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驚濤駭浪
第五百零八章 中海油

當南海傳出蘊藏大量油氣資源消息后,這些東南亞小國就蠢蠢欲動開始佔據靠近他們大陸架的南海小島。並且為了借勢撐腰,把深海鑽井的合同給予了英美等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的跨國公司。由於這些跨國公司具有豐富的深海採油經驗。以及他們選擇的鑽井平台臨近各國海岸線的優勢,導致現在南海升起了近千個鑽井平台,居然沒一個是中國自己的!只能眼睜睜看著別人把南海的資源給白白采走。
在洋浦上馬石化工業,除了以上幾點外,楊星內心深處其實還有一層意思不好對外人講。那就是他試著從產業格局出發,在給前世里讓國民感到無比憋屈的南海問題上找到一個可行的解決辦法。
但可星富投資卻明確告訴中海油,正是這一點成了他們這次上市的最大敗筆。因為中海油是在香港和紐約同步上市,面對的是最刁鑽的西方投資者,在他們心中都有著一種物極必反的擔憂。中海油的海上石油專營權實在是太美好了,好到中海油只需要稍微轉手就能從合作者手中獲取大筆特許費,幾乎是坐在家裡都有錢送上門。
據說中海油的老總當時都有從酒店往下跳的心了,而緊接著被認為難度更大的中石化和中石油的上市卻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兩相對比之下,弄得中海油高層很沒面子,對於和星威資源的合作也採取低調處理,只在水面下頻繁動作。
99年中海油上市失敗是由於諸https://www.hetubook.com.com多原因造成的,儘管中海油相比中石化和中石油來說資產狀況、經營管理都佔優勢,但是天不遂人願,還是落下了國內金融風暴后首家在海外大規模上市國企折戟沉沙的悲慘結局。
為此1998年國內石油工業還實行大改組,划江而治成立了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巨頭,幾乎完全壟斷了國內石油進出口開發的產業鏈,唯一例外的只有名義上專門勘探我國海上油氣資源的中海油集團和獨立特行,只在西部幾省作地區勘探的延長石油集團兩家企業。
在改革開放前,國內石油產量還是能滿足國民經濟運行需求的。但改革后,我國經濟呈現爆炸式增長態勢,而粗放的經營模式又使得我們對於石油這類基礎性資源的使用效率遠低於發達國家同期水平。國內四大油田經過幾十年開採逐漸進入了枯竭期,國內特大油田的勘探工作又遲遲沒有突破。93年起,我國由石油凈出口國變成了凈進口國,而且進口勢頭很猛,每年石油進口量都在百億美元之上,正逐漸向著世界前幾位石油進口大國位置前進。
如果能在離這條航線最近的洋浦港建設一系列的煉油、儲存設備,就可以節省下大筆運輸到內地的時間和運程,而石化工業一向是高投入高產出的行業,隨之而來對於提升海南的工業整體水平也有極大地促進作用,這種和_圖_書雙贏的事情想必石油商和海南省政府都不會反對。而中星國際在其中就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中間人作用。只要能把洋浦港的基礎設施建設好,並且做好先期上馬大石化項目的準備,自然會吸引起四大石化公司的注意。
中星和中海油的合作,還得從中海油首次上市失敗后,星富投資就主動上門願意為中海油作主承銷商談起。這是楊星特意指示的,他可是知道歷史上,中海油二度上市后境遇有天壤之別,股價一路高漲,讓當時不看好的人大跌眼鏡,想不通一年不到中海油就從沒人要的冷饅頭變成了人人爭搶的熱饃饃。這個時候出手是雪中送炭,讓中海油的信心大大振奮。
有鑒於此,國家對石油工業的發展是放在戰略地位考慮的,當建國之初,百萬石油工人出陽關,闖東北,就是為了揭掉「貧油國」的帽子。所以後來在大慶打出高產油井的意義並絕不亞於「兩彈一星」工程,王進喜等一大批石油工人的功績才會被濃墨重彩的書寫在共和國的歷史上。
二戰末期德日軸心國因為石油供應不暢,大批先進的坦克飛機無法運轉而落入盟軍之手,空有強大的武力卻無法及時運送到前線,給全世界生動的上了一堂「人類是如何依賴石油的」大課。
這四大石油公司基本奠定了國內石油開發的格局,因為他們才擁有勘探開發的石油板塊以及石油進出口許可權,以及完整的煉油產業鏈,其他和_圖_書的公司想要摻入一腳難度極大。
