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
民國農業縣商業—摘錄《尋烏調查》

百和堂是第一家,主人池某,潮州人。他本來是篁鄉人,姓劉。小時因家窮,父母把他賣給潮州池姓藥商。後來他到尋烏開藥材店,本錢千元內外,就當起老闆來。廣東商人有句俗話:「不怕扯,只怕絕。」那些沒有兒子的人,一定要買個兒子傳代,就是為了「怕絕」呢。也有為了勞動力需要的理由而買兒子的。普通買了來,聰明能幹的把他做兒;蠢笨的呢,就把他做「奴古」[15]。百和堂主人自己是買來的,他因生子不育,又買來一個兒子,隨後他自己也生了兩個兒子、兩個女娃子,連他的老婆共七個人吃飯。又帶三個徒弟。有些錢賺。藥材生意是很有利的,用秤稱了進來,用戥子戥了出去。分粗葯嫩料兩類,粗葯(水葯)是治病的,一般人都要吃;嫩料是補品,只土豪才買得起。嫩料有價錢講,粗葯聽藥商話價。七家藥店中,只百和堂、楊慶仁、王普泰三家有嫩料。
第五是香菇。主要產地是三標和安遠交界之大湖崬、小湖崬、寨塘坑、上下壩,城區和安遠交界之上、下坪一帶山地,其次是雙橋區與平遠交界之葉子輋。香菇每斤二元,每年約出一萬元。安遠出香菇比尋烏多,銷往南雄,尋烏的銷往興寧。沒有客子來收,是尋烏人販了去賣。
(11)裁縫
墨盤(硯池)墨湖(墨盒)筆套
以上一百三十一種,商人都叫作「洋貨」,在雜貨店裡出賣。其中打橫畫的二十三種是銷數較多的,沒有打橫畫的各種銷數都少。一百三十一種中有一百十八種是從梅縣及興寧來的,梅縣來的占最大多數,只有洋襪子、圍巾等織造品大部分是從興寧來的。明瓦、對聯二種完全從贛州來。皮枕、信紙、信封、銅煲、洋油、扇子、水煙筒、毛筆八種,梅縣、贛州兩處都有來。皮枕、信紙、信封、瓷器、扇子、水煙筒,贛州貨不但占多數,而且比較好。信紙、信封,贛州的是本國紙制的,梅縣的是用洋紙制的。洋油、紙煙則廣東來多,贛州來少。紙煙是梅縣、興寧、贛州三處來。毛筆亦贛州來多,梅縣的只有很少一點。
理髮價,剃光頭、揮光頭都一毛,揮各種新裝一毛半,修面只半毛。
(25)人口成分和他們在政治上的地位
開理髮店要四五十元本,師父普通請兩個,少的一個,至多三個。工價以半年計至少三四十元,普通五六十元,最多八十元。生意好的理髮店,每天每人可以做一塊錢生意,普通是一個老闆兩個工人,平均每天能進三元,每年能進千元內外。開銷工錢百多元,其餘都歸老闆,再開銷伙食(以四個人計每人七十五元)、店租(三十元左右)和器具的消耗(百元以內),可賺四百元內外(老闆自己的工錢在內)。這一筆錢的消耗呢?就是老闆的嫖和賭。
下面是從各種貨物去剖解這個城的生活情況和組織內容。
第六是茶油。出在雙橋的大同、斗晏、荒塘肚、藍田、大田一帶。年約一萬五千斤,每百斤二十五元,共計三千七百五十元。從羅浮、岑峰兩條路對興寧、梅縣兩地輸出。
木頭出口是龍川客子出本錢,本地木商作輔助。都上山去看完了,把山價(那山裡許多木頭中,講定可以「倒」的那些木頭的價錢)交與山主,由客子自己僱工倒下來,本地商人則為之照顧,使木頭不被別人偷去。四五月是倒樹最多的季節,六月以後,倒的漸少,九月以後便不再倒了。木一倒下就剝皮。剝了皮之後至少有兩個月擺在地上,使它幹起來。兩個月後如果市價好,出賣有利,就扎排子下河,往往有搭架搭到三四年的。本地商人對於樹販(外地客子)是處在一種工人的地位,他們稱樹販叫「老闆」,而樹販稱他們叫「排頭」,利益的分配是老闆九成,排頭一成。
湯堯階,蕉嶺人,資本二千元,沒有請先生,繳用以外,無錢賺。早幾年開油鹽行很賺錢,前年起蝕本,改做水貨。
白骨扣烏骨扣海螺扣
(二)安遠到梅縣的生意
鐵番鎖銅帳鉤骨帳鉤
手工與車子的比較是:手工做一件的時間,車子差不多可以做三件。工價的比較:每套短衣褲手工做七毛,機器做六毛。貨色的比較:車子做的好於手工做的。機器哪得不驅逐手工?
