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萬里江山
第540章 車夫報童

「我們的工匠為了減少通勤時間家屬區往往臨近皇城,不過南京內外城的面積不小,市裡的不少集市及遊樂區文化區距離居民區有不少的道路,因此人力車還是有一些空間的。但是要保證這些人的全職,則價格上就只能降低到一里一文,十里大概十文錢,這是人們心理上能夠接受的一個底線?」
「自從我們重修了各處城門擴大了人流通過能力,也在城內新建了不少客棧,並把以前被清理出南京城的一些房屋出租后,鄉里來的外地人口比例雖然不多,但還是有不少的,估測大概全城人口一成左右。這些低端的體力工作總要有人來做,要不要靠財政支持把這些人扶助到京師正常的收入水平上?那其實也沒有多少負擔,按一千人計,每年幾萬千文而已。」
「平均年紀大概在十歲左右,不少外地來的來自具體年齡我們也不能保證,不過看樣子其每個人的口糧消耗大概在成人一hetubook.com.com半左右,最初制定的標準是如果完成每天的任務量會有四十文左右的報酬,按完成比例計收入,算起來每月的收入大概千文錢左右,這相當於舊時不少成人的工作了,要不要調整?」
「這些人的日收入情況怎麼樣?」張海認真的像李峰問道。
新華書局的新華報從一開始的計劃就是按日發行,每天的計劃就多達7萬份,這幾乎相當於舊中國時期上海申報的一半。而且在成本上儘管這樣攤薄、那樣攤薄,要想有所收入利潤還是不得不把價格定在接近二十文左右。這幾乎相當於舊中國三十年代報紙價格的五倍甚至更高,民初不少報紙雖然有二十文,但此時一文前的購買力顯然要比清末民初時期高了很多。這樣的發售量如果不在隊伍體系內外強行攤派,必然對銷售網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說者,李峰帶著一絲憂慮的心思隨張海一起走和-圖-書出了中華書局的內堂。
張海卻了解到一些實際情況有些憂慮的問道:「那也低於我們向京城內的不少京師戶籍的丁口提供的收入了。不會是從隊伍里找的人吧?」
為此,報刊大規模銷售的籌劃準備早在一年前就在做了,舊中國時期上海申報的成功除了在編創方面外同在銷售網路上的用心分不開。而這時代的南京根本沒有清末民初時那樣完善的祖傳報販體系,甚至連「記者」這個行當也沒有。不過好在新華報是新朝官方類似「中央日報」級別的正式宣傳報刊而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報紙。沒有記者這類群體通過張海直屬的情報體系,軍隊內部的軍情體系每天也能夠提供大量信息,其效費比恐怕還要超過某些記者群。而在銷售渠道方面,在新軍主力部隊戰事還沒有結束的時候李峰就在這方面用了不少心,製作不少相對完備的南京城地圖並對各地區的職業分佈和文化分佈進行https://m.hetubook.com.com了大量抽查統計。並在報刊大規模發行前一個月就在京城內外城百余平方公里左右的範圍內設立了百余個具有訂報功能的報亭,與此同時,還雇傭及選訓了五百多名報童。同時這一年多的時間以來還完善了人力交通,製作了千余輛人力車。
了解到這些情況也不由的讓張海稍有憂慮:在民國時,早年報童每月最高收入也不過兩三大洋那時的三千文錢而已。而車夫的理論收入同工人差不多,如果沒有每月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的車租費至少也要有兩成的折舊費維修費,實際上還不如民國時期的城鎮工人。考慮到傳統社會的就業率極低,一個人口要養活的人眾多,這些後世的城鎮底層行當在現下高福利保障的京師真有什麼生存的餘地么?或者會不會價格過高?
張海大致心算到:一里一文,那是相當於後世兩里大幾毛錢,比出租汽車要便宜的多,接近公交車的價格和*圖*書了。這人力車也能賺到夠養家的錢?
張海有些不滿的說道:「你思考問題的角度有些偏了。我們要贏利,但不是商人,不能從這個角度來考慮報酬問題。我們每份報紙的成本已經壓縮到了包括人工在內十文,其餘十文都是我們的賺頭,讓利一文又如何?這樣下來就可以讓這些孩子每個月的收入達到四千余文,相當於我們隊伍內不少人員的收入。而人力車也是這樣,在這方面我們沒有必要斤斤計較,每年二十千文的補貼也不過幾萬千文的成本而已。這樣做,可以讓整個社會養成並不歧視服務人員的風氣,這樣整個社會的服務行業才能有更廣泛的發展前景。」張海這樣說的時候主要想到的是骨子裡瞧不起服務行業對於產業結構的影響到現在都存在,但不知不覺的似乎也有中隱憂:人力車夫沒什麼,衣服標號的情況下每年視顧客評價的情況下每年二十千文的補貼也不會是大爺。而如果報童按照此時代的和*圖*書一文錢賺錢,這幾乎相當於民國時期的報童能夠掌握整個張報紙的全部價格出收入了,那似乎有種小兒執金過鬧市的感覺了。
張海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繼續問道:「報童的平均年齡及收入大致如何?」
李峰知道在張海的眼中經營國家和經營經濟單位是不同的,有些方面要儘可能的盈利,然而有些方面就要投入,投入的目的未必是看到眼前的效益,還要考慮到社會效益。
李峰對於這種問題沒必要隱瞞,回道:「按我們的調查,早中晚三個高峰加上中間的一些零星過客,平均每人每日勞動大概拉車八十里左右排除個別風雨日和休息日,大概是月收入兩千四百多文錢,我們只出維修費,實際大概月收入兩千文;比我們隊伍內的工匠收入要低不少,但也高於以前不少舊工匠了。
不過張海沒有把這種隱憂說出來,而是要看看情況再說:「我們出去看看這附近的書報內容吧!」
「速度上怎麼樣?勞動強度呢?」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