除此之外中星國際和中海油還有更大的合作計劃,之所以要對榮明友保密。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中海油1999年想自香港和紐約同時上市,卻在路演階段失利,現在有些杯弓蛇影。
星富投資當然不是只出錢而已,還一針見血的指出了中海油上市功敗垂成的原因。當時中海油擁有國家批准的從渤海之濱到南海的大洋深處的勘探石油專營權,傳統思維模式下自以為這就是最大的上市賣了,畢竟這可是中國海上最大的石油專營權證,是中海油領導心目中公司最值錢的資了。
現代石油工業發展了數百年,可以說早已脫離了最早的燃料應用領域,滋生出石油精鍊后各種附加產品的龐大產業集群。石油和其相關產品可以說它全身都是寶,連以前認為是提取后的廢料瀝青現在都有極大用途。可以說任何一個國家想宣稱自己建立起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沒有一套完善的此石油開採到最終加工產品的配套工業體系,是得不到承認的。
對石油產業的變化,中央早有察覺。面對原油進口量快速增長,進口來源卻愈趨集中,石油進口依存度飆升、易受價格波動引發支付風險、政治因素帶來可獲得性風險等問題,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如利用石油期貨市場規避價格風險、鼓勵我國石油(石化)企業海外投資開髮油氣、構建符合國情的石油儲備戰略等多項應對措施。
和*圖*書人類自從進入到大工業化時代以來,兩樣基本資源就代表了國力競爭中必不可少的支柱,一樣是鋼鐵,一樣就是石油。鋼鐵號稱國家機器的骨架,沒有鋼鐵任何大型機械都無法生產出來,國家根本無法自立。而石油就是血液,缺了它,國家各項機能無法開展,只能任人宰割。
但在西方投資者眼裡,這個專營權太不牢固。今天你是專營者、壟斷者,但目前全世界都在破除壟斷,說不定哪天你會丟掉專營權,到那時怎麼辦?在他們眼裡中國和大部分威權國家一樣,國內經濟政策是變化莫測,這一點是有教訓的。而中海油本身的優異業績卻被海上石油專營權完全給遮蓋了,加上適逢當時美股大跌和國際油價市場重挫等種種因素影響。導致中海油上市的失敗。得到星富投資指點迷津的中海油高層這才聽后如夢初醒,也覺得中星國際是個可以合作的夥伴,雙方的各種合作於是頻繁展開。
南海問題由來已久,又涉及國際政治糾紛,看起來如亂麻。但說到底,還是現實的經濟利益所致。越南、菲律賓等國70年代以前並沒有對當時我國的南海劃分提出異議,之後又蠢蠢欲動,挑釁我國。並不是出於什麼國家榮譽,而是當時南海發現了蘊藏豐富的油氣資源。
楊星以前雖然和部下談起想要進入國家基礎性戰略行業難度很大,但時移世易,現在的他已非吳下阿蒙,本身實力的膨脹讓他也有意趁中央暫時放開戰和圖書略性重工行業的機會參一腳進去。這次大規模建港和進入鋼鐵冶金行業的開局不錯,他覺得入手石化生意的時機已經成熟,這次星威資源打算在洋浦港里建立起石化企業就提上了中星國際的議事日程。
現在中星國際和中海的合的重點就是要在明年中海油的二次上市前多做準備,把中海油的業績扮靚,讓它吸引住投資者的眼光。中海油本身改變策略,開始更多的宣傳自身業績,而這時候中海油和中星國際如果能宣布在洋浦合作,上馬大型石化企業,無疑更為中海油的上市增添亮麗的一筆。
事實上,這一步楊星已經開始走了。來澳大利亞前,星威資源就已經和中海油(香港)公司達成了初步合作協議,布萊曼和焦百翎都跑到澳大利亞也不完全是為了鐵礦受阻,澳大利亞也有充沛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星威資源和中海油集團就在商議開發澳大利亞幾處天然氣田,暫時沒有還未對外公布。
對此內幕知之甚詳的楊星當然沒有火中取栗的想法,去成立一家新的石油公司挑戰這四大石油公司的權威。但這並不意味著他不能採取曲線救國的辦法找上這四家公司展開合作。海南洋浦港地理位置優越,正對著我國海上石油大通道所處的東南亞馬六甲繁忙航線,而我國進口石油的主要來源地,無論是從中東阿拉伯灣開出的萬噸石油巨輪,還是從非洲東海岸運出的安哥拉石油,都會經過這條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線抵達中國。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