陳貴和、高元利、元利棧、周裕昌、劉雙盛、凌文盛、彭同孚這七家是較大的酒店,范廣昌、鄺洪盛、駱得利是小酒店。周裕昌(吉安人)、高元利(吉安人)、劉雙盛(本地人)、陳貴和四家是最大的,本錢都不出百元。凌文盛(本地人)、元利棧(吉安人)、彭同孚每家不過四五十元。以上七家都是賣糯米做的甜酒,叫做水酒,因為色黃,也叫黃酒。這是農民和城市貧民一般喜歡喝的,因它味醇,也吃不壞人,又較便宜的原故。分為「雙酒」、「單酒」(只城裡這樣稱呼,鄉下不說雙單而說「好」「淡」),雙酒酒娘多。賣酒以壺算不以斤算。雙酒十八個銅板一壺,是黃酒中最好的,普通人家請客才吃;但也有自己一日三餐吃的,那些酒鬼們每餐喝一點,他就不吃飯也做得。
粉筆天然墨毛筆
(10)黃煙
城裡有兩家製造黃煙的店子。一家叫黃裕豐,上杭人,在尋烏開店開了兩代,先前有本三千元,兼賣紙張雜貨,賺了萬多塊錢,拿回上杭買了田,現在本城店裡還有本錢千多元。另一家叫做湧泉號,也是自己制黃煙,安遠人,三五百元本,前年才開張。
木棉枕皮枕中山扣
王普泰,也是樟樹人,百元左右本錢,和尋烏劣紳何子貞及天主堂陳神父(梅縣人)勾結。陳神父借給他四百元,此外還向土娼來鳳子借了兩百元,除藥店外再開了一間洋貨店。來鳳子的錢是從哪裡來的呢?她跟了賴世璜[16]部下一個連長,去年回到尋烏,帶來了三百塊造孽錢。王普泰想方法巴結來鳳子借了這筆錢。錢借到了,王普泰送了許多禮物給來鳳子,花露水呀,汗巾呀,等等。
他的親戚薛某,去年邀了十個人打了一個「月月標」的會,每人五塊錢,共五十元起本,開個小小木貨店在城隍廟側邊,不請工,兩父子做,一年蝕了本,奄奄無生氣了。
(18)爆竹
石城、瑞金的米到門嶺,大部分經羅塘、下壩(武平屬,在三省交界)、新鋪(蕉嶺屬,離梅縣三十里)往梅縣,每天有約三百擔過。米走尋烏通過往梅縣的,很少。由尋烏通過的是油豆兩大宗。豆子擔數比油多一倍,每擔有五斗的,有三斗的,不等。價值每斗小洋一元五毛。每圩(三天一圩)用船載的有五船,每船十四擔,每擔(以四斗計)值六元,每圩共值四百二十元,每年一百圩共值四萬二千元。另還有肩挑,每圩有二十擔,每年有二千八百擔,共值一萬六千八百元。兩項共值五萬八千八百元。
第四是木。產地是城區的西廂(上、下坪)、南廂(鵝子湖),南八區的河角圩一帶,篁鄉區的香山、高頭一帶,三水區的肖木坑、寨塘坑,兼三區的羅福嶂。除羅福嶂的向潮汕輸出外,其餘均向東江輸出。但羅福嶂木頭輸出潮汕價錢很貴,輸出東江的則價錢很賤,每年約值萬余元。二十年前出產較大。
榮春祥,本地人,資本七八百元。家裡有幾十擔谷田,七八人吃飯。不請先生。用度呢,生意賺了錢來開支,城外家中的穀子就儲蓄起來,算水貨店第一家好的。蘇維埃成立,把他的田沒收了一部分,不待說心裏是嘔氣的。他小時很窮,幫土豪管賬賺了些錢,買點田起家。
為雜貨店裡的次要生意的洋貨已如上面所述,下面再說雜貨店裡的主要生意——布匹。
盧權利,算第二家水貨店,梅縣人,資本千多兩千元。除水貨外,還做桐油、茶葉、香菇、茶油各樣,運往興、梅做「行崗生意」,他做的水貨生意不如興記,這一宗卻是興記所沒有的。他也能在梅縣繳得些些動,因為他是梅縣人,生意頗紅,繳千把八百都是沒有問題的。他自己兩公婆,請了兩個先生(年薪各六十元),除繳用外,每年至少賺兩三百元,財氣好的年頭,千把八百也要賺。
雜貨店裡除布匹、洋貨二個大宗外,還附帶出賣黃煙、糕餅和香紙蠟燭,也有搭賣零油零鹽的。
(17)打鐵
圍巾大小梳子水粉
球被(毛毯子)絨線帽(小兒用)夜帽
鍾錶叫人鍾
文明帽洋氈棉毯
洋傘有羽綢傘、洋布傘兩種。羽綢傘通是日本貨,中國不能做。洋布傘的洋布和鐵骨也是外國來的,中國人把它綳起來,加上一個傘把子。羽綢傘每把價一塊大幾(謂一塊五毛以上),洋布傘每把一塊二三。紙傘、洋https://www.hetubook.com.com布傘、羽綢傘的銷行比例是:紙傘、洋布傘各百分之三十,羽綢傘百分之四十。
草帽禮帽洋瓷茶杯
遊民二七○一○
信紙信封日記冊
(14)火店
香鹼花露水花露精
銅鎖銅番鎖鐵鎖
洋油馬燈不燈(即草燈)
全年三千三百二十頭。
農民一,六二○六○
對聯洋蠟燭白洋蠟
雜貨店、水貨店的黃煙,多是從這種制黃煙的店子里買去的。
(23)娼妓
木器店算這一家大,他的木器不但銷在城區,而且銷往各區各縣。但他店裡的那些木器主要不是供給工農貧民,而是供給地主階級、中等商人和富農的,因為他的那些東西工農貧民要不了,除非為了嫁女才向他買些小衣箱、小柜子之類。他家很苦,在贛州。二十年前他從贛州來尋烏幫人家做木工,積了點子錢開個小木店,慢慢發展,盛時請過四五個工,賺了千把塊錢,付了一半去贛州,剩下四五百元做生意。一九二八年起始沒有好多生意了,只留了一個工人,他自己做,兒子幫一點,僅僅敷口。衰敗下來的原因,完全在於土地革命。北半縣沒有革命,也受了革命的影響。地主階級和其他有錢人也不做壽了,也不做熱鬧喜事了,酬神和歌頌功德也停止了,學校也大半關門了,他的生意哪能不衰敗下來呢?
