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掘墓人
羋熊艱

在位/四年(前六七五~前六七二)
隨國在淮漢平原(漢水、淮河之間),是最強大的一個封國。不過,它顯然不能抵抗楚王國的北進政策。當楚王國初建立時,隨國為了討好這個凶悍的鄰居,曾向周王國第十三任國王姬宜臼先生,請求承認既成事實。姬宜臼先生氣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這算啥話?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俺這個國王可是天下共主,他姓羋的蠻族算老幾?他如果也當了「王」,置俺這個「王」於何地乎?你這個小小隨國,怎麼敢亂開黃腔,顯然別有居心兼是何居心。「二居心」法寶一出籠,隨國遂嚇得不敢跟楚王國來往。楚王國的反應既迅速又簡單,派出大兵,把隨國團團圍住,請隨國選擇:或是跟楚王國和平友好?或是滅亡?隨國當然選擇和平友好。蓋得罪了周王國,不過得罪一隻死老虎。而得罪了楚王國,可是得罪一隻活老虎,要吃不了兜著走。
這位殺侄凶手羋熊通先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首領,他正式宣佈他是國王,建立楚王國,放棄老根據地丹陽(湖北省秭歸縣),遷都郢都(湖北省江陵縣,也就是古老的句亶)。他被後和_圖_書世尊稱為「武王」,也就是楚王國第一任國王。
——羅馬帝國皇帝屋大維先生,稱「奧古斯都」,似乎跟「杜敖」之類,是同一性質。可是,我們只知道「奧古斯都」是大帝之意,卻不知道「杜敖」是啥。
羋熊艱先生死後,被尊稱為「杜敖」,這是楚語發音,史書上沒有說明含意是啥。楚王國已長久的接受中國文化,所以國王的尊號往往效法老祖宗羋熊渠先生鄙視中國的那一套,如「武王」「文王」「成王」「莊王」之類。但也有些國王,仍保持楚語,像本文男主角羋熊艱先生稱「杜敖」,稍後第九任國王羋員先生稱「郟敖」。以及前輩酋長們稱「若敖」,稱「霄敖」,稱「蚡冒」,都有音無字。它當然有一定的解釋,然而,連中國歷史之父司馬遷先生都弄不懂是啥,我們更無法插嘴矣。
於是,羋熊惲先生率領隨國軍隊,翻過高達七百七十公尺的大洪山,渡過漢水,發動長程閃電突襲。羋熊惲先生以王弟之尊,他有他的聲望和早已埋伏好的黨羽。所以,隨軍順利的進入首都。羋熊艱先生正沉睡在美女懷抱裡,等他突然驚醒https://m.hetubook.com.com,所看到的已是破門而入的亂兵們舉起的鋼刀,他來不及作任何反抗,便被劈開頭顱。
長子羋康先生 句亶王(句亶,湖北省江陵縣)
遭遇/亂兵斬殺
王朝/楚王國第三任國王
時代/紀元前七世紀二〇年代
羋熊艱先生是楚王國第三任君王,嶄新的楚王國政權,恰恰進入瓶頸時代,似乎必然的要出點動亂。史書上對羋熊艱先生報導的不多,只知道他閣下跟他的弟弟羋熊惲(惲,音運),仇深似海。仇恨的起因不明,可能涉及到繼承權的爭鬥,爭鬥的經過也不明,反正是到了紀元前六七二年,也就是羋熊艱先生當國王的第四年(史記上說第五年),決定對這位弟弟下手。可是,羋熊惲不是等閒之輩,得到消息後,遠走高飛,投奔東北二百公里外的隨國(湖北省隨州市)。
綽號/杜敖
次子羋紅先生鄂王(鄂邑,湖北省武昌市)

