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完)
至此我們如何解釋崔浩的一生?說他是好人還是壞人?《魏書》在他傳記結尾處提出,「豈鳥盡弓藏,民惡其上?將器盈必概,陰害貽禍?」也仍是希望以道德觀念蓋棺論定,錢穆的《國史大綱》則稱「大抵如王猛崔浩之倫皆欲在北方異姓主下而展其抱負者。浩則樹敵已多,得罪不專為修史者也」。
崔浩主張對北方的遊牧民族予以殲滅戰的方式解決。第三個皇帝拓跋燾曾用他的計謀攻蠕蠕,俘獲其大量的牲畜人口,進兵西北滅夏,以其人口充實京師,又派中土豪強的戶口去充實西北。每一戰勝,拓跋燾就在俘虜面前執崔浩手,誇示此人為他的智囊:「汝曹視此人,抵纖懦弱,手不能彎弓持矛,其胸中所懷乃踰於甲兵。」不過拓跋燾的南下掠地,崔浩也不能全部諫勸阻止。
北魏的政策,先不直接去與這些有軍閥性格的力量衝突,而是建造自己的新生力量。在軍事上以大規模的包圍方式囊括遊牧民族的全部人馬,牛羊即分散,其酋領及家屬無少長處死,人民則計口授
www.hetubook.com.com田強迫的改為新朝廷的農民。如果崔浩之父崔玄伯不是這政策的獻計人,至少也參預謀劃。他的傳記出於《魏書》說及他建議攻胡,也在拓跋跬消滅匈奴劉衛辰部時出現(後單于曾降漢賜劉姓)。
一九九一年二月九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拓跋民族屬於鮮卑系,發源於中國的東北部,其為遊牧民族,無文字,部落之間亦無私人財產。直到公元三一〇年他們受晉朝的幷州刺史劉琨乞援,才開始投入中國內部的戰事,又直到三九九年拓跋跬在平城稱帝,才創造了一些新政權的高層機構。崔浩的父親崔玄伯被拓跋跬所執,初任為黃門侍郎,以後參與軍國機要,草創制度,官至吏部尙書,封白馬侯。
崔浩是崔玄伯的長子,襲爵。他在拓跋跬的治下已任給事秘書等職,只是聲名未著,到第二個皇帝拓跋嗣登極,他才以御前顧問的身分參與重要的決策。他在戰略上的主張,為一貫的南守北攻。公元五世紀初北魏已擁https://www•hetubook•com.com有今日之山西,又已進駐今日之河北、山東、河南之各一部,並及於遼寧,也算是北方之一雄。四一九年偏安江左的東晉以劉裕為大都督,率兵西北上攻略今在陝西羌族之後秦。拓跋嗣的朝臣都以為對劉裕不可放鬆,應當先發制之。崔浩單獨主張不加干預。他估計劉裕必勝,後秦必亡,但是南人也無法久駐陝西一帶,況且劉裕勝後也必回師篡晉皇位,不如從旁監視,秦地「終必為我有」。後來全部的發展都如他預料。劉裕滅晉後為宋主,此即宋齊梁陳之宋。整個的西北則為北魏囊括,更長期展開南北對峙的局面。
自從公元二二〇年東漢政權瓦解之後,中國進入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北方既有「五胡十六國」的擾攘;而南方宋齊梁陳之間的嬗替,也是小朝廷,短時代。迄至隋文帝於公元五八九年滅陳而重新統一中國,當中有三個半世紀以上的分裂局面。內中北魏拓跋氏,胡人漢化,初都平城,即今日山西之大同,繼又重建洛陽,統一了華北,雖說以後又因內部分裂,成為北齊和北周,至此已替隋朝打下了統一m.hetubook.com.com的基礎。隋文帝以北周皇帝之岳父的身分先滅北齊,繼篡北周皇位,才席捲江南,而且以後隋唐大帝國的行政工具有如均田制、府兵制、三長制、租庸調法都已在北魏時代樹立了根底。亦即是一個大帝國的低層機構已在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時規模初具。
