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家
八、四配十哲

劉三亦常曲解經文,或者拿孔門弟子開玩笑,為人所熟知的是,他問趕考的舉子說:「聖門七十二大賢,娶了媳婦的有幾位,還沒有娶的有幾位?」舉子答說:「誰知道啊?」他說:「我知道。已婚的三十人,未婚的四十二人;證據就是論語『先進』章中的『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冠者成年,五六得三十,自然娶妻了;未婚的童子六七四十二,合計七十二人。」
十、有若字子若,為孔門中年齡次長者,少孔子十三歲。他說話很像孔子,所以孔子既歿,門生思慕不已,要以師禮奉有若,以曾參的反對而作罷。
孔子的弟子究竟有多少人,傳說不一,世人習知者七十二人,為宋初所裁定。孔門高弟中,其尤賢者為「十哲」,這個名詞在唐朝就有了。
一、閔損字子騫,少於孔子十五歲,以孝見稱,孔子稱之為君子。
八、言偃字子游,他是蘇州人,其後裔至今猶居蘇州府屬的常熟。少孔子四十五歲,有文學,在魯國作地方宮,以禮樂化民。
配享之制,起於殷朝盤庚,歷代皆有功臣配享於太廟;聖門弟子列於孔廟祀典,始於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以七十二弟子從祀。至三國時魏少帝(齊王)正始二年,「以太牢祭孔子」,太牢即是牛:在此以前只請孔子吃狗肉,即所謂「牲以犬」,東漢桓帝元嘉三年,魯相乙瑛,請為孔廟置「百石卒吏」一人典守,「春秋享禮出王家錢給犬酒」,足證狗肉不是不能登大雅之m.hetubook.com.com堂的。
此外的孔門弟子,非飽讀四書五經,不能道其人;我只知道四個人,即是兩廡從祀先賢的前四名,第一位是澹臺滅明,字子羽,「狀貌甚惡」,孔子所謂「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就是指他。臺靜農先生即為他的後裔。
在改請孔子吃牛肉的同時,詔「以顏淵配」,此為孔子弟子配享之始,由此發展為「四配」,其次序如下:
二、冉耕字伯牛,危言正行、後來死於惡疾;是何惡疾,不得而知。
同治四年乙丑殿試以後,劉三唱「連陞三級」,忽然翻老帳,取笑前一年北闈鄉試第三名舉人的試卷。這一科的頭場題是「上老老而民興孝」,因為穆宗方在沖齡,如能尊老則百姓自然重視孝道,即是以孝治天下之義,題目出得很切時。其中有一卷說:「天子有老,庶人亦有老,天子之老聚於一堂,庶人之老散於四境,等老也而多寡分焉矣。」這一卷取中第三名,闈墨照例發刻;朝士一看這種近似「天地者宇宙之乾坤」的八股爛調,無不大譁。劉三即在這上頭「抓哏」。
一、魏志少帝紀:「正始二年春二月,帝始通論語,使太常以太牢祭孔子於辟雍,以顏淵配。」
四、宋史度宗紀:「咸淳三年春正月壬戌,以顏淵、曾參、孔伋、孟軻配享。」孔伋即孔子之孫,孔鯉之子,字子思。
四、宰予字子我,故或稱宰我。為了他上課打瞌睡,孔子說了句:「朽木不可雕也。www.hetubook.com•com」後人誤會他是「放牛班」的學生,其實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有口才,而且不是華而不實,徒託空言,頗為孔子稱道。
二、唐書禮樂志:「睿宗太極元年,加贈顏回(淵)太子太師;曾參太子太保,皆配享。」
曾參對孝道有非常精闢的見解,最富於哲學趣味的兩句話是:「往而不可還者親也,至而不可加者年也。」父母與子女之間,只有一段時間並生於世,而這段時間,在孝子看是最寶貴的,「椎牛而祭墓,不如雞黍逮親存也。」即所謂「祭之豐不如養之薄」,他說他曾在齊做小官,俸祿甚薄,而欣然色喜,不是覺得待遇甚厚,而是雙親在堂,得以微祿供養;後來南遊楚國,做了大官,生活得很闊綽,但望北而泣,不是得福不知,無故興悲,傷心的是「不見吾親」——父母不及見他今日之富貴。這些說法,真是將人子思親之心,層層深推,至於極處。
第二位是宓不齊,字子賤,是個循吏。宓字音伏,入聲屋韻,但杭州人念如密字,有家賣皮絲菸、旱菸的宓大昌,名氣很大,但問路說「伏」大昌,對方就瞠目不知所對了。
第四位公冶長,關於此人的傳說最多,說他懂禽言獸語;又說他是孔子的女婿。都是伶人編出來的。原來清朝在殿試發榜以後,新進士照例公請老師,謂之「團拜」;咸豐以後,亂彈取崑腔而代之,團拜演劇,必由「四大徽班」承應,當時有兩個名丑,都行三,一個是https://www.hetubook.com.com崑班出身的開口跳楊三;一個是文丑劉三,又名劉趕三,在此一性質的堂會中,劉三照例要演一齣玩笑戲:「連陞三級」,以曲解闈墨,資為笑樂。