鹹魚第一大門。
洋瓷碗洋瓷水角(把碗)生髮油
他的木器的樣式,凡供給封建地主的一概是舊式,但也有一部分是採取進步樣範的,那就是學校和教堂的用具。他和福音堂的包牧師有來往。南門外福音堂和教會醫院的建築,木材部分和木器,是由他承包做的。
科舉未廢、文武兩考盛行的時候,也有現時這樣多的娼妓。科舉既廢,逐漸減少,光緒三十年左右只有十幾名了。往後又漸加多,到現在又恢復科舉時代的盛況。南半縣革命向北發展,同時紅軍開抵澄江,娼妓們許多跑下鄉去了。她們中間傳說,「紅軍見草不留,掃把都要過斬」,所以她們嚇得跑了。
十年之前商業興盛的時代,商人嫖娼的多,豪紳次之,豪紳子弟(所謂少爺)很少插足。十年以來換了一個地位:豪紳嫖娼的最多,少爺次之,商人嫖的最少了。商人為什麼嫖的少了?因為他們的生意不行時了。豪紳為什麼嫖的多?他們包了官司打,就以妓家為歇店,長年長月住在妓家,過年過節才回家一轉。他們的嫖錢哪裡來的?打官司,鄉下人拿出一百元,他給鄉下人使用二十元,八十元揣在自己的荷包里,這樣子得到供給娼妓的費用。少爺們為什麼從前沒有到城裡嫖的,近來有很多嫖的了?「畢業公司」等類的學校興起來了,少爺們脫離那溫暖的家庭走到城裡來讀書,覺得好生寂寞,娼妓家中少爺們的足跡就多起來了。
藤夾子(藤箱子)洋靛(藍的)染布用顏料(洋紅、烏粉、灰粉、品洋)
筆架漿糊練習本
每月逢一是「牛崗」。十一月最旺,每崗七八百頭牛。正、二月次之,每崗一二百頭。三、四、五、六、七月最淡,每崗少的三五頭,多的也不過十余頭。八月初一這天為牛市「開崗」的日子,從這日起生意逐漸旺盛,每崗從四五十頭到六七十頭。九、十兩月每崗就有百把頭了。
本城就是百和堂、楊慶仁、新德生、田仁和、王普泰、黃裕興、福春堂等七個藥店。
二千七百人的小城市裡,「老貨」、「嫩貨」有三四十家,什麼昌嬌呀,月娥呀,鍾四妹呀,謝三妹呀,黃昭坤呀,戊秀呀,潤鳳呀,大觀蘭呀,小觀蘭呀,昭娥呀,來昭呀,玉淑呀,五鳳呀,亦娥呀,都是這個苦群眾里的著名人物。除大觀蘭、亦娥兩個外,都是人們所謂「嫩貨」,潤鳳、戊秀、月娥、五鳳、昭坤五個更加著名。
從石城、瑞金來的,米和豆子為大宗,值幾十萬元。從興國來的,茶油[9]為大宗,米也有(少)。于都、會昌沒有什麼貨來。
毛面巾洋襪子洋瓷面盆
也只一個行,沒有店,城隍廟公地上買賣。何子貞是個公安局長,近來做警察隊長,尋烏的反動首領。他在民國十六年領了張帖子開豆行。生意也是十一二月頂大門,兩個月有八百擔。全年約共一千擔,一擔(一擔五斗,一斗十升)豆子抽行佣兩升,每擔豆價七元五毛(每升一毛半),約計抽去百分之四,每年可抽行佣三百元。何子貞是本城人,住在東門外,小時很苦,平遠中學畢業,河南礦務學校讀了兩年,回來當小學教師,當了八九年,古柏、潘麗都是他的學生。民國十六年清黨前後,古、潘等領導的「合作社派」,和何子貞領導的「新尋派」發生衝突。民國十六年四月打一仗。民國十七年,三二五暴動把何子貞趕跑。四月,何子貞恢復勢力,大出頭,大罰革命派的款子,後來又做公安局長、警察隊長,漸漸發了些財,在近郊買了田地。他在民國十四年以前,即沒有與合作社派衝突以前,是代表商業資本勢力的,起始組織「留粵學友會」,開辦平民義學,時在民國十年。民國十四年六月,合作社派在縣城開大會,革命派勢力長起來,何便與封建豪紳妥協,並且取得了對封建派的領導地位,成為尋烏最惡劣的反動首領。這次紅軍到尋烏,他才率領警察隊(靖衛團[14])逃往項山。
(4)油
這裏還要說到雜貨店的店員制度,看他們階級關係原來是那樣的模糊。
全城理髮店八家。民國元年以前器具都是舊式的,裝式則一律是辮子。民國元年起,開始用洋剪(揮剪和毛剪),樣式一概和尚頭,沒有別的。民國二年開始興「東洋裝」,器具還沒有大鏡子,也沒有化學梳和輕鐵梳子。民國六七年,興「平頭裝」、「陸軍裝」,還是沒有大鏡子等。民國十年加上贛州來的「博士裝」,尋烏學生到贛州讀書傳來這種新樣。民國十二年開始有了寬八九寸、長尺二三的大鏡子,又將一尺長四個腳的「單凳子」換了有靠背的藤椅子,並且開始輸入了輕鐵梳。這些新式器具都是從梅縣來的。民國十五六年大革命時,開始輸入化學梳。東洋裝的名目消滅了,博士裝也差不多沒有了,但原來在學生和商人中盛行的平頭裝和陸軍裝,卻在青年工農貧民群眾中普遍地盛行起來。「文裝」、「花旗裝」、「圓頭裝」(梅縣人譏笑這種裝叫「暹羅柚」)這三種,卻是新添的花樣,盛行於小資產學生群眾(這個群眾是接受資本主義文化反對地主文化的)之中。文裝亦名「西裝」,花旗裝就是美國裝,它的來源是從南洋傳到梅縣,由梅縣傳到尋烏的。現在縣城及別的大市鎮中,剃光頭的可以說完全沒有了。鄉村農民中,還有一大部分是剃光頭。在整個人口中,那種剃平頭、陸軍頭等等新樣子的,還只是一個小部分,這一個小部分又全數屬於青年群眾。
以不滿三千人的尋烏城,卻有豆腐店三十多家。尋烏城裡吃飯十餐有九餐要吃豆腐。吃豆腐原因,一是價廉,二是方便。尋烏的農村中也是很喜歡吃豆腐的,不如尋烏城這樣厲害,卻也佔了食品的一半。
順昌老店、順昌興記、盧權利、湯堯階、榮春祥、駱接賜、張均益七家,是水貨生意中大一點的。此外,還有賣水貨的小攤子若干家。其中,順昌老店和張均益是雜貨店兼做水貨。
(1)說到尋烏城這個市場,真是不勝今昔之感。從前時候尋烏城的生意,比現在尋烏城的要大一倍。光緒二十七八年為最旺盛,那時候不但北半縣的澄江、吉潭要到尋烏城來辦貨,就是南半縣的篁鄉、留車甚至平遠縣的八尺也到尋烏城來辦貨。這是因為前清時候贛州的貨物經過尋烏銷往東江,東江也還要買贛州的貨,留車等地更不消說,因此中站地位的尋烏城的生意,當然便發達了。自從梅縣的洋貨生意和興寧的布匹生意發展了,便把贛州的土製貨色的生意奪了去,不但東江以至八尺都不到尋烏城辦貨了,南半縣的留車等地也不到尋烏城辦貨了。再則光緒二十七八年前還是所謂「功名頂戴」時代,還沒有行新政,縣城生意的大宗是贛州來的綢緞。那時以後時局變化,綢緞的需要減少,直到民國元年廢除「功名頂戴」,綢緞幾乎全廢,縣城生意就大大衰敗下來。尋烏城是這樣一個手工業商品和資本主義商品交戰表演了劇烈的榮枯得失的地方,怎麼不值得我們注意呢?還有,尋烏城至今還是一個不定期的店鋪交易和定期的圩場交易并行著的地方,它約有二千七百人口,一道堅城的內外,表現它那寂m•hetubook.com.com寞的情調,除非到一、四、七的圩期,才臨時地熱鬧幾小時,這不又是一件很好的資料嗎?
