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萬里江山
第523章 財政家底(二)

隨後,李峰又談到了金銀銅課的話題:「通貨鑄造和鑄造后的磨製處理領域的優等工匠也過去的兩三年間也是兵工體系徵集的重點之一,並不局限於鐵匠之內。同時,我軍這兩三年來累計生產的九個陸軍炮兵團,六個水上炮兵團外加損毀維修還有大量的超輕臼銃製造一共消耗了四十多萬貫的銅料。銅料雖然佔用的不算太多,可對於官營錢課的加工方面造成了不少的影響。即便如此,我們這兩年平均下來按照三取其一的比例還是每年收取了一百萬貫左右的銅課,二十萬兩左右的銀銀課。
農、鹽、海貿,行住稅、官營工商業與官田、通貨課稅這大概就是傳統王朝甚至民國時期的近代中國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當張海及弟子們把這幾項粗略一算,免除丁銀也不收農賦的情況下,還是前年和去年兩年戰亂的情況下,一年的收入就約有將近一千八百萬兩。
朱元障以及中前期的明朝政府為了控制商業流通帶來的不確定和_圖_書性因素,也為了防止物價漲價長期壓制通貨生產。張海不是經濟科班出身,但也大致了解的到當貨幣存量的增長超過一個社會工商業經濟體總規模的時候,通貨膨脹才會明顯增加。而在張海看來:明代的工商業規模並沒有後世一些人所宣揚的那種程度,至少發展和增長的空間還是很大的。只要工商業和流通市場的規模在今後迅速恢復和擴大,白銀流入和銅課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就不那麼大。如果恢複發展的好些,貨幣存量以每年百分之幾規模增加的情況下物價反而下降也不是沒有可能的。畢竟這個硬通貨的時代同紙幣時代還有很大的區別。
「也就是說前年和去年不算就地則掠的戰爭開銷,我們在支付了兩千萬兩全國的公安軍頭半年統治成本的情況下,還凈賺了一千六百萬兩?」有的弟子不由的驚嘆道。
官田往往並不佔土地多大比例,如今的戰事雖然結束,但新朝政權在這個方面hetubook.com.com的行政管理能力雖然比傳統王朝強些,但也並沒有層次性的優勢。
這麼大規模的通貨課稅就意味著幾倍于明朝正常年份的通貨生產,不少張海及其弟子之外的人對此都有不少憂慮。不過張海卻告訴這些人:在兩宋的時候,每年的銅課與金銀課就已經接近這個規模了。
這些不要說是「體制外」的人。就是在張海的眾弟子中也有很多人不理解。認為師傅在這方面的投資消耗太大了。
「今年行稅住稅還有官營的酒,絲,茶等等大概可以收到五百萬兩。我們所掌握的工匠在經過這兩年的軍備生產鍛煉後用于經濟領域,再按照一擴充為三的原則可擴充為十萬人規模左右軍民兩用產業群。這其中三成用於兵工戰備,七成用於民用生產當能有七百萬兩的產值以及四百萬兩左右的利潤上繳。」
雖然自己也有一本帳,但關於李峰的回答,張海還是詢問道。
「今年大概能收到多少?」
古代自然經濟和*圖*書社會看似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其實也有這方面考慮的。在打擊了明朝中後期的不少的利益階層的情況下,如果沒有一個消費能力足夠新階層予以代替,工商業經濟也很難快速恢復與發展。更不說「有閑階層」的出現給以整個社會文化領域乃至社會風氣的影響了。
張海不認為古羅馬的貴族或者幕府時代的日本上層很同情底層或者愛心泛濫,只是因為這些貴族比中國的那些精英階層想的更多,更不短視而已。
中國歷史上除了官僚階層或者軍隊皇族以內,也就是有功名的人可能有一定的待遇。面向底層的福利保障從來就聞所未聞,即便僅僅限於京城之內也是如此。而張海卻曾聽說過:古羅馬時代的市民就有免向底層的基礎福利了。而政府方面負責的養老保障可能要上訴到幕府時期。
「那官田的收入大致如何?」張海又確認般的詢問道。
「不過這南京城內的文教、出版、紙張等產業還有社保福利等方面的開銷不少和-圖-書吧?」也有人說道。
「官田的收入也相當可觀。」李峰說到:「我們打下的大戶並做為官田的大概十二萬頃,還不如明時景王、潞王、福王、桂王、惠王、瑞王、吉王這些皇族封田的規模大。當然,我們並不是直接把那些過去的王莊皇田官田直接換過來做為我們的官田。而是從去年開始,就通過移民遷徙乃至分地等辦法,再加上我們在南直隸與浙江打掉的大戶。把我們的官田全部集中到了南直隸與浙江核心兩省。現在這兩省的官田大概占核心土地面積的百分之十左右。在一千二百萬畝相對良好的土地上,我們前年就可按每年每畝七錢銀子來收取官租。江南一帶的糧價現在普遍穩定下來,而且比其他的地方要貴不少。一兩銀子不過百余斤稻米的價值,不同於全國其他地方,再加上江浙兩地的耕地本來平均產出就高於其他各省,還有官田上的官佃沒有民田上那麼大的土地分配差異,這完全不成為影響百姓生計的負擔。這樣:https://www.hetubook.com.com光是官田收入每年就達到了每年八百四十萬兩的收入。」
除了維繫統治穩定及核心地區民心外,資本主義社會下還有個內需市場和產品需求市場的問題。
近現代社會下缺乏足夠君權地位的官僚組織,國有企業成為統治依靠之一,往往難以有效管理和壓縮這當中的中上層人員成本。不過在這個時代,又是擁有獨特的君權基礎的情況下,做到這一點其實就並不困難了。因此張海不覺得在這個時代讓官營單位上繳利潤是多麼難做到的事情。即便北宋時期也沒有面臨過經營成本過高需要補貼種種事。
張海給予南京城內及其城外附近涉及的男女老幼規模多達百萬左右的人口每年多達四百多萬石糧食以及四百多萬兩銀錢的待遇。為了擴大文具、出版等不少領域的技術人員規模,隊伍這兩年的時間以來還每年投入三百余萬兩的獎勵基金,鼓勵這些行業領域培養更為出色優秀的工匠。並且按照在定期抽查中對培養新學徒的速度達標的人予以獎勵。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