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三 麥當勞與火車
食筍與觀竹

食筍,和吃蓮子、喝茶,都是飲食中的雅事。雅事才能入詩,所以古代文人的詩歌中,有許多描寫這些雅事的作品。凡雅,多不離清淡。而濃膩,常不免入俗。筍、蓮子、茶,都是很清淡的食品,因此吃喝都是清淡之味深,不容易立即動人嗜慾,但越嘗越覺其有味。濃膩之味淺,輕易引人喜歡,卻也輕易讓人厭棄。想做清淡的雅事,便往往需要細心耐心、靈心。食筍,雖是飲食中的常事,但要吃得雅,吃得有體味,吃得有心得,恐怕不僅須用嘴巴去吃,更得用心去吃哩!
竹之所以能引人觀賞:一方面是因爲它具有特殊的姿態,一方面是由於它具有特殊的質性。
竹子的姿態之美,大約在於線條的整齊,色調的和諧,以及柔軟的動感。它瘦削而修長,筆直指向天空,主幹沒有蕪雜的分枝。通常一片竹林,萬竿羅列,大小如一,因此形成整齊的垂直線條。它的主幹圓形,環節分明,竿竿相似,因此又形成整齊的圓形線條。這兩種線條便交織成一幅完整而美麗的圖案。一般樹木,主幹多是蒼老乾澀的灰褐色,只有竹子是鮮新潤澤的青翠色。一片竹林,一片漠漠無際的青翠,那是一種怎樣充滿生機的感受啊!通常,樹木的主幹都很生硬,在狂風中,仍然堅持著屹立不搖的力感。唯有竹子,它的主幹挺直而又充滿彈性,在風中作出很有韻律的hetubook.com.com搖擺,彷彿是一個肢體柔軟而充滿動感的舞者。竹子這三種姿態之美,都需要團體性的表現。因此,觀賞松樹,可取獨一的對象。觀賞竹子,卻須面對一大片竹林,才能領略「數大之美」。這樣說來,竹子應該是非常具有群性的植物了。
竹子特殊的質性,由於各人體會不同,所以說法也不一。唐朝劉巖夫的〈植竹記〉說它「剛柔忠義」。竹子勁直有節,不怕霜害,表現了剛毅的個性。但它又柔軟而有韌性,雖彎曲而不折,表現了柔韌的特質。因此,說它剛、說它柔,都很容易了解。但說它忠、說它義,這又爲什麼呢?「虛心而直,無所隱蔽,忠也」,「不孤根以挺聳,必相依以森秀,義也」盡己之心,便是忠。能扶持別人,便是義。竹子內心寬大正直,沒有隱飾,而又能相扶相持地成長,那眞是忠義兩全了。白居易的〈養竹記〉說它「固直空貞」。固是指竹根穩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直是指竹性正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空是指竹心空虛,「空以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受者」;貞是指竹節堅定,「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剛直、柔韌、根固、心虛、有節,這本來都只是客觀的物性,但在中國知識分子和-圖-書的眼中,卻成爲人生觀的表徵。他們將理想中美好的人格,投射到竹子身上,於是竹子便成爲賢人高士的化身了。
筍,它不以濃膩的味道,讓你的味覺得到短暫而強烈的刺|激;卻在清淡中,讓你覺出一種新鮮眞純的風味。因爲它味不偏極,所以再偏食的人,也能接受它。筍,就是這樣淡淡然地親和了各種口味殊異的人們。楊廷秀〈記張定叟煮筍經〉說:「淡處當知有眞味」。這話很有涵義,可以當做食筍的經驗,更可以當做人生的經驗。清淡中自含眞味,或者從清淡中去品嘗眞味,這都是最高深的人生境界。如此說來,中國的高人雅士喜歡食筍,或許他們品味竹筍,就彷彿在品味人生哩!
不過,中國人吃筍,有時會吃得很矛盾;既喜愛它的滋味,卻又不忍傷害它的生命。有人愉快地歌詠著:「新筍初嘗嫩馬蹄」,也有人憐惜地歌詠著「忍剪凌雲一寸心」。每一隻新筍,都是一個等待成長的生命。所以韓愈站在群筍之中,竟有「環立比兒孫」的感覺。這些幼嫩的生命,如果不去摧折它,將來凌霄挺立,應該是可以預期的。那時,竹聲蕭蕭,又是另一種景象啊!陸游不就曾有這樣的嚮往:「剩插藩籬憂玉折,預期風雨聽龍吟」。南朝沈道虔,有人偷拔他家屋後的新筍,他制止說:「惜此筍,欲其成林」。愛惜新筍,就像愛惜幼和-圖-書童一般,總期望他將來能夠成材。這樣看來,食筍應是智者之念,想的是「物盡其用」的價值觀;惜筍應是仁者之懷,想的是「物得其生」的價值觀。然而,千古以來,食者自食,惜者自惜。我們的世界,原就是這樣各是其是地自古運轉至今,你要食筍?要惜筍?那就隨你吧!