(19)打首飾
只有鹽一門是大宗。鹹魚、黃糖二樣略有一點來尋烏賣。此外沒有。
每年藥材生意,百和堂值三千元,慶仁堂八百元,新德生、田仁和各六百元,王普泰四百元,黃裕興、福春堂各三百元,共六千元。
三月六十頭;
生髮膏手襪子(手套)胭脂
牛也是如雞一樣,從唐江、信豐來的為大宗,安遠也有一點點,尋烏本縣沒有。和雞不同的是,雞于尋烏只是經過,牛則在尋烏出賣。牛市在縣城東門外河墈上,賣主是唐江、信豐、安遠人,買主是梅縣、武平、蕉嶺、平遠人,經紀(牙人)是尋烏人。不是經鬆口向汕頭輸出,大概是牛販子們買了去轉賣給人家耕田,或轉賣給城市宰殺。牙人錢每隻牛買賣雙方各出半毛。牛稅有承商包辦,每年繳政府一千七百四十元。牛稅從前每年「標」(即投標)一次,出錢多的得標,近改為三年一標。稅到牛身上,黃牛每頭四毛,水牛每頭五毛,名之曰「餉」。抽過了稅,在那隻牛身上拍上個「餉」字的石灰印,買主就起牛跑。餉以外,還有捐,是近來附加的,每牛一毛。承商向政府出的稅,連同他自己的賺項,年在二千元以上。以平均每牛抽稅四毛半計,每年在尋烏城出賣的牛,當在四千五百頭以上。上面說每年三千三百二十頭,乃是最少量的估計。
火店中,同來安店是反動的。店主陳登祺,出身卻是貧農,家在留車,窮得沒飯吃,因為他會兩手打,便在留車一帶鄉下教打。民國七八年他到縣城當法警,民國十四年就開了同來安店,兼做油行。他因與官廳勾結,又跟留車劣紳陳吐鳳要好,三二五暴動時保護縣長謝寅出險,為謝所賞識,政權恢復,被提拔為靖衛隊長。他率領隊兵到雙橋一帶擄人勒款,焚燒革命群眾房屋。謝縣長走了,他回到火店裡。這回蘇維埃沒收了他的房屋。
(五)惠州來貨
(8)水貨
火店的對頭是警察和衙門口的差人,因為警察、差人要盤查,常常借了盤查為難客子,弄客子的東西,如像借了查煙土,一轉眼把客子的銀錢偷去了。若當戒嚴時候,還要因對答不妥當受那無妄的飛災。以此客子怕上城裡的火店,天還沒黑,就在黃垇、河嶺、長舉、新寨等離城三里到十里的地方歇下來,火店的生意大受影響。
這一條路上的生意,大宗是雞,次是牛,又次是豬。雞的大部分是唐江、南康、信豐來的,安遠也有一點,甚至有從遂川來的。走王母渡、金雞圩、新田、版石,不入安遠城,由安遠城北五里地方通過,入尋烏下梅縣。由梅縣的雞行裝往鬆口,向汕頭輸出。雞每天走尋烏通過的,安遠來的是大宗,也還有小部分走門嶺來。每天少也有一百擔,多的到百三十擔。每擔六十斤,以每天百擔計,六千斤。雞販子由唐江一帶一直挑到梅縣城或新鋪圩(由尋烏走大拓去新鋪下船,直往鬆口,不經梅縣)發賣,每斤價五毛(尋烏雞價每斤四毛)。每天六千斤,共值三千元。每年三百六十天,共值一百零八萬元。梅縣雞行賣與鬆口,每斤價七毛以上,可謂大賺其錢。
葡萄乾洋線鉛線
李祥仁是個南康老表,四十多歲,傘工出身,民國初年當了老闆。四五十元本,每年出傘二千左右,請了兩個工,一個削骨子,一個褙紙,他自己上油。
「下九流」是對「上九流」而言。下九流是:一削(削腳趾),二拍(拍背),三吹(吹鼓手),四打(打煙銃),五採茶(男女合唱採茶戲),六唱戲,七差人,八剃頭,九娼妓。上九流是:一流舉子二流醫,三流問卜四堪輿[17],五流丹青[18]六流匠,七僧八道九琴棋。
水煙筒杆子煙筒洋釘
開潮鹽行的,本地籍二家(匯通、新發昌),平遠籍一家(韓祥盛),萬安籍一家(周裕昌),泰和與本地合開一家(萬豐興)。匯通有本三千元,算最大。周裕昌先前有本二千元,去年因做紙生意被匪劫失本九百多元,現只存千元左右了。以上兩家都開了二十多年了。第三家要算韓祥盛,本約七百元,開了十幾年。第四家萬豐興,兩百塊錢進店,開了四年,現有本四五百元了。第五是新發昌,開了十多年,拉拉扯扯不上一百元本。
貨物種類與往門嶺的同,但數量少於門嶺,大概比例是門嶺六成,安、信四成,因門嶺貨物銷到瑞金、石城、于都、興國等廣大地方,安遠、信豐地域較狹之故。
(15)豆腐
梅縣與門嶺不通車,貨大部分是肩挑,鹽通通用馬子馱,只有用船載至澄江起岸。麵粉之一部也用馬子馱。
鹽分潮鹽、惠鹽。潮鹽好,但貴,每元(小洋)買十斤到十一斤。潮鹽色青黑,清潔能防腐。惠鹽色白,但質差味淡,因之價也較賤,每元能買十六七斤。要是貪便宜的人才吃惠鹽。尋烏的鹽,歷來是潮鹽多,惠鹽少。
寶蓋燈洋瓷桌燈蓮花寶蓋燈
