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缸文化
二十六、中國人不能忍受悲劇

中國人不能滿足於悲劇結局,但日本的小說多以悲劇收場。
日本的「花是櫻花,人是武士」,是一種很高的境界,這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愛美和追求理念,我欣賞一個民族的這種追求。日本武士的死是為自己尊嚴而獻出自己的生命,中國的忠臣烈士,往往殺自己的和-圖-書全家來表示忠心。我認為殺全家是一種暴行,一個人不可以因為自己要死,就找人陪死,「蝴蝶夫人」這種戲如果由中國人寫,恐怕連兒子也得死,中國歷史上太多的「閤家殉難」,使人痛心驚駭。
問:中國所有的「文學」(或文字之學)的目https://m•hetubook•com•com的同外國文學的娛樂性或「求美」、「求真」意識不同。最大的目的都在於「勸善懲惡」。柏楊先生寫「醬缸文化論」的動機,是不是也在於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一「勸善懲惡」的目的意識,而用來對中國人,解剖自己,認和圖書識自己,激勵鬥志,奮發向前?還是……
答:世界上任何文學,都是在追求真善美,中國、日本,應該都不例外。
日本的小說,認為悲劇收場是一種美,但中國人不能忍受悲劇文學,民間有句話:「不捉姦臣不煞戲。」不把壞人抓到,戲就不能結束,如果結束,可能引m.hetubook.com.com起觀眾騷動。這種傳統觀念影響極深,造成我們專心欣賞結局的善,而忽略創作的美!
先生說:日本文學追求「美」、歧視「善」,自古以來日本文學都以美為第一優先考慮,是非善惡乃成其次。這跟中國文學不太一樣,我認為真、善、美應是合而為一的,美不能脫離真,和_圖_書也不能脫離善。
我讀的日本小說太少,不敢發表感想,但我認為日本文學不可能讚揚「惡」,讚揚「假」,應該只是把它們擺在「美」之下。一本歌頌罪惡的作品,而受到歡迎,是不可思議的。
日本文學追求「美」、歧視「善」,故自古以來,日本文學以美為第一優先考慮,是非善惡乃成其次。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