觀竹

有許多景物的觀賞,常受時間、氣候的限制,但看竹子,可說是「無時不宜」。鄭谷的詠竹詩說:「宜煙宜雨又宜風」,不管在煙霧中,在雨中,在風中,都是看竹的好時間。當然,晴朗的天氣下看竹,就不用說了。煙中看竹,取其朦朧的氣氛。雨中看竹,取其清冷的情調。風中看竹,取其搖擺的舞姿。同時,雨中風中,更兼得各種自然交響的音聲。想來,鄭谷對觀竹眞有深刻的體會了。
或許,你也曾有過觀竹的愉悅。在溪頭?在阿里山?在花蓮?在宜蘭?或在你家的庭園中?不管在那裡,靜心地倚坐,或從容地蹀躞,用你的眼去看,用你的耳去聽,用你的心去感受。可能,你將不知不覺地走入中國文化一處虛靈的源泉中,而與阮籍、嵇康、王子猷、……冥然而合哩!
只看得見肉體而看不見靈魂的現代人啊!物盡其用,是他們最崇高的生活信條。能叫能啼的灰面鷲、臺灣獼猴、梅花鹿……都不能得到他們的愛惜,何況是不言不語的竹https://m.hetubook.com.com筍!惜筍而不食,在現代人的眼中,那只是一則理想人性的神話而已。我也是現代人之一,性喜食筍,有什麼道理,吃完再說吧!
——一九九一年一月.選自九歌版《智慧就是太陽》

食筍

瘦削修長,凝青含翠,隨風搖曳,給人的印象是一種瀟灑飄逸的韻致。或許,就是這種韻致,使得隱逸之士常選擇它作爲寄跡的場所。晉朝的嵇康、阮籍、山濤、向秀……「竹林七賢」們曾經在它的蔭下,抱膝吟嘯,揮塵清談。唐朝的李白、孔巢父、韓準、裴政……「竹溪六逸」們也曾經在它的蔭下,擊節狂歌,飛杯痛飲。這些瀟灑飄逸的高士,在酒酣耳熱之間,是否恍惚覺得自己已幻化成一株株搖曳的修竹呢?
曾經聽人說過:不喜歡吃苦瓜,不喜歡吃青椒……卻絕少聽人說過:不喜歡吃竹筍。
賣筍的人頂著斗笠;斗笠下是一張黝黑、粗糙、滿是風霜鏤痕的臉;臉下是一雙筋脈交錯,好似老竹盤根的手臂;手上則是潮濕的黃泥;黃泥便沾著一隻一隻永遠不可能成竹的嫩筍。賣筍人操著鋒利的短刀,削平筍腳,刀過處,污泥盡落,露出又白又嫩的筍肉,誘發著人們的食慾。
臺灣食筍的季節很長。不說冬筍,單是春筍,就可一連吃上四、五個月。山麓的城鎮,人們更可和圖書以吃到新採的鮮筍;那真是非常愉快的一種享受。自從我定居臺北盆地邊緣的新店以來,在飲食上,喝文山包種茶,吃新採的鮮筍,是最讓人樂在其中的口福了。
春夏之間,清冷的早晨,家居附近的山農們,挑著一簍一簍的竹筍,穿街過巷,湧向市場。他們在市場外圍的巷道邊,就地擺下竹筍,等待過路的顧客。在晨曦中,彷彿是古代的趕集市場哩!
竹子,從外表到内涵,都具有豐富的美與善。所以它一直是文學家、哲學家的寵兒。晉朝的王子猷愛竹成癡,簡直到了不能一天沒看竹子。他曾經向人借用一幢空宅,剛住進去,便命人栽種竹子,說:「不可一日無此君」。又有一次,他經過吳中,聽說有一戶人家,極有好竹。主人知道他會來看竹,很想結交這位名士,便準備好好招待他。誰知王子猷根本不先去拜訪主人,而直接到竹園中,對著竹子又吟又唱起來。恐怕,在他眼中,竹子要比俗人可愛得多哩!六朝名士揮灑性情,往往有許多奇怪的嗜好,王子猷這樣喜愛竹子,應該不算什麼不良嗜好吧!至於,他從竹子領略到什麼美感,覺悟到什麼道理,他沒有說過;只有等我們也和他一樣用情愛竹,用心觀竹,才悟得其中消息了。
竹,是中國人文精神的表徵之一。古代的知識分子常用它來怡情養性,或寄託人生觀。因此,它雖無春華之美,卻能博得人們的觀賞。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