雜貨店的學徒三年出師后,照規矩要幫老闆做一年。他在這一年的開頭,就把他在學徒時期穿的那些破舊衣服不要了,通通換過新的,因為他現在有了些錢用,而且地位也不同了。幫工一年將要過去的時候,能幹的,老闆繼續留他做;不能幹的老闆便辭歇他,老闆對他說:「我的店裡不需要這麼多人做了,明年你要另找生意。」他斢到了一個新的店家,他的地位越發高了一些,衣服也穿得越發好了一些,薪俸(不叫工錢)也逐年加多起來。他的社會名稱再也不是「徒弟」了,而是令人尊敬的「先生」。他在幫做的那一年中,老闆給他的薪俸不是取講定數目的形式,也沒有「薪俸」的名目,只是老闆要給他做各色冬夏衣服。再則他如果回家去討老婆呢,那老闆除送他十多塊的盤費外(他家在遠鄉的),還要送他十元以上的禮物,像京果呀,海味呀等等,使他回家好做酒席。他不討老婆而只是回家去看看父母呢,如果他是遠鄉人,就以「盤費」的名義送給他一些錢,盤費數目少也要拿十多元,多的到二十四五元。如果是近邊人,那末徑直送他十幾塊到二十幾塊錢。幫做一年之後,正式有了薪俸,頭一年四五十元,第二年五十多元至六十元。做得好,店裡長錢,他的薪俸便逐年增加。光緒年間生意好時,先生的薪俸最高有到一百二十元的,但現在因為生意零落,最高薪俸不過八十元了。忠實可靠而又精明能幹的先生,老闆把生意完全交給他做,自己回到家裡去住也是有的;賺了錢分紅利給先生,賺得多分三成,賺得少兩成,再少也要分一成。像郭怡和的老闆郭友梅回到萬安去住家,把生意交給一位可靠的姓高的先生做,就是一例。靠不住的先生,是不能把生意交給他做的,因為他講嫖賭,「打斧頭」、「打雷公」(「打斧頭」、「打雷公」,都謂「吃油餅」[13])。
從前只有一家,胡東林,贛州人,四五百元做生意,開了二十多年,製造各種木器出售,如台、凳、椅、桌、床鋪、腳盆、衣架、水桶、柜子、面盆、尿桶、托盤、招牌、匾額(酬神、祝壽、頌德等用)、對聯、書箱、衣箱、壁櫥,學校用的黑板及其他用具,送禮用的扛盒和撐格,等等。
尋烏縣長曾有三個進了同善社,他們和社員們一樣到同善社磕頭。
擺攤子的水貨生意,每家不過幾十元本,多的不過一百元,他們的貨是從本城大水貨店和過往小販那裡買來。這種擺攤子的,往往能因勤苦精幹發起財來。本城由擺攤子起家開店的有許多家,潘登記、何祥盛、羅義盛、劉恆泰、范老四都是。他們有家,但沒有開張門面的店,一、四、七挑著擔子趕本城的圩,三、六、九又挑著擔子趕吉潭的圩,這樣子掙得幾個錢來。
城內雜貨生意,前清時候每年總計十五萬元上下,現今十二萬元上下。十二萬元的分配是:布匹八萬余元(土布七萬元,洋布一萬元,呢絨二千元,夏布千余元),洋貨二萬元(每家多的千一二百元,少的二三百元),此外黃煙一萬元上下,糕餅四百元上下(只有兩家附帶賣糕餅),香紙爆竹五百元上下(附帶賣香紙的二家,賣爆竹的十三家)。
一家,劉俊記,興寧人。前年來本城開店,以前無所謂洋鐵。三幾十塊錢本,一個老婆、一個徒弟和他自己三個人。材料是洋油瓶,做的是小洋鐵燈呀(不[19]燈),盛洋油的壺子呀,盛茶油的壺子呀,舀油的勺子呀,燒茶吃的壺呀,洋油透子呀(和-圖-書濾子),酒透子呀,盛茶葉的瓶子呀,各種小盒子呀等等日用必需品。所以,這樣一個洋鐵店乃社會需要的。生意也很賺錢,三個毛子一隻洋油瓶,從本城、吉潭、三標、澄江、牛斗光等處雜貨店裡收了來,做成洋鐵器以六個毛子賣出去。此次紅軍進城,劉俊記不知何故跟著反動派跑了。
洋火香煙(有金字、中國、三炮台、哈德門、扇美各種,以金字、中國兩種銷得較多)
上面說的都是進口貨或通過貨,這裏要說尋烏縣對外出口貨。
也是一家,葉公昌,梅縣人,除工具外,十把塊本錢,專門修理鍾錶。全縣除本城一家外,牛斗光還有一家。兩家都是前年(一九二八)開的。尋烏全縣有十二萬人,百分之二的有了鍾錶,共有鍾或表二千四百個,所以需要一兩家修理鍾錶的店子。
信豐來的最多,安遠次之。走兩條路來,一條從安遠城,經尋烏城,走牛斗光、八尺去梅縣,這一路最多;一條由安遠南鄉,走公平、新圩、留車、平遠之中坑圩,往梅縣,這一路較少。兩條路全年有五千隻豬通過。平均每隻一百斤,每斤價四毛半(每隻四十五元),五千隻豬共值二十二萬五千元。尋烏政府每隻抽稅二毛。
楊慶仁,樟樹人,過去有本五六百元,去年被他兒子賭掉幾百塊,現只二三百元了。
郭友梅是光緒二十七八年進的同善社,那時候有社員百把八九十個,以後還進了好多,最盛時本城同善社大概有二百多人。同善社的發源在四川,由那個四川的同善社發出公事到各省開辦同善社,各省的政府准許后再向各縣開同善社。進了同善社,得些朋友,可以做官。
十二月只有二崗,一百六十頭;
豆腐生意都是「居家生意」,就是一邊磨豆腐,一邊又耕田。
第四家,羅義成,一人開,千多元本,每年能賺四五百元。很節儉,吃飯就是點子青菜,穿的是土布衣。帶兩個徒弟,家眷在興寧沒有來。他是興寧人,早年來尋烏挑糖籮子,在縣城及四廂敲糖子賣,一個明錢[11]敲一塊小糖(現在敲一塊糖子起碼要一塊銅片[12]了),或者拿糖子換各種荒貨(頭髮、爛銅、爛鐵、豬牛骨頭、爛棉被)。他就是這樣子起家的。他到尋烏有了三十多年,發了財,開雜貨店也有十大幾年了(十五年以上叫十大幾年)。
豆粉第四大門。
(三)梅縣到門嶺的生意
第一是米。梅縣一帶很缺乏米,價比尋烏貴一倍,尋烏每年要供給它很多。澄江、三標、吉潭(項山的)、城區四個區域的米,從牛斗光經八尺、大拓,向梅縣輸出;龍圖、腴田、留車、芳田、篁鄉上半區一帶的米,走中坑向梅縣輸出;大同、篁鄉下半區、大田、藍田、斗晏及龍川來的一部分,走岑峰經石正向梅縣輸出。三條路輸出數量大略相等,每天共計輸出米一百擔,全年三萬六千擔,平均每擔價八元,共二十八萬八千元。