奇異的姓

楚部落自稱蠻族,事實上也確實是蠻族,擁有跟當時中國不同的文化。站在現代人立場,是楚王國跟周王朝或周王國對抗;站在當時立場,則是楚王國跟中https://m.hetubook.com.com國對抗。史書不斷出現這種對抗的字句和對抗的意識形態,可為說明。最顯著的是:楚部落酋長們的姓——羋,是一個怪字,到了二十世紀,仍沒有幾個人知道它的發音,辭典上注明:「羊叫聲。」柏楊先生一直認為它是一個死了的字,可是,一九七七年春(也可能是一九七六年冬),我正在火燒島努力坐牢,有天看報,看到一篇關於一位姓羋的女歌星的訪問,那位羋女士(惜哉,名字已忘之矣),就談到她的姓。她說,很多人因為唸不出音來,而建議她改上一改,她聲明曰:姓怎麼可以亂改?柏楊先生出獄已六年之久,仍抱著能見到她的願望,她可能並不知道她有皇家血統。可是她以後似乎退出歌壇,或者終於擋不住改姓的壓力,已經改之了矣。我想我之想見到她,主要的是,我希望親耳聽聽「羋」字的發音。
幼子羋執疵先生越章王(越章,湖北省宜昌市)
楚部落是在紀元前七世紀才正式在中國政治舞台上露面的,一露面便勇不可當。紀元前八世紀五〇年代最後一年——前七四一年,最後一位酋長羋熊昫先生逝世,酋長寶座本來應由兒子繼承www.hetubook.com.com的,老弟羋熊通先生卻發動宮廷政變,把合法繼承人殺掉,自己就位。
——「是什麼,就是什麼。」這是我們小民的正名主義。儒家學派的正名主義則是政治掛帥兼復古第一。一旦政治掛帥,或復古第一,那就有時候「是什麼,偏不是什麼」。楚國王明明已是國王,孔丘卻閉著眼咬定他們仍是子爵。這種意淫型的傳統文化,到今天都氣息可聞。
——楚部落雖然不在乎封國爵位,可是周王朝卻十分在乎。儒家學派開山老祖孔丘先生,就把這玩藝當成真的。當楚部落自動升格為王國,酋長自封為國王之後,孔丘先生在他主編的編年史春秋裡,卻誓不承認,仍堅稱楚國王只是「楚子」,咦,千變萬變,正統不變,國王?笑話,不過子爵罷啦。
羋熊惲先生投奔隨國,隨國嚇了一跳,這件事處理不好,可能大禍臨頭。但羋熊惲先生終於把隨國說服,說服的條件,史書上不載,不外乎事成之後,割讓給隨國一點土地;或海誓山盟,提出永不侵犯的保證之類,隨國國君答應幫助羋熊惲先生奪取王位。

亂兵舉起鋼刀

羋熊通先生在位五十二年,紀元前六九〇年逝世和-圖-書,兒子羋熊貲先生繼位。羋熊貲先生在位十六年,紀元前六七五年逝世,兒子羋熊艱先生繼位——這位羋熊艱先生,就是本文的男主角。
在這段聲明中,可看出楚部落跟中國是對立的。也可看出他們對「號諡」的反感,其實,對於「號諡」,不但楚部落反感,任何一個有頭腦的人都反感。只有儒家系統認為這是他們最偉大的發明,樂此不疲。
羋熊艱先生發表的那項聲明,史記原文:
「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
楚王國的前身是楚部落,根據地丹陽(湖北省秭歸縣),在周王朝政府勢力鼎盛時代,對這個遠在天邊的蠻族,根本無可奈何,唯一的辦法是遙封他們酋長一個最起碼的爵位——子爵,表示天下一家,希望他們不要總是侵犯鄰居。楚部落對什麼是「封國」,什麼是「子爵」,既弄不懂,也不關心。酋長羋熊艱先生在位時(羋,音米),被周王朝那些典章制度,搞昏了頭,曾經特別發表一項聲明曰:「俺本來就是野蠻部落,中國所有的玩藝,與俺無關。」把他的三個兒子,一口氣都封為「王」,跟周王朝的「王」一模一樣: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