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人呢?原先盡是有情人,後來盡成了無情者。
有位胡姓男子,因為在報章上要寫點東西的關係,所需的感言也就比常人為多。這個人我自以為已經頗了解他,有時候卻又忽然覺得陌生莫名,特別是看他在報上和*圖*書的專欄。有些戲和他一同去看,散場後他明明説好,偶然還會加強語氣説很久也沒有看過這樣一齣好戲了。
麻雀枱上糊出鋪清一色,為了表示高興,我們自然呵呵呵,「一上手便十
和-圖-書隻」,或者:「原先不那麼多,後來愈摸愈順」等等等。
如果是一套戲,看完了,本應甚麼也完了——如果一個人看,就在我們站立,伸個懶腰,混入人叢離去的時候,戲便應該完了。如果不是影https://m•hetubook•com•com評人,真的,誰要你發言,立論,判定一齣戲的好壞?有甚麼感想又何干?沒有便沒有,說不上來便不說。誰知我們還是找個伴去看戲的時候多,往往,看完了,便第一時間說一兩句感受,說不出也得說和圖書,這時惟有依靠直覺,好啊,不好啊,比某齣還好啊。
誰知這些短暫的好評只掛在他口頭上幾天,幾天後報上出現的評論,竟又變得苛刻起來,感覺都作不得準,思想過濾以後,白紙黑字的才是認真。這時便想起戲的種種遺漏,簡直千瘡百孔m•hetubook•com•com,不值得感動驚歎。又或者,是因為隨口讚讚太輕易,往後要寫出來,又不那麼情願,同時,挑剔批判又比較容易表現自己,於是筆便越發硬了。是不是這樣?其實我也不十分了解,我也是個觀眾,原先甚麼都不用想,散場後多心想下去,愈想便愈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