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魏延之死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羅貫中筆下的「腦有反骨」的魏延,其實乃是蜀漢狂飇性格的悲劇將軍。小說家言,智者易辨。然而楊儀後以奸媒敗露而自殺,陳壽竟列魏、楊於同傳,此則未免有亂塗雌黃,不辨黑白之嫌了。

魏延沒有參加這次秘密的會議,可見他在孔明心中還不及姜維。孔明一死,魏延果不從命,久受壓抑的魏延冒著熊熊怒火,大喊大叫說:
蜀漢晚期,魏遣鍾會統十萬眾從斜谷、駱谷、子午分兵趨漢中,蜀將姜維扼住劍閣,使鍾會不得進。可是鄧艾卻繞開劍閣,走陰平偏道(見嚴耕望:陰平道述),鑿山開路,縋懸谷而下,終造成蜀漢都城之陷落,當阿斗下令投降之時,前方蜀漢軍皆拔刀斫石,認為不能守住漢中之險是奇恥大辱。
事實上,魏延是在極為悲憤的情況下死亡的!羅貫中寫魏延死前大叫說:「若孔明在日,吾尚懼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誰敢敵我!」這不只是小說情節,魏延那時內心之痛憤,實已達極點。
儀語褘(費褘)曰: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https://m.hetubook•com.com
亮長史楊儀宿與延不和,見延攝行軍事,懼為所害,乃張言延舉聚北附,遂率其眾攻延。延本無此心,不戰而走。(魏延傳)
其言下霸氣縱橫!

楊儀是這樣的翻雲覆雨的小人,可見孔明又一次誤信小人了。
這個冒險計劃又十足反映了魏延的狂飇性格。一生用兵謹慎的諸葛丞相當然不能採用。於是魏延只好歎惜霸才無主,功業難成了。
從歷史的素材上來看,當諸葛丞相星落五丈原的時候,真正想要叛國的小人實在是楊儀而不是魏延。
那時蜀漢還有一個狂飇英雄,便是馬超。馬超奉命出鎮西涼而不受重用,一下就病死了。魏延被調去鎮守西涼,撫慰西羌,曹公派郭淮、費瑤來爭取胡兵,被魏延趕走。後來諸葛亮身邊無人,才把他調回做為北伐的前鋒將領。

魏延最初追隨劉備時,劉備正收取了四川和漢中。那時「五虎將」俱在,而劉備竟獨具隻眼的拔用魏延為鎮遠將軍出鎮漢中,這頗像韓信拜將一樣,一軍皆驚。因為漢中盆地是成都北面的屏障,兵家要害之地,萬不可失。其時關雲長鎮荊州,張飛也以為會調他守漢中以當曹公。可是劉備軍令https://www.hetubook•com•com一發佈,才知派的是魏延而不是他,軍中亦無不驚訝!

劉備重用魏延,曾訪問魏延何以報答,魏延大笑說:

楊儀與魏延修怨,原因是魏延剛猛自負,謙下而傲上,而楊儀則氣量偏狹,他自恃有會計、供輸的才能,深得孔明之重用,便對魏延還以顏色,雙方形同水火。

魏延不但痛憤楊儀的奸險,對於他的軍師諸葛丞相,也是悲憤難抑!
「丞相雖然死了,但我魏延還活著,你們怎能因為一人之死而廢天下之大事!」
楊儀手指魏延笑曰:「丞相在日,知汝久後必反,教我提備,今果應其言。汝敢在馬上連叫三聲誰敢殺我,便是真大丈夫,吾就獻漢中城池與汝。」延大笑曰:「楊儀匹夫聽著,若孔明在日,吾尚懼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誰敢敵我?休道連叫三聲,便叫三萬聲亦有何難!」魏延遂提刀按轡於馬上大叫曰:「誰敢殺我?」一聲未畢,腦後一人厲聲應曰:「吾敢殺汝!」手起刀落,斬魏延於馬下!
諸葛亮一死,魏延有死戰之意,楊儀則有降魏之心,其人格之高下清濁,已昭然分判。而楊儀恃有諸葛之遺命、兵符,乃厚誣魏延https://www.hetubook.com.com,於是魏延大怒,率兵先走,沿途燒絕棧道,以阻斷楊儀歸路,至此魏延遂有「謀反」之嫌疑。由於事變倉促,坐鎮成都的董允和蔣琬不明前方內訌的實情,他們只知道楊儀和費褘、姜維在一起,於是他們都懷疑魏延而保奏楊儀不反。結果魏延遂被攻殺於途中,楊儀以勝利者之姿態抄滅魏延三族!
魏延之橫死實為蜀漢的深痛巨創,因為蜀漢後期,宿將凋零,魏延的地位已像曹魏的老將張郃,蜀漢的猛將趙子龍一樣的重要,他們都是身經百戰且能獨當一面的人物。