兒童玩具(小洋槍、火車、不倒翁、人公子、小皮球、哨子,此外還有很多)
尋烏的婦女們也和別的封建經濟沒有徹底破壞的地方一樣,不論工農商賈,不論貧富,一律戴起頭上和手上的裝飾品,除大地主婦女有金首飾外,一概是銀子的。每個女人都有插頭髮銀簪子和銀耳環子,這兩樣無論怎麼窮的女子都是要的。手釧和戒指也是稍微有碗飯吃的女人就有。銀也是個名,實際是洋鐵皮上面塗一點銀,有些是銅上面塗一點銀。打這種首飾的店子本城有七家之多,每家只要幾十元做本。他們的首飾,一部分是人家來定做的,一部分是用個小匣子裝著背往四鄉去賣的。七家首飾店中,有四家是一個老闆、一個工人、一個徒弟三個人做事,一家是四個人做,一家是兩個人做,另一家只一個人做。學徒制度與理髮業差不多,不過工作更苦些,穿的衣服也更爛一些。
剃頭和裁縫,不論工人、老闆,很少有把賺項儲蓄起來發財的,原因是這兩種人多半聰明伶俐、好嫖好賭、好吃好著。為什麼這兩種人是這樣的呢?大概由於他們社會地位的卑下。前清時候,社會上看剃頭工是屬於「下九流」的。別的地方,縫工的社會地位也很卑下。縫工雖有老婆,但他們仍是好嫖。剃頭工則十個有八個沒老婆。這種沒老婆的人並不覺得苦楚,他們倒在嫖的上面表現十分快活。
糖也是水貨店裡出賣,第三大門。分為白糖、黃糖、冰糖、橘餅各種。白糖中有雪粉,看是好看,不甜,梅縣來;有
南門外還有兩家棺材店,每家都只有四十元本,造的都是貧民用的「火料子」(又叫「火板子」)。地主、資本家乃至稍微有幾個錢的佃農和工人,普通都是自己請木匠做棺材。只有極窮人家,或是「抖緊」時候(急用時候),才會買這種火料子。失了東西或被人損壞了東西的人,常常是這樣破口大罵:「愛割愛絕的!愛絕人毛的!火板子夾的!火料子裝的!」(「愛割」的「割」,消滅的意思。)這就是形容火料子這種棺材是不名譽的人才用它的。有錢人家自己請木匠做棺材,這種木匠除本地人外,一部分是上杭人,就是那些造風車的師父們,他們兼著造棺材。
油是本城第三門生意,從門嶺、安遠兩方面來,銷在城區及篁鄉,三標也有點把子(點把子即一點子)。只一家油行,劉福興,一百大洋領了一張「帖」,就算本錢。代客買賣,經過一擔油收行佣兩毛子。十一二月是頂大門生意,每個大圩(逢一為大圩)有一百擔,兩個月六百擔;小圩(逢四、七)三幾十擔,兩個月四百擔。一月到十月很淡,每圩不過三幾擔,通共不過三百擔。全年約一千三百擔,抽行佣約二百六十元。因為他領了帖,由他賣獨家,什麼人都只能從他那裡買油。帖從南昌省政府領來,要縣政府用公事去,付足領帖錢,才有帖子發下來。一百塊領帖費之外,還要五塊錢手續費。一張帖八年有效,過了八年成為廢紙,又要領過新帖。要領帖的不止油行,還有鹽行、豆行和牛行。
十一月三崗,二千一百頭;
第三是紙。出於篁鄉,向興寧(走羅浮、羅岡)、梅縣(走中坑,也有走岑峰的)、龍川(走貝嶺)三地輸出。平均每圩六十擔,全年一百圩,六千擔,每擔價八元,共四萬八千元。
圓火帶扁火帶(以上兩種均點燈用)
順昌興記是順昌老店的分支,水貨生意中算最好的,有千把塊本錢,每年向梅縣繳得動兩三百元。店主范祖先,本城人,家中二十多人吃飯,生意賺項僅敷繳用。
鐵價現在比三十年前(光緒二十五六年)貴兩倍,那時生鐵每擔(四十斤左右)最貴不過十一毛,現在卻是三十二毛了,即需八分錢買一斤生鐵。三斤生鐵打成一斤熟鐵,價五毛。
第三家算義泰興,三個份子,吊多錢本(即千多元本),每年賺得一二百元。
全縣重要圩場吉潭、澄江、石排下、車頭、牛斗光、留車、篁鄉(採用機器比任何一處早)、公平、荒塘肚、岑峰等十處,都有縫紉機,因此全縣人口中已有百分之三十廢除手工、採用機器做衣了,特別尋烏的南半縣機器化的速度更發快。
王普泰是參加反動組織的,反動派會議他必到場,雖然他表面上沒有做什麼官。雜貨店的陳志成,水貨店的寶華祥,火店的同來安,都是以商人干與政治。蘇維埃勢力進城,四家都被沒收。
娼妓一六二六
三練洋燈四方帶燈六角帶燈
兩升半豆子做一桌豆腐,豆子兩升半的價錢是五毛,豆腐一桌的價錢是六毛半,賺一毛半。所謂「一桌豆腐」,就是大豆腐乾四十六塊,零賣每毛子七塊,三個銅殼一塊。若是小豆腐乾,則每桌九十二塊,每毛十四塊,三個銅殼兩塊。豆腐有水豆腐、煎豆腐、豆腐乾、薄幹子四種。水豆腐銷最多,次煎豆腐,次豆腐乾;薄幹子最少,因為只有人家做好事才用它。開豆腐店賺錢,主要還是拿豆腐渣畜豬子。因為每天普通只能銷一桌豆腐,特別情況才能銷兩桌,每天只能賺毛半子到三毛子。畜豬子每年可畜兩道「豬媽帶子」,每道可出三四十元。若畜肉豬,每店每年可畜四個,約四百斤,出得一百元。但畜肉豬供米要多,還不如畜豬子划得來。
(四)梅縣到安遠、信豐的生意
正、二月每月平均一百頭,共二百頭;
字畫小手巾肥皂
閩筍第六大門
還待舉出幾家雜貨店,好更具體地了解他們的情況。
商人一三五五
牙粉牙刷膠底鞋
每年共有多少牛呢?
