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慢。難得。好。
這間圖書館真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公共境地,書籍沒有審查過濾,入館不需檢查身分,可讀可睡可舞。
靜坐,睡眠,曖昧,求知,舞蹈。完成上述,不需遠遊求索,全部免費,台北可以,柏林可以,羅馬可以,大城小鎮偏村都行。一切,皆在圖書館。
我當然愛網路,要找到最新最近的資訊,圖書館裡的書籍並無法提供,一定要靠網路。但同時,我也愛圖書館的緩慢,那種在書海當中撈解答的慢速搜尋,訓練人的耐心與思辨能力。最新最近的資訊確是網路強項,但圖書館裡保存的知識寶藏,千百年前就高度發展。在圖書館裡,必須慢慢來,任由外頭的世界盡量快速、喧鬧,這裡總有一張書桌,歡迎你坐下。
我記憶當中的第一間圖書館是我的家鄉彰化縣永靖鄉的圖書館,國中升學壓力大,假日除了被老師逼迫到校溫習之外,好不容易離開校園,同學竟然還相約去圖書館讀書。在家有電視誘人丟書,圖書館裡坐滿用功的學生,沒娛樂設施,室內空氣尖銳刺人,坐在這裡似乎就會認命,埋首背誦演算。但是,我很快就發現,迫人高壓只是表面,真正的故事原來在枱面下。我總是在打呵欠、伸展身體時,快速用餘光掃過室內,或者故意讓鉛筆掉落地面,窺看桌下風光,幾秒鐘就會看到青春的騷動。桌面上和_圖_書有眼神投擲,你丟我接,羞赧曖昧;桌面下有小手觸碰,你拉我牽,熱汗撩撥。家裡雖然有電視,但遙控器被父母掌控,根本比不上這大考前的夏日圖書館。因為,這裡有自由可以偷渡。
柏林流行各種「長夜」,有「博物館長夜」、「歌劇與劇場長夜」、「宗教長夜」、「合唱團長夜」,名目眾多。「圖書館長夜」這晚,城裡的許多圖書館都開放到午夜,館方推出特別節目,鼓勵民眾來認識圖書館,進而願意多加使用圖書館。自由大學的語文圖書館平日安靜嚴肅,在和*圖*書
「圖書館長夜」這晚,館方竟然請來了韻律舞老師,就在圖書館內跟大家跳拉丁舞Zumba。
圖書館助眠,除了昏黃的燈光、舒適的桌椅是禍首之外,書本的味道也是幫凶。眾多書挨挨蹭蹭擠在書架上,灰塵、有年歲的書頁、圖書館裡的密閉空間,會讓整個環境瀰漫著一股濃重的書卷味道。這味道引發許多懷舊的發想,腦子出現了泛黃的舊照片、祖母家的老沙發、兒時最愛的臭被子、前情人的皺襯衫,聞之欲眠,快快把眼皮打烊吧。求知當然重要,但先睡飽再說。
我不僅是鬼,也是學人精。不久後,但確定這個昏暗的圖書館角落裡沒有其他鬼之後,也在亨利.詹姆士(Henry James)的面前,吻了某人。
上大學後,專攻文學,我才真正得到求知樂趣,也學會懂得使用圖書館。當時電腦檢索系統仍在起步,要精準地搜尋到需要的文獻資料,需要耐心與一點運氣,才能在書海當中找到目標。英美文學區域一向冷清,我搜文本閱理論,很少會遇到人。有一次我安靜地蹲坐在角落書架旁看書,一對男女躡手躡腳走近,沒看到我,就開始在莎士比亞全集旁開始親熱。我骨骼瞬間冰凍不敢移動,聽到那位女生小聲問:「真的不會有人嗎?」男生快速答:「這裡只有鬼才會來啦。」
在圖書館找資料不是G和_圖_書oogle或查詢維基百科,必須慢慢來,找資料就像是走迷宮,這本書上的引用書目,引導我去另外一本書,因此開啟更多的思考方向。一整天下來,有迷失,也有尋獲,桌上一堆書籍疊著,我打著呵欠,思緒挖開好幾個隧道,快要見到光了。
到柏林之後,我很快就找到很多可以待一整天的圖書館。這些圖書館有的是古蹟,有的是建築大師的作品,在裡頭翻閱乾燥的史料,抬頭欣賞建築,美感濕潤雙眼,視力充電,有力氣繼續與書頁上的小字纏鬥。
我在圖書館裡看著舞動身體的人們,拉丁音樂節奏奔放響徹全館,地板微微震動。想到把Zumba引進圖書館裡的館員真是瘋狂,但此時不加入,什麼時候才能再度在建築大師設計的圖書館內大跳拉丁舞?快把外套跟矜持脫了,加入就是。
昏暗的圖書館角落可親吻,也適合睡眠。
我最喜歡的柏林圖書館,則是柏林自由大學(Frei Universitat)的語文圖書館(Philologische Bibliothek),這間圖書館由知名建築大師諾曼.佛斯特(Norman Forster)操刀,二〇〇五年完工,造型宛如一個人腦,邀請學生們走入激發腦力。這個圖書館是個綠建築,白天可採自然光,建築的開口設計有自然通風的功能,省去和*圖*書許多照明與空調費用。裡頭造型流線,色調潔白,我在書架之間流連,會有種被美感包圍的感受,建築與書本緊密結合,圖書館也可以如此舒適且現代。我最喜歡這裡的書桌,線條柔美蜿蜒,在視覺裡流動。每個座位都配有桌燈與插座,方便使用者久坐與使用電腦。
我有一位台灣好友,有嚴重的睡眠障礙,但卻總是能在圖書館裡好好睡上一覺。她尤其懷念已經走入歷史的台大舊總圖,她當年一看到那裡頭陳設的大木桌與綠色枱燈,馬上就有睡意。把書本攤開,身體一接觸到大木桌,微笑趴在桌面上,總是能睡上幾個小時,口水就在書本上匯流,美夢成湖。
理想的圖書館,歡迎借閱自由,且不用歸還。

柏林鴻堡大學的「五斗櫃」圖書館。
T跟我坐在「五斗櫃」圖書館裡,眼鏡摘下,外套拉鍊拉開,眼睛閉上,在椅子上盤腿。十分鐘後他張眼,伸展肢體,臉色紅潤,用手機傳來訊息:「圖書館是打坐最好的場所,每個人都必須禁語。你去健身房做瑜伽,還有很和-圖-書
討厭的人工音樂。這裡最好。」

我最喜歡的柏林圖書館,則是柏林自由大學的語文圖書館。這間圖習由知名建築大師諾曼.佛斯特操刀。(David Ausserhofer/攝)
為了查詢法律條文,有一陣子我時常進出柏林鴻堡大學(Humboldt Universitat)的「五斗櫃」(Kommode)圖書館。這個圖書館就位於菩提樹下大道旁的貝貝爾廣場(Bebelplatz),於一七七五至一七八〇年間興建,原本是個皇室圖書館,因為外型讓人聯想到五斗櫃而得名。我很喜歡這個在二次世界大戰被毀損之後又重建的圖書館,歷史感很重,藏書豐富。而因為就緊鄰貝貝爾廣場,我偶爾起身到窗邊,總會清楚地聽到廣場上的各種聲音騷動,遊客歡笑,導遊大聲說著納粹在廣場上的焚書史實。回到座位,世界又靜下來。圖書館是個靜謐的場所,我在其中專心地查閱資料,彷彿墜入一個與城市平行的時空裡,在這裡,一切緩慢遲滯,有學生睡到打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