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仍要歌唱,不願再細想。歌詞在唱片誤植為「不願在細想」,當時簡直天旋地轉,一切都歪曲了。然而,現在回想,有誰真的拿着唱片歌詞聽歌?
果然,這首歌逐漸便如同它的流行命運一樣,成為過去一段日子的標誌,為逝去的。快樂時,要快樂,等到落幕人盡寥落。畢業後當然各自在不同地方搏鬥,他還記得這首歌嗎?
然而舊歌於我的安慰不是這樣的。
久不久便要聽一些舊歌。譬如寫這篇文章,因為頗要擺出回首檢視的姿態,所以聽〈家變〉。
所以,我所感觸的舊歌並不是〈三年〉、〈不了情〉、〈今宵多珍重〉。這些。於我來說,真的只是舊歌,從來不曾新過。
既和圖書然是舊調,自然錯不到哪裏。而且這種說法好像證明了流行曲只要質素高,其實也可以長青,可以耐聽。
如今每聽到〈戲劇人生〉,便想起預科時最好的一個朋友。〈浮生六劫〉播映時,我們中六,初相識,經常唱這首歌——當時自有當時的感動。有一次宿營,我們各佔一格花灑浴間洗澡。一同合唱〈戲劇人生〉。然後到樂句尾假音部分,我才發覺他早已停下來了。我問他為甚麼忽然中斷呢?他說,為甚麼你唱得這麼認真?為甚麼不認真?本來就是淒涼的事、人、和歌。
至於舊的總是浪漫、百回聽之類……任誰清醒一點都應該知道,時間是最好的粉飾工具,
和圖書一切遠離逝去的都莫名地誘人。
流行曲的旋律很奇怪,聽多了,平庸也慢慢變得入耳;再聽久了,感覺卻又逐漸磨蝕脫軌而生厭。但,要是有兩三年光景讓它回氣,發酵之後自又特別容易製造感動。例如〈酒干倘賣無〉。
我們從來不能夠站於現在,想像將來回看現在的角度。是故,何必認真?
今天這一切内容和意義,今天我哭過想過談過的事,淡忘於某月某日。流行曲正像這樣,無暇細想,丟淡了又有新的刺|激補充,然後偶然若有感觸地懷舊,享受傷逝的滿足。多麼像人像我們的感情感覺感想,簡直是人。故我喜愛流行曲,因為它真——包括了短暫和不足。然而和_圖_書,像我這樣的一個聽眾,畢竟並非正常。
久不久便有舊歌翻唱,懷舊音樂會,這都是好事。不單因為〈今宵多珍重〉和〈甜言蜜語〉都賣錢,不單因為懷舊是中產階級一種新象徵,而是;有這些舊旋律穿插在熱門流行曲之間,慢慢便成了一種永恒的安慰,特別對愛好流行曲的聽眾而言,像我。
——引子是一段鋼琴協奏(七粒音,6717634),然後是色士風。
——願望常自失落,誰人明白你心境寂寞(當年總有難堪的願望等待實現)。
有一次我模糊地哼着〈左三年右三年〉的調子,旁邊的友人反應凌厲,説了一大堆熟悉的論調——還是從前的歌動聽,從前的歌都重旋律。嗯和-圖-書,舊時的懷舊總是浪漫的。好歌不厭百回聽,經得起時間考驗……
像〈家變〉、〈鮮花滿月樓〉、〈戲劇人生〉、〈找不着藉口〉這些歌新過,帶給當時的感動,然後不知不覺地,偶然在收音機夜半流行的旋律之間突然出現,連時間的佈景也給帶回來。古典歌曲有這種作用嗎?不,既然老不去,便不能與日子掛鈎。
為逝去的,如今再聽〈戲劇人生〉,蝕骨的感覺正因為回頭看那段日子,竟然漸次了無感覺。
而且,所謂浪漫動人動聽,是因為歌還是因為那首歌流行的年代?當然,其實都不可分割。流行歌本身就是一羣羣一疊疊回憶的符號。這正是流行曲最重要的價值,所以,我也習慣了做一個忠實www.hetubook.com.com的聽眾。而舊歌的安慰,便是令我自覺成為一個親身經歷過各種情緒的人。
真的,他是我最好的朋友,在中六中七大一二時我都這樣想,這樣說。
所謂耐聽長青,誰稀罕過呢?一切長短不過是無奈的比較,古典比流行持久麼,一二千年後呢?誰記得誰唱過?我想,聽歌的人都是短視的,不斷有新的刺|激,偶然夾雜些舊記憶,便很足夠了。
有一次別人在唱歌,愈唱愈興奮,大讚歌好之餘,連歌詞也沾光。我見這只是劣質貨,心下不忍,便連忙解釋,於是爭吵起來,面紅耳熱。其實何必認真?或者他有他一段往事牽連着這首歌,如我。
真的,在中六中七大一二時,他是我最好的朋友,如今我這樣想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