崔浩在北魏的另一計謀,為以有普及性的道教,今日西方學者謂之為「新道教」(Neo-Taoism)者去排斥佛教。浩不喜讀老莊書,因為純哲學性的著作,與他的施政不相關,倒奉張道陵為天師。尊拓跋燾為「北方太平眞君」,改年號為「太平眞君」。拓跋燾也曾頒發「宣告征鎮,諸有佛像胡書,皆擊破焚燒,沙門無少長悉坑之」的殘酷法令。
崔浩的得罪諸人,而尤冒犯拓跋民族內的貴族可想而知。這些不是我們一般讀史者亟於知道的細節。這也就是說我們用不著替崔浩訴不平或為之歌頌。只是因著他的故事,看清中國秦漢帝國崩潰之後重建隋唐帝國間之縱橫曲折。如此不僅崔浩為歷史衍進之工具,而整個拓跋朝廷也是歷史衍進之工具。有了拓跋跬、拓跋燾、崔玄伯、崔浩諸人,則以後拓跋和圖書宏遷都洛陽,去胡服用漢語,以李沖為謀士,創造「周禮式」的間架性設計,更是一步逼一步,促成中國之再統一了。
崔浩的故事尙可以在本人榮哀之外解釋。中國的專制皇權建立在億萬軍民之上,亦即皇帝不待中層之諸侯即可以向全民徵兵抽稅。東漢之滅亡,即因各達官要人豪宗巨姓私自設塢(碉堡等防禦工事)結盟,皇室失去這樣的力量。曹家之魏頻年征討,司馬家之晉並且以宗室為王希望能統治這些基層機構裡的分化力量,都沒有達到這種目的。及至「五胡亂華」,各部落間的酋長更是新貴族,據《晉書》所說,更在華北構成胡漢合作的「堡壁」三千多所。
這樣的整備需要長久規劃,不到本身力量充沛不問鼎中原。崔浩反對遷都於鄴,也是基於這種著想。佛教最容易為異姓貴族把持,而方丈國師等也容易與清一色的官僚集團衝突,於是也要擯斥,而代之以普及性的道教,因為其陰陽修服養性各節,尙可以由儒士把持。崔浩自己也掌握著「天人之際」熒惑神降各種神秘色彩的工作,於是更以宗教的力量,鞏固皇權。至於修史,更是中國傳統的政治工具。再有則拓跋朝中https://www•hetubook.com•com也向華北各巨家大室「徵賢」指名勒派為政府服務的辦法。《魏書》就說及「辟召賢良,而州郡多逼遣之」,可見得名為徵賢,實則逼迫參加,強為人質。是否出於崔浩之主意尙不得知,總之也與以上中央集權的政策相符。
最後魏主於公元四五〇年殺崔浩,其死事也慘極人寰。浩被任為司徒,有等於當今之文化部長和教育部長,奉派「修國史」,也就是將拓跋政權的經歷「務從實錄」。只是鮮卑民族至此距其蠻荒的型態未遠,我們看到《魏書》裡面子弒父、兄殺弟的情節多起,殺降人則動輒五千,其他不堪傳頒的事必多。崔浩的國史內容如何不得而知。只是他以中國傳統作史的態度「彰直筆」,又刻成碑文與五經一同留於天郊「方百三十步,用功三百萬乃訖」。也就是方形碑林每邊六百五十尺,列在國都附近,約以1萬人作工經營三百天完工。結果「北人無不忿恚」,亦即拓跋民族識漢字的看到都極端憤怒。由於皇帝的命令將崔浩擺在檻車之中「使衛士數十人漊其上,呼聲嗷嗷,聞於行路」。這樣還不算,「清河崔氏無遠近、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皆浩之姻親,盡夷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