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萬里江山
第673章 進逼平壤

「王京雖然被強敵攻佔,但我們如今南下勤王可萬不是時機啊!」面對平安道文臣的要求,平日一向恭敬的武官也不由的拿起了架子。
因此,面對那並不算多的數百強敵挑釁性的威脅,雲集了重兵的平安道平壤府最終做出了抵抗的選擇。並告訴前來的人:只有新朝從王京撤軍,皇室確認並不受制的情況下才可接受那些所謂的「聖旨」。
試探性攻擊的命令下達之後,各排的戰士開始逼近到距離城門大概百步左右的距離上下馬卧姿備戰並用燧發排槍的槍口瞄準了城頭上不時換動著的敵人。
這兩個月的時間以來新朝征日攻略即便在朝鮮社會的中下層也是光有風聞,所有的人在得知這樣的消息后都很清楚:在此時此刻,能以這樣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拿下王京重鎮的,除了西面的新朝大軍又會有誰呢?
五百多名戰士利用騎兵的機動迅速以雙分隊組成的排群為單位控制了平壤府的外圍城門。
https://www.hetubook.com.com壤府十幾里城頭上也似乎重兵雲集,準備了不少守戰的器械,並在內外城都利用充足的兵力部署了防衛,準備迎接這考驗。城下的新軍主力部隊只有數百人,可城內的三萬大軍卻沒有人敢於出城野戰。
漸漸的,當通過傳來的消息越來越明確的知道發生了什麼的時候,平安道平壤府里的文武官員中有越來越多的人主張投降和妥協了。
負責領兵的第六旅第二臨時營群的軍官孫宏亮看了看城頭上雲集著的守城大軍,還有己方有些單薄的隊伍也不由的猶豫起來。
正在這個時候,忽然有消息從南面傳來。說是王京的旨意到了,只是有一些全副武裝似是傳說中新朝大軍一般摸樣的護衛顯得有些詭異。
強敵自海上登陸,朝鮮王京迅速淪陷的消息僅僅一晝夜左右的時間就通過四百里加急傳到了平安道首府平壤府一帶。駐紮在寧邊等地的重兵和圖書這之後的兩天時間內也迅速的集結起來,加上平壤府內臨時徵集的雜色軍大軍,戰備水平並不算低的平壤府一帶迅速就雲集起了三萬大軍。
「現在不集中起來反擊!難道等著對手集中兵力起來各個擊破嗎?」
「要不我們向新朝投降吧!這是一場根本沒有取勝希望的戰爭,當年倭亂可以指望大明,如今連日本也淪陷了,我們還有什麼希望所在?曲線救國說不定還可以為民族贏得一線生機!」
瀕臨城下的敵人人數似乎少的可憐,看起來只有五六百人的樣子。而在這距離城頭至少十里以內的範圍內竟然沒有發現有任何異狀。
「先試試城上守軍的斤兩吧!」孫宏亮下令道。
在兵力這樣懸殊情況下的攻堅戰對於新軍主力部隊來說似乎也是第一次,如果守城敵軍的抵抗意志十分頑強,拿下幾萬敵兵重兵防守的城池即便在擁有不少火炮支持的情況下至少傷亡一二百人,而對於如今的隊伍來和*圖*書說甚至有打不去在城頭上同城內的強敵形成對峙的可能。
城頭上的守軍看的出城下那些強敵從裝備到士氣上的精強,可也看的見外面的強敵並沒有攜帶什麼攻城的器材,即便是投石機及火炮也沒有。
開火的命令下達了,各排的戰士們為了防止敵軍出城突襲沒有打出所有的待發槍彈,而是只利用一管超輕型的小口徑燧發槍像正常火槍那樣以並不算猛烈的火力展開了射擊。
這名寧邊文臣的話提醒了不少人:戰爭的希望固然渺茫,但抵抗或許還有一線保持自身地位的生機。而如果選擇妥協,兩班貴族很可能面臨如今日本列島武士階層那種悲慘的命運。
而新朝自崛起以來,對當年明朝和后金摧枯拉朽般的神武,更是讓朝鮮社會中的不少人在傳聞中就感到了膽寒。
而就在這個時候,寧邊的一名文臣首先打破了沉默:「我也同意這是一場沒有勝利希望的戰爭,我們的最終選擇之後請降。可請降與請降之間大不和圖書一樣:能戰方能和。如果我們現在這個時候老老實實的按照對方的要求去做俘虜,迎接我們的命運的是全族乃至全民族悲慘的結果。我們這些人都會去過那賤民一樣的生活,甚至想為賤民而不可得,只要看看那東瀛的武士們現在過的是什麼生活就知道了。而如果我們選擇堅守和抵抗,讓新朝感覺到朝鮮不那麼容易的被征服,或許就可以用一些錢糧財物女子乃至看起來比較苛刻的條件來保證國脈的延續。據我所知:新朝主力部隊一共不過十旅,算上新式水師和炮兵總數不超過六七萬人,其中三分之二都用於征日攻略。眼下出兵朝鮮的兵力不可能很多。或許我們消滅眼前城下這幾百人,再視來敵的強弱堅持守周旋,就能讓那些不可一世的強敵知道進退。」
傳旨的人到了文臣那裡似是商討著什麼的時候,平壤府的守將此時也站在府城城頭上眺望著城下這群傳聞中強悍異常的來敵。
萬曆朝鮮之役后,朝鮮社會對於中原https://www.hetubook.com.com王朝的看法發生了巨大的改觀。徹底從古代歷史中「比宋朝更好的對抗遼抗金抗蒙戰績」「打垮隋朝,擊退李世民」的迷夢中醒來。「天朝大軍」成了不可戰勝的代名詞。甚至到了幾百年後經歷了近代巨變之後的現代朝鮮戰爭時,韓國軍隊這種「恐中症」依然留有影子。
在新朝武力威脅下,朝鮮君主李倧傳下的那些如投降詔書一般的旨意讓平安道的官員們陷入了悲憤而又有些無奈的沉默中。
見到外面強敵將本來就不多的兵力進一步分散來看,城頭上的敵人也有些躍躍欲試起來,不在像之前那樣拘謹了,探出頭來時不時像外觀望,甚至一直站起身來的人也越來越多起來。
新朝提出的條件幾乎比靖康之變的金國人提出的條件還要苛刻,幾乎是不能接受的。可又沒有人知道,如果不接受新朝大軍的要求,出路在哪裡。
當越來越明確的消息傳來之後,原本準備勤王立功建功立業徹底振興武人地位的不少人也越來越冷靜下來。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