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萬里江山
第539章 書報刊印

「像這樣的六千字上下的雙面大報,大概每天每人可以印一百張左右。」李峰迴答道。
「銷售量怎麼樣?我們以前的定的每份十八文錢的報紙價格賣的出去么?」張海有有些疑慮的問道。
更為詳細的了解到一些版刻印刷行業的實際情況后,張海才明白為什麼民國初期不少中國傳統教育出身的學者都提出主張化字字母化,還有像越南那樣因為新文化運動徹底文字字母化的國家。
張海見到文化差別同現在的民間社會文化差異如此之大,又是純政治宣教性的話劇都能有這樣好的效果,不由的改變了之前的憂慮。
這是因為:新朝中央政府的出版物固然發行量更為巨大,可以最大限度的攤薄成本,但要進行出版的種類也很多。尤其是類似於日報或者周刊這種。要在有限的紙面大小上印出足夠多的內容就必須使用小字,小字的情況下還要足夠耐用就必須使用金屬活字和油印技術。經過兩年前的不少和-圖-書準備,加上新朝這兩年在隊伍內的白話文普及教育,又在新朝三年夏季的時候從澳門獲得了不少人才工匠,與歐洲同步的新一代的金屬活字乃至油墨印刷及壓印印刷技術終於逐漸能夠大批量的刊印書籍報刊,大大的提升了出版效率。在一張報紙上,擁有不少插圖的情況下可以安排上萬余字,足夠一般人看上至少半個小時。一本二百多頁的尋常大小書冊則可以印上六七萬字。雖然這離近現代的水平還有不少距離,不過比起以前的書籍報刊來,卻是巨大的進步。
張海在出行前也了解到一些情況,知道這話劇院的收入還不是各種文體收入項目的重點。不過還是要看一看其他行業究竟是怎樣做到那些營收的。
「如今報刊印刷每天大概能印刷多少張?」張海忽然問道。
可張海在聽到這個效率的時候,欣慰之餘也感受到了古代印刷技術同近代的巨大差距。現在的新華書局一天和圖書只能印刷一百五十張大報,而民國初年的上海申報僅僅一個小時就能印刷兩千余張了,不但能刊印早就準備好的定期刊物,還能刊印時效不過一兩天左右的「號外。」
其他行當不論是銃炮加工也好還是文藝演藝人員也好,隊伍里的人才都是在整個運河沿線區域花費了不少時間才招募到足夠的人才,規模數量還不是很大。而南京城以前就是全國出版業的中心,在整個東南地區,板刻印刷方面的行業人員明末之時已經大有人在。龐大的行業人才基數的情況下選拔出的三千名直屬中央的刻印人員,使得這些人員的功底素質也都十分突出。又經過兩年多時間的摩合,如今的新華書局成了南京城外十分有影響力的一處地方。
「至少現在看來問題不大,我們用在報紙的人力大概三成左右。每年摺合不過相當於六萬個全勤訂閱的人。發行量有限再加上我們的內容幾乎頂的上十分之一本書了,遠非和_圖_書尋常民間小報可比。」
而在成本上,在這時代僅僅一張象樣的紙就要七八文錢,製作出的報刊考慮各種成本至少要十大幾文到二十文錢的成本。可不存在什麼「七個銅板就能賣兩份報。」
而新朝中央體系內的大多數出版物其發行刊印量往往遠遠超過一般民間書籍,雕板印刷更可以最大限度的攤薄成本。
李峰卻笑道:「話劇院的收入其實只是萬余名體系內的文體機構創收的一小部分。」
「看來:只要市面上的雨具能夠充足,解決了陰雨天人們出行的問題。再新建幾個劇院,各劇團增加一些場次,正常年份的這方面的收入潛力並不是三十萬千文,六十萬千文應該都沒有問題。」張海嘆道。
即便如此,早在兩年以前的時候張海與李峰等人卻還是確定了把西洋的金屬活字乃至壓印,油印等一系列技術做為重點突破方向。
先不論學習的難度差異巨大,以至於後世中國英語中學教材做為英國人的和圖書語文教材都問題不大,甚至英國人的「語文課」可以完全省略語法學習。字母化文字在活字版刻上的優勢確實是太大了。頂多不過五十個字母及其他標點符號的活字就可以排版,而漢字中的常用字也往往有三四千個,光是前期製作這些活字字塊往往就是一個不小的工作量。更別說古代書面漢語就是諸如《水滸傳》《三國演義》之類也同明時的日常白話差距不小,《資治通鑒》之類識字的尋常百姓通讀起來都有些吃力,而雇傭懂得排班的文化人做為工匠那成本往往就同不識字的工匠差距巨大了。再加上做為大統一國家的中國尋常讀物同一種書的刊印量比較大,往往可以最大限度的攤薄成本,木雕版的印刷難度要求也就被降低到了最低。
自從新朝免費給無業的人提供不少社會福利后,即便是上午並非熱鬧的時節街上的人也多了不少,不少的地方路邊的百貨地攤也都多了起來。新華書局距離十六劇場並不算和圖書遠,張海等人並沒有走多長的時間就到了。
在壓印技術熟練后,這個速度和效率在不少原有的從業人員看來已是相當的驚人了。能每天印一百張雙面大報就意味著刊印一般書籍的能力會高達每天四五冊左右,一個人一年下來按三百個工作日算能夠刊印出一千幾百冊書或三萬張大報,排除紙張成本每張數文錢的刊印人工費其價值創造能力也達到了每年二百兩上下,兩千余名刊印工人每年能夠出版的出版物價值算上紙張及其他價值總計達二百余萬兩的規模。這樣的書籍出版規模就已經超過之前整個南京這個出版業中心全年全部各種公私刻印書刊的規模。
話劇《戰士小李》結束后,張海沒有繼續觀看場次之間的歌舞小品之類的項目,而是帶著親衛連的幾名戰士同李峰一起出了劇院沿著繁華的街道向更靠北也更靠皇城一些的新華書局行去。新華書局除了是全城官方的出版物中心,還是中央對外報刊發行,刊印的所在地。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