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闍提婆問道:「這話怎說?」城中少年曰:「好簡單耳,凡出家之人,有兩種修業,其一為誦經,其二為習定。你已經眞鬚假牙,誦經亦無氣,習定又無力,唔係搵處地方養老,又係乜哉?」婆闍提婆聽了,合十曰:「多謝各位鼓勵,貧僧年紀雖老,但人老心不hetubook.com.com
老,一定習此二業,直到通三藏,斷三界欲,得六神通,達八解脫,如果不到此境界,貧僧不以雙脇貼於蓆,願各位做一個證人。」
以前譏笑他的人,對他極為敬仰,因他曾說過如果不成道,就脇不下蓆,所以稱之為脇尊者。乾隆皇在編五百羅漢www.hetubook.com.com
時,查出佛教史中這一位脇尊者,於是編之為四十六號羅漢焉。
所謂不以脇貼蓆,即係永不睡覺之謂。因一個人若躺於席上,雙脇一定貼蓆,無論側臥或仰臥,脇部一定貼蓆的。他果然從此不眠不睡,努力習業,只三年之間,通三藏,斷三界欲,得三明智。和圖書他最大的功德,是感化當時的伽膩色伽王,舉行一次全印度佛教高僧大法會,此法會為印度佛教史上第四次大法會,稱為「第四經集」。
第四十六位羅漢,名「波闍提婆尊者」。他的譯名甚多,有譯為「波粟濕縛」,亦有譯為「波奢」,唐三藏在《大唐西域記》中,則譯為「脇尊者」。譯https://www.hetubook.com.com波粟濕縛,音同而字異,譯波奢,是取他的姓氏頭兩個音,至於譯為脇尊者,則與此羅漢之歷史有關,因為此羅漢曾發誓雙脇不放在蓆上。
脇尊者八十始出家
三年通三藏斷三欲
原來此位羅漢,是印度伽https://m•hetubook•com•com膩色伽王朝時代人,他本來是一位居士,不肯出家,但對佛教極有興趣,專門研究佛教之歷史,到了八十歲時,突然發心出家,着起袈裟來,城中一般後生仔,見他八十歲才出家,取笑之曰:「老傢伙,到八十歲去出家,有無搞錯,係唔係怕臨老唔過得世,出家做和尙,有寺廟可住,有長齋可食,當寺門為養老院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