劉備能拔用魏延而認為馬謖不可重用,這便是劉備過人之處。

——三國演義第一百五回
楊儀在諸葛亮死的時候,就有叛蜀降魏之意,這件事在三國志上記得明明白白。楊儀傳上說:
然則魏延如果不死,漢中恐怕不會那麼容易就被攻下吧!

由於諸葛亮用兵謹慎,「奇謀為短」(陳壽評語),故狂飇性格的馬超和魏延都沒有什麼特出的戰功,即以作戰經驗極為豐富的趙雲,到後來亦不能獨當一面出師,每次總由諸葛亮節度。結果閒死了馬超,也悶死了魏延。英雄抑鬱而生變,如晉之陶侃便有「登天折翼」之夢和圖書,桓溫北征亦有「樹猶如此,人何以堪」之歎。魏延受壓抑而生變,身死家滅,結果蜀漢就變成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
看了上面一段羅貫中的小說,對於魏延的張狂而橫死,我想是沒有人會同情的。羅貫中在他的小說裏,有意要把魏延渲染成為一個反派角色,使後人覺得魏延之死是「咎由自取」,是理數使然,是應有的悲劇下場,那麼他寫小說的警世目的便算達到了。可是凡是看過三國志魏延傳的人,對於魏延之死被陳壽評為禍由自取,恐怕會引起非常複雜的情緒,而很難給予如此粗率的評論了。
魏延是狂飇性格的猛將,常想做出大冒險的事,孔明對他極不敢放心,故決不用他獨當統師。魏延為此對孔明甚為不滿。當孔明最後一次出師北伐,引動宿疾的時候,曾秘密和楊儀、費褘、姜維共議退兵之策。孔明知道他一死,在敵前退兵是九死一生之事,只有猛將魏延可以斷後以當司馬懿,但是孔明也怕魏延會不聽命令而獨撐到底,因此便特別叮嚀楊儀說:「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六十五年五月夜孟南柯「俠情」讀後)
楊儀聽了這話,知道魏延不肯斷後,心裏非常恐懼,一方面他怕魏延會殺他,一方面又怕司馬懿會來追擊。在這雙重壓https://m.hetubook.com.com迫之下,奸險的楊儀乃先發制人,他暗中散佈謠言說魏延要謀反,以激起蜀軍同仇敵愾,萬一情況不利,楊儀還打算做「降魏將軍」。因此三國志裴注便說:
「況且,我魏延是什麼人,豈能聽命於楊儀做斷後將軍!」
由於孔明誤信楊儀,連帶使得坐鎮蜀漢後方的重臣侍中董允、長史蔣琬都在阿斗的面前「保儀而疑延」(見三國志魏延傳),遂激得魏延狂飇的性格發作,乃不惜背山借水,想迴兵先奪漢中,再清君側。可是魏延在迴兵途中,是非未明、黑白未判的時候,蜀軍因重信諸葛丞相之遺命而站在楊儀的一邊,結果把魏延逼上窮途末路,身死而家滅(魏延傳說夷其三族),這實是蜀漢後期的大悲劇。
這時蜀漢荊州已失,北伐出兵無路,魏延便屢次向諸葛亮提出北伐的大冒險計劃。他說:由他率領一萬精兵,越秦嶺而東,過子午棧道而北(參閱嚴耕望:唐子午道考),翻山越嶺,十日可抵長安近郊,另外由丞相親率大軍出斜谷,迴師東來,約二十日雙方就可以會師,蜀軍兩路夾擊,長安以西可一舉而定。
楊儀想要叛蜀降司馬懿,在羅貫中的小說裏,也曾提到過。但他只是輕描淡寫,沒有任何文學性的渲染,因此孔明誤信楊儀所帶給蜀漢的悲劇,就遠不及誤用馬謖那樣留給後人極為深刻的印象。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