七、仲由字子路,少孔子九歲,在同門中年齡最長,因而後世以子路為孔子的大弟子。仲由好勇力、重義氣,在衛國作地方官,政聲卓著,死於衛國的內亂。
曾參字子輿,是孔子晚年所收的一個小徒弟,原是魯國的一個農夫,而且是佃農;魯王送他一方田,他不受。使者說,這不是你自己要來的,人家送你,你為何辭謝?曾參答說,受人施與者常畏人;施與之人常驕人。即使魯王有賜而不驕我;但我能不畏嗎?我以為與其富而畏人,不如貧而無屈。孔子因此很欣賞他。文獻中說:「及門之徒,惟曾子之傳得其宗,能通孝道,孔子因之以作孝經。」
三、宋史神宗紀:「元豐七年五月壬戌,以孟軻配食文宣王。」
四配至此確定,七百餘年來,相沿不替。四配中的顏淵,前面已經談過;曾參之能與於配享之列,主要的原因是,夫子之道,得曾參而傳。孔子門徒眾多,但孔門四科,各得一藝,孔子自己對及門高弟作過一番評估:「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而惟獨曾參得孔子學說的精義。
劉三搖頭晃腦,用念文章的調子道曰:「『等老也而多寡分焉矣。』」台下哄堂大笑;前一科北和圖書闈的正副主考共三人,不是大學士就是尚書,頓時侷促不安,逡巡逃席;呈荐此卷的房官徐桐,亦復如此。
到了元文宗至順元年,四配都成了「聖人」,顏淵為「兗國復聖公」;曾參為「郕國宗聖公」;子思為「沂國述聖公」;孟軻為「鄒國亞聖公」。至明世宗更定祀典,除易神像為木主外,爵位並皆取消;四配改稱「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四配之位東西各二,復聖、述聖,東位西向;宗聖、亞聖,西位東向。次序應為復一、宗二、述三、亞四。
配享以外,復有從祀,位在兩廡,從祀的孔門弟子稱先賢;左邱明以下,於昌明聖學有功者,稱先儒。從祀的先賢先儒,歷代均有增入,最後一位是光緒三十四年加入的顧炎武。
五、端木賜字子貢,前文曾介紹過,他平生的事蹟很多,政治手腕極高明。要進一步了解,請讀戰國策、越絕書。
九、卜商字子夏,衛國人,與子游同年。孔門弟子中,學問最淵博的,可能是子夏;孔子曾預言,他死以後,子夏仍會繼續進步,因為子夏與子貢性情相反,子貢善友不如己者;而子夏樂與賢人相處。晚年定居河西,為魏文侯的老師,因哭子之死而失明。孔子作春秋,傳給子夏;子夏傳門生公羊高、穀梁赤,所以春秋有三個本子:公羊傳、穀梁傳及左邱明所述的左傳,合稱「春秋三傳」。
十哲之首本為顏淵,後來升為四配,補上一個有若。十哲是:
三、冉雍字仲弓www.hetubook.com.com,冉耕的族人;比孔子小二十九歲。他如本省的諺語:「歹竹出好筍。」其父賤而「行惡」。
「連陞」原是旅店的招牌,劉三飾店主;上來數位老者,劉三一一請教年歲,說九十、八十、七十、六十不等。其中有一個說:「我們都老了。」另一個接口:「雖說都老了,可是張三比李四大;李四比王五大:王五又比趙六大,不能一概而論。」
幼時在上海堂會戲中聽蕭長華的「連陞三級」,對這一段,印象特別深刻,而實出於劉三所傳。有關公冶長的種種傳說,相信亦是劉三開玩笑開出來的。
第三位是原憲,亦字子思,清靜守節,貧而樂道,為人如顏淵。
六、冉求字子有,亦為冉耕的同族,少於孔子二十九歲,多才多藝,也是個政治家。
子思的名著為「中庸」,此當與「大學」皆為「禮記」中的一部分,後世逐漸獨立成篇。至南宋由朱熹整理後,與「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原來的次序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但因大學、中庸,篇幅無多,兩書合印為一冊,次序便變成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明朝科舉出四書題,則以述作者的年代為先後,論語皆是「子曰」,自應在子思所作的中庸之前,不過並不因此而變更了原來的次序。
但曾參之偉大,並不在於他的孝,而是將孔子的學說,整個保存下來,至孟子而益昌大。曾參是孔子之孫孔伋(子思)之師;而孟軻則是子思的高弟。孔孟之道,一以貫之,其間關鍵,即在曾參的承先啟後。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