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五十三章 自嘆不如

想到這裏陡然驚得一身冷汗來,原來皇帝那個時候,就對自己起了疑心,可憐自己兀自不知。
劉伯溫走下山丘,將目光望向了對面,對面的芙蓉樓獨具匠心,富麗堂皇。與金山寺隔湖相望,三面依湖臨水,直出水面,周圍綠樹環抱,垂柳絲絲,柔姿萬千。
李善長凄然一笑,道:「皇帝對老夫厚愛那是不假,可也對老夫心生警惕之心啊,這一次對先後略過中書省,皇帝直接負責六部,除了讓老夫隱退之外,依老夫看來,還有一個可能,擔心老夫權柄太大,日後難以收拾?」
劉伯溫道:「相國自問比不了陳友諒、張士誠,陛下當年能殺了二人,試問如今登基為敵,滿朝文武,莫不是他手中的棋子,豈會真的怕了大人?」
李善長不知是心中有股怨氣,還是對於自己隱退耿耿於懷,長吐了一口氣,繼續說道:「如今天下尚未大定,陛下如此迫不急的待的讓有功之臣隱退,如此一來,空缺的官位hetubook.com.com,必然引起滿朝文武百官窺視,倒是你爭我奪,與國事不利!這些陛下只怕是看不到了吧!」
劉伯溫沉吟了一陣,低聲道:「當今聖上雄才大略,事事效仿漢高祖劉邦,漢高祖劉邦曾經問韓信:「你覺得我可以帶兵多少?」韓信:「最多十萬。」劉邦不解的問:「那你呢?」韓信自豪地說:「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劉邦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那我不是打不過你?」韓信說:「不,主公是駕馭將軍的人才,不是駕馭士兵的,而將士們是專門訓練士兵的。」漢高祖素以駕馭群臣著稱與世,皇上雄才大略,善於學習,這些年心思,手段非你我能猜透,看透,足見其駕馭群臣的手段,卻非在漢高祖劉邦之下!」
李善長微微一愣,吃驚的看了一眼劉伯溫,他素來知道劉伯溫之能,當真是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博通經史,于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單https://www.hetubook.com.com論眼光獨到,看問題的本質,他自愧不如?」所以他一聽劉伯溫如此說,心中不免疑惑起來,急切的道:「此話怎講?」
李善長細細一想,的確如此,這幾年朱元璋不管是心計,手段,眼光、威嚴大為見長,比起唐宗宋祖任何一個帝王都毫不遜色,他追隨與身邊多年,一時難以察覺,此時細細一想,才一臉的恍然大悟,心中不禁對劉伯溫的觀察入微更多了幾分敬佩!
劉伯溫全然不知,自己這一番話會給自己惹來殺身之禍。
劉伯溫道:「我只是隨口說說而已,當不得真,不過如真如我所言,陛下為了後世子孫順利接管朝政,而對有功之臣多方打壓,只怕引起廟堂恐慌啊,這個只怕皇帝沒能想到啊!」
「這一次,陛下之所以繞過中書省,直接讓六部對皇帝負責,除了陛下意識到,宰相職權過大,皇帝難以控制,更多的深慮身後子懦孫弱,生怕和自己並肩起事的一www.hetubook.com.com班功臣宿:將不受制馭,這些年,淮西武將依大人為首,飛揚跋扈,如果不加以制服,在朝中結黨營私,日後太子繼承大統,依著太子的性子,必然收拾不了這幫群臣,試問陛下怎麼能放心呢?」
李善長嘆了聲,道:「相國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掌管天下文武百官不假,可雄才大略如秦始皇、高祖劉邦、漢武帝,明君如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便是韃子皇帝忽必烈,哪一個不是設置相國總覽滿朝文武百官百官,他們的子孫就沒做了皇帝么,不說秦皇漢武,便是唐太宗,宋太祖哪一個一手建立的王朝百余年,當今太子仁德,乃是明君之像,這些年更是學習政務,治理天下雖與陛下意見相左,可滿朝文武誰不知太子仁德之名,何來不滿之意?」
李善長倒也不含糊,沉聲道:「自愧不如!」
李善長似有所悟,盯著劉伯溫道:「你是說……」
「陛下雄才偉略,駕馭群臣的心計、手段https://m.hetubook.com.com、眼光日益見長,相國大人雖位高權重,卻在陛下的掌握之中,終究逃不脫一個棋子的命運,況且,相國年事已高,陛下正值春秋鼎盛,大人對陛下的威脅,依著陛下性子,豈能怕了大人,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哪一個不是當世梟雄,陳友諒、張士誠尚且死在陛下的手中,相國縱然是頗有才智,比起二人來如何?」
李善長細細一想不無道理,自從陛下登基后,以他為相國,文臣武將依附不少,漸漸形成了淮西集團,那些文人倒也罷了,那些武將仗著功勛,打著自己的旗號,倚功犯法,凌暴鄉里,惹得各地官員十分不滿,多次上報朝廷,引起陛下警覺,前些時日,皇上與他聊天之時,還說要效仿鄭國子產鑄刑鼎,將剛剛修編的大明的法律條文鑄到鼎上,公佈於眾,令國民周知凡是功勛犯法,也處以斬刑。當時他以晉國叔向指責子產的一番話,「民知有辟,則不忌于上」,「民知爭端矣,將棄禮而征于書,錐刀之末https://www.hetubook.com.com,將盡爭之,亂獄滋豐,賄賂并行」,而且預言「終子之世,鄭其敗乎」勸服了皇帝不要這麼做,現在想想,自己身邊積聚了這麼多飛揚跋扈的淮西將士,如何不引起陛下的警覺。
劉伯溫搖頭一笑道:「只怕不是那麼簡單?」
李善長道:「陛下這一次,只怕不知打壓功臣那麼簡單了?」
劉伯溫點了點頭,他已經看出李善長想到了那一點,但還是忍不住道:「當今太子仁厚,自幼隨宋濂學習經傳。自幼受到悉心教導,當今聖上對他寄予厚望,多方培養。洪武元年正月,立為皇太子,不另設東宮府僚,令朝中重臣兼領。修建大本堂,內藏古今各種書籍,征四方名儒教太子,選才俊之士充任伴讀。這一系列足見,陛下百年之後,江山交給太子治理,太子仁厚,希望實行「寬通平易之政」,但終多因與陛下意趣不合而難行其道,作為儲君,他不似陛下殺伐果斷,也沒陛下的手段,心計,如何能駕馭群臣?」
劉伯溫目光一陣黯然,也不知說什麼?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