮叨,因爲覺得關於意義的問題,值得反覆多方追索。嘮叨,也正因爲沒有充分的權威地位,無法提供「拍板定案」的說法,所以只能反覆申辯、一再解說,我的立場我的理解我的想法。看看一般家裡面罷,婆婆媽媽會嘮叨,眞正有權力的爺爺爸爸卻通常話很少,就是這個道理。
你的問題,害我從「世紀末」開始談起,再由上一個世紀末與這個世紀末的比對,談到了讓我憂心忡忡的「異己的消失」,終於才能講到文學。因爲文學要在世紀末,「異己」不斷消失的背景裡,才能彰顯出它特殊的意義。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