本城三個打鐵店,兩個于都人,一個安遠人。鄉下打行爐的通通是于都人。于都hetubook.com.com鐵工很多,三千七八百座爐子出門,高爐每座四個人打,矮爐三個人打,共有鐵工一萬三千左右。他們打鐵在江西,而且打到福建、廣東,打到南洋去的也有。
門嶺去梅縣,腳夫們一擔貨去,一擔貨回。
本城的一切貨物,大都是銷向城區的東西南北四廂和三水區的三標、水源兩堡這個區域里的,別的地方很少到本城買東西。惟獨鹽是例外。鹽的大部是銷往安遠、信豐,小部才銷在城區、三標。又因為它是日用品,所以它是城裡生意的第一大宗。城內有五家鹽店,每家每年多的做得兩萬元生意,少的也做得六七千元生意,五家共合一年可做十萬元生意。
布匹有土布(青、白、花、灰、紅、綠、柳條各種),竹布(藍、白、灰、烏、紅、光、青、印花各種),竹紗(白、灰、烏、藍、柳條、靛各種),綢緞(各種華絲葛、各種紡綢、薯莨綢、香雲紗),呢絨(厚呢、粗呢、鏡面呢),夏布(白、藍、烏、機白、波心各種)。土布是中國人用洋紗製造,從興寧來。竹布、竹紗都叫洋布,從香港走梅縣來。綢緞中華絲葛、紡綢從杭州走贛州、梅縣兩路來,尋烏女人買來織頭帕,這種頭帕每個女人都有。全城布匹生意每年約值十萬元,銷地是城區和三標。
汗衫扇子(烏紙扇、白紙扇)
麻姑煙煙嘴洋遮(洋傘)
陰陽扣寬緊帶弔帶
政府機關一○○四
十月三百頭;
尋烏城還是個店鋪生意和圩場生意并行著的城子。以尋烏情形說,圩場生意代表半自然經濟,店鋪生意代表商品經濟。店鋪生意與圩場生意的比例是:店鋪佔百分之七十,圩場佔百分之三十,可見商品經濟勢力超過自然經濟很遠了。
(24)同善社[22]
(16)理髮
(2)鹽
魷魚辦酒席就要用,普通也要。第七大門。
彭萬合、李祥仁兩家造紙傘。彭萬合是武平人,在尋烏城開傘店,開了三代一百多年了。初來尋烏時只有一二百元做本,做傘逐漸賺了錢,到前年(一九二八)三二五暴動前,連田產共有千多兩千塊錢資本了。民國到今,恰好斢了一個方向:洋傘佔去七成,紙傘只有三成。不論城鄉,不論工農商學,凡屬「後生家」和「嫩婦女子」,差不多一概打著洋傘了。洋傘是從梅縣和興寧來,因此彭盛祥時代南半縣的留車、牛斗光要到縣城彭店來買紙傘,現在卻通通往梅縣、興寧買洋傘去了。從前彭萬合每年要造出三千把紙傘發賣,現在每年不過只造得千二三百把了。從前(光緒年間)彭店僱工六七人,於今只雇兩個人了。傘價從前每把二毛五,於今四毛五。
水貨店中的盛衰興替,不可不一述其概要:
本城娼妓三標人多。尋烏人有句俗話,「三標的貨,項山的糯」,就是說的三標女子美麗的意思。
九月同八月;
泡圓各種罐頭(牛肉、雜菜、鴨肉、冬筍、批把、沙梨、荔枝、龍眼、菠蘿、牛奶)
開火店不要多的資本,只須幾條舊被窩,幾床粗席子,買點米買點柴火,就可開張。店屋租錢要在幾個月後才交付。
鐵線墨水
(一)門嶺到梅縣的生意
(21)修鍾錶
此外,如岑峰(米)、公平(紙)、篁鄉、三標等處,都屬普通小圩場。
一間爆竹店,鍾老闆,會昌人,幾十塊錢本,開了六七年。自己及請的一個師父共兩個人做,每年做得四五百元生意。老習慣大年初一那天大放其爆竹,尋烏的小小商店每家也要放兩塊錢。今年初一反動政府宣布戒嚴,不準放爆竹,不但年初一,平日也不準放,爆竹生意因此大減。南半縣農民暴動區域徹底破除迷信,也不要爆竹了。因此不但本城鍾老闆的爆竹生意減少了,從前梅縣和門嶺兩方輸入尋烏的爆竹,近來也停止了。
輕鐵調羹明瓦各種瓷器
海帶第二大門。
宗教徒二二一弱
(5)豆
(9)藥材
(7)酒
傘業現在沒有人學徒弟了。拿尋烏城來說,不但現在,近十年來就沒有人喜歡學做傘了。它的原因不外:一、傘業的前途是沒有希望的;二、傘店的學徒比雜貨店的學徒要辛苦,學做傘十三四歲才去學得,要煮一店人的飯,又要買菜,又要掃地,又要撿拾作坊里一切拉拉雜雜的東西。
最大的雜貨店,店主陳志成,興寧人,在縣城、吉潭、澄江各開一間店。縣城這一間本錢三千元,自己只有千把元,余是借來的。三千元每年利息要九百元,除了工錢、伙食等項開銷,每年以賺得利息為止。陳本人又嫖又賭。
(20)打洋鐵
尋烏這個城,把它的人口成分剖解起來,才知它還完全是一個農業手工業城市。全城近二千七百人的各業比例如下:
張均益,做水貨又做雜貨,一頭二百元本,其餘是借來的。沒有請先生,指揮他的兒子做生意,每年頗有些賺頭。他是本地人,五六年前是個挑夫,幫尋烏城的商人挑了米子或者香菇去梅縣,從梅縣挑了布子及鹹魚回到尋烏。他自己挑東西,同時又當夫頭。這種夫頭的職務是能夠賺錢的。尋烏商人拿了錢給他去辦貨,尋烏城的老闆和梅縣的老闆兩頭都給酒錢與他,因此他就慢慢地發起財來。
