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下庭柯蟬響歇,沙碧如煙,煙裡玲瓏月。
並著香肩無可說,櫻桃暗吐丁香結。
——納蘭性德(1658-88),〈蝶戀花〉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1905-50),〈雨巷〉
丁香香得神祕而性感,充滿了引人遐思的東方情調。著名的法國香水中,香奈兒的「可可」(Coco)及聖羅蘭的「鴉片」(Opium)都用丁香作為主調的成分之一。一旦染上了丁香癮,就很難逃脫它的魅力……
在人類文明史上,丁香至少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中國早在漢代就有丁香,大概最初來自南洋,後來在中國的雲南和兩廣也偶能見到。宋代詞人顏博文曾作〈雞舌香賦〉,形容它「鬱鬱嬌黃,綽綽綠。偶嚼而有味,以奇功而見錄」。古代中國將丁香區分為雌雄兩種。公丁香是花|蕾,即一般所謂的丁香。母丁香是果實,較公丁香大,又稱「雞舌香」。東漢應劭著《漢官儀》,記載漢桓帝時,侍中刁存,年老口臭。因此皇帝賜雞舌香,讓他含在嘴裡。雞舌香味道「辛螫」,刁存「不敢嚥」,以為自己犯了過錯,皇帝賜他毒藥。當他回到家裡,家人要求看看到底是何毒藥,才發現原來是香口的雞舌香。刁存先還不信,等他人當場嚥和_圖_書下,才破涕為笑。原本一齣悲劇,結果以喜劇收場!
桃金孃的常綠喬木,丁香樹高達八至十二公尺,花有黃、紫、粉紅等不同顏色。當花|蕾長成時採擷下來,放在陽光下曬乾,變成紅棕色,香味撲鼻。一棵丁香樹要七歲以後才可收穫,十五年到二十年是產量最豐碩的時段,一年可產七十五磅的丁香。它長約一到三公分,圓頭細身,好像一根生銹的鐵釘。丁香的名字正來自它的形狀,又叫丁子香。英文名clove,來自拉丁文clavus和法文clou,亦即「釘子」的意思,和中文不謀而合。日文稱丁香為「丁子」,想必與中文有關。
印尼不但是丁香的原產地,而且有名聞世界的丁香菸。一八八〇年代,一個名叫哈吉(Haji Jamahri)的人患了輕微的氣喘病。他將丁香油抹在胸口上,覺得舒暢多了。然後他想,如果能直接將丁香吸入肺裡,效果豈不更好?於是,他把菸草和丁香捲在乾玉米葉裡來抽,結果治好了氣喘。從此他開始大批製造丁香菸,販賣全國。此菸的全名是洛克.嗑雷特(Rokok kretek),前者是菸草(百分之六十),後者是丁香(百分之四十)之意,簡稱「嗑雷特」。也有一說嗑雷特乃擬聲字,因為丁香菸抽起來嗑嗑作響。這種手捲菸是印尼的特產,當今品牌多達一千八百種以上,估計有二十萬女工從事生產。它出口世界各地,尤其受歐美年輕人的喜愛。印尼本地產的丁香遠遠供不應求,必須從非洲進口原料。
丁香濃郁和-圖-書芬烈,和清新純淨的香花香草搭配最相宜,例如丁香和薰衣草混合的香水,在十六世紀的歐洲非常流行。至今仍普遍的是丁香和橙類的搭配;英國傳統手藝裡有一種「丁香球」(pomander),正代表了兩者完美的結合。其實做起來很容易,不妨試試。取一顆新鮮的橘子,用膠帶圍繞它的圓周交叉貼成一個十字,將橘子隔成四瓣。每一瓣用丁香一排一排的釘;如果釘不進去,可先用大頭針先戳一個洞。隨著每一粒釘入的丁香,橘子汁會溢出,給雙手抹得香香的。整枚橘子釘滿後,放在陰暗處兩個禮拜乾透。橘子縮小後,丁香密密麻麻地排在一起,沒有空隙。此時,將膠帶小心地撕掉,在留白處繫上緞帶。既可掛在衣櫃裡薰香防蟲,也不妨盛在別緻的容器裡當擺設——歐洲傳統做法是放滿一大盆,讓香氣瀰漫在空氣中。丁香球不一定非要用橘子,也可用檸檬或蘋果,一樣的芬芳持久。
由這則故事我們可以推測,當時丁香還不十分普遍,否則刁存不會認不出來。可以確定的是,東漢以後,臣子覲見皇帝時口含丁香,成了宮廷的規矩:「欲其奏事對答,其氣芬芳。」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早春對雪奉澧州元郎中〉有云:「昨日同含雞舌香。」回憶兩人同朝為官的日子。在三國尚未鼎立時,曹操曾試圖徵召諸葛亮(181-234)。《香乘》引述《五色線》記載〈曹操與諸葛亮書〉道:「今奉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以丁香作為饋贈禮品,可見其珍貴。宋代更講究,有一種「含香圓」和*圖*書,需要十五種香料合成,其中當然少不了丁香。清末名詩人樊增祥(1846-1931)獻給老師張之洞(1837-1909)祝壽的駢體文,其中有「如有佳語,不含雞舌香而亦香」的句子,引的也是丁香香口的典故。「雞舌香」這個名字不雅。曾有古籍將它比喻為美人的舌頭,說它「小,嫩,尖,香」。不如改名為「美人舌」,來得恰當。
西方要到西元四世紀左右才由中東傳入丁香。十六世紀以前的歐洲,丁香進口主要有賴於阿拉伯商人穿梭於歐、亞、非三大洲之際。當時的丁香正如同今天的石油,極為珍貴,因為丁香可以防止肉類腐爛,而且被認為有預防瘟疫的功效。阿拉伯商人壟斷了香料貿易,歐洲國家看了當然要眼紅,航海探險的動機之一就是要尋找香料的原產地。十五六世紀之交,葡萄牙探險家沙瑞歐發現了香料群島,滿載丁香而歸。從此開啟了一部丁香爭奪史。一五一九年,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1480-1521)率領由五艘船隻和兩百七十名水手組成的西班牙船隊,浩浩蕩蕩地向南太平洋出發。三年中歷經危難,船長殉職(麥哲倫死在菲律賓),只剩下一艘船隻和十八名水手生還。雖然損失慘重,但是探險隊帶回了五十磅丁香,讓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大喜,覺得付出的代價還是值得的。
當今丁香年產量逾八萬噸,百分之七十以上都來自印尼。在丁香的主要產地之一,桑吉巴島有諺語云:「丁香樹只有在看得到山,聞得到海的地方才會生長。」hetubook.com.com印尼的摩鹿加島上,每當嬰兒出生時,就種一棵丁香樹,以示慶祝新生。此外,他們將丁香串成項鍊,戴了可以避邪驅病。至於歐洲古老的傳說是,不可戴帽子走近丁香樹,因為會嚇壞了它。
不僅是花|蕾和果實,丁香的樹皮,樹枝,樹葉都有香味,都可以提煉香油,但是花油的香味遠比其他部分來得純正,而且具有醫療的功效。目前市面上的丁香油大概美金十二元一盎司。丁香油刺|激性強,容易造成過敏,所以不可直接塗抹在皮膚上,必須用別的油先稀釋它。此外,懷孕時也不宜使用。
作為香藥,丁香可以消炎止痛,治療牙疼,風濕,關節炎等症狀。它的抗毒性強;據說,荷蘭人燒燬了印尼諸島的丁香樹後,傳染病在當地急遽上升。丁香屬溫性藥物,對消化不良,腸胃虛弱,嘔吐噁心等症狀皆有助益。飲酒前嚼一粒丁香,可以增加酒量,不易喝醉。它又能強腎壯陽,兼具春|葯的功效。
丁香,也稱「洋丁香」,以有別於紫丁香。雖然兩者都開芬芳的花,但是卻南轅北轍,毫不相干。洋丁香來自熱帶,原產於印尼的香料群島,其中之一的摩鹿加群島(Moluccas)向有「丁香之島」的美譽。現今以印尼群島,東非的桑吉巴島(Zanzibar),南亞的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和斯里蘭卡(Sri Lanka)為主要產地。至於紫丁香,則生長在溫帶甚至寒帶,如中國的華北和東北,以它為市花的哈爾濱即有「丁香城」之稱。洋丁香和紫丁香的香味截然不同:前者濃郁芬烈,後者m•hetubook.com•com柔和清新。市面上的天然丁香油提煉自洋丁香,具有香料和香藥的多種用途。紫丁香油通常是人工合成的,可以用來薰香,卻沒有其他功效。下面我要介紹的是洋丁香,簡稱丁香。
一六〇五年,印尼淪為荷蘭殖民地。為了壟斷丁香市場,荷蘭將諸島上的丁香樹盡數焚燬,只留下一兩個島的園林,以便於看守。十八九世紀,英法兩國先後走私種子,偷偷移植成功,打破了荷蘭獨霸的局面。而隨著亞非及加勒比海地區的廣泛栽培,丁香的身價也從黃金等級降到人人都負擔得起的日常香料。長達四世紀的丁香爭奪戰無異於一部西方殖民史的縮影,具體而微地反映了歐洲帝國主義的肆虐猖狂。這段歷史在蔡珠兒的《南方絳雪》一書裡有相當詳細的敘述。
當然,丁香史並不全是那麼血腥的。一六四九年出生於波士頓,祖籍威爾斯的耶魯先生(Elihu Yale),在英國殖民地的東印度公司任職二十餘年。他經營香料,尤其是丁香,發了大財,後回到倫敦定居。一七〇一年,他捐款在美國康乃迪克州的新黑芬(New Haven)創建了耶魯學院,即今天耶魯大學的前身。以丁香滋養書香,稱得上是香史上的一樁美談。
作為香料,丁香在中外飲食裡都有調味和醃漬的功用。山西著名的汾酒「竹葉青」有十種以上的成分,其中就包括了「公丁香」。傳統寧夏菜裡有一道「丁香肘子」,顧名思義,以丁香為招牌口味。其他如中國的五香粉,印度的咖哩,英國的香辣醬(Worcestershire sauce)等,都少不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