三家打鐵店,葉師父、楊師父、李師父。楊師父安遠人,葉、李均于都人,每家資本五十元內外。打的是篾刀,柴刀,斧頭,鋤頭,鐵鉔(即耙頭),耘田耙,耙(大耙,牛拖的),鰱鯉刨,梭鏢(尋烏土話「尥子」,梅縣叫「挑筆子」,東江叫「尖串」),刀麻(菜刀),鍋鏟(炒菜用),鏟子(刨鍋頭用),火鉗,火鏟,鉤環(挑水用),鐵勺(舀米舀油用),木匠用各種鐵器(各種刨鐵、各種鑿子、斜鏟、鐵鎚、凳頭鉗、角羅鑽、割刀),鐵尺(做衫壓布用),綿刀子(裁縫用),馬刀,關刀,雙刀(卡子刀),小拐子(小把),鐵釘,門鎝(上門用),鐵箍。除馬刀、關刀、雙刀外,余均家常用具,銷向城廂附近。打鐵器和打鐵方法,一概舊式。
(12)傘
銅煲(燒茶用)輕鐵鍋子輕鐵盤子
澄江圩每圩從門嶺來的油約有四船(門嶺肩挑到澄江下船),每船裝油十二擔,每擔約值小洋三十元,每年以百圩計算,約值十五萬元。
皮鞋套鞋運動鞋
教科書(沒有單獨的書店,附在雜貨店賣)
城裡手工縫衣店至今還剩三家。
鏡子眼鏡洋刀子
八月三崗,二百五十頭;
大宗是洋貨(牙粉、牙刷、電筒、膠底鞋、肥皂、洋傘、馬燈、洋鐵均大宗。其中如牙粉、牙刷等,本屬中國制的多,但普通也叫洋貨),海味(海帶、海參、魚肚、魷魚、淡菜、鹹魚等為大宗),鹽(十年前惠鹽多,三四年前潮鹽多,這是因為商人包辦路線不同的緣故。現在又是惠鹽多,則因八尺、中坑等處反動派對紅色|區域封鎖,阻塞了潮鹽的路的緣故。鹽到門嶺后,一直通往興國),洋油(亞細亞牌的多),布匹(梅縣去的少,興寧去的多,均買了洋紗自己造的。興寧織造很發達。興寧一般生意也比梅縣大)洋紗(外國貨)這五類。糖與麵粉亦有好些。
吉潭第一,鹽、米、油、豆是大宗。牛斗光第二,鹽、米略小於吉潭,油、豆與吉潭等。留車第三,布匹是最大宗,由興寧進口;油、豆次之。縣城第四,牛行要算第一門生意;第二是油、鹽、米行;第三算是布匹(從前贛州有布子來,民國十七年起沒有了,因為它是土紗織的,「一股大,一股細」,被興寧、梅縣的洋紗布搶了生意去。興寧、梅縣的布很好,「一掌平」)。雞生意雖大,但它只通過不歸「行」,故不算。澄江第五,油、豆、鹽在這裏過駁,是大宗;米次之;鴉片亦是大宗,從興寧、于都來。石排下第六,油、鹽、米、豆的總口岸,但多屬通過,只鹽、米有些買賣。雞、豬、牛亦是通過。
(22)圩場生意
毛剪(以上四種均剃頭用)皮夾子(皮箱子)
(6)屠坊
水貨店裡的東西多得很呀,「山珍海錯」就是它們的標語。水貨商人的榮枯得失,亦是頗饒興味的。下面先舉出各樣的品類,次觀察他們的得失。
雪花膏電筒電土(電油[10])
第二家要算綸泰興,三個份子合成,本錢二千元。除了開銷,每年賺得三四百元。
只有三個案,擺在街邊,沒有屠店。三個案是劉奀二、陳老二、劉世渭。劉奀二從前有百把元本,現在了了(了了即沒有了)。陳老二、劉世渭也完全沒有本錢,因為買豬不必要現錢,豬殺了后收了錢再付豬價,有信用便行。平均每天殺兩個豬,每豬一百斤,每年殺豬七萬二千斤。拿現時說,買豬進來每斤二毛半,賣m.hetubook•com.com肉出去每斤二毛八,每斤賺三分,全年可賺二千一百六十元,是個不惡的生意。但要出很多的屠宰稅,從前三家每月出稅百元,每年一千二百元。近因生意較淡,只出一千元,每家也要出三百多元。因為三家包繳屠宰稅,所以三家人以外什麼人也不能殺豬賣,除非自己吃便罷。紅軍入城后,由三案增加到七八案,銷路大增。稅又不要,賺了一個就是一個,屠戶人人歡喜。肉價,紅軍未來前每斤三毛二,現在每斤二毛八。
骨牌麻雀牌棗子
德國響刀安全刀揮剪
開火店賺錢,靠賺那些撐傘子的和穿長衫子的。他們來了,把點好東西給他們吃,把點好床鋪給他們睡,要走了給他們重重地敲一下子。挑擔子的及其他窮人來了,火錢(即歇錢)飯錢都要輕些。吃飯照碗數算,比長衫客子照餐數算,便宜得多,每碗半毛(會吃的一碗又一個零碗就夠,不會吃的半碗也夠)。吃酒的一壺水酒等於一碗飯價。火錢每夜三個銅殼子(即銅板),因為要點一盞燈火,還要燒水洗身,故要火錢。冷天蓋被窩,另拿被窩錢,每人兩個銅殼子。火店賣酒飯的利潤,每十毛本賺四毛。真的講起來,開火店的賺錢,還是靠畜豬子,因為火店的糠、飯湯和零飯,是經常有的。
約當光緒二十七八年時,贛州一個綢緞店恆孚號的熊老闆(南昌人)到尋烏來開辦同善社,他就是所謂天恩先生。那時的善長古鶴甫是個秀才,住在城裡,家務也不很好。後來善長改了潘明典,是個拔貢,有千元上下家資,現做九江地方法院書記。
手工業者二九七一一
職業人口數百分比
(七)尋烏的重要市場
有劉萬利、合昌隆、劉鴻興、溫得利、潘發利、潘金利、湯日恆、同來安、曾記濤、九嫂子、大隻四嫂子、古流芳、劉奀二(兼賣白酒)、古裕昌等十多家。火店裡的客人以挑擔子的為最多,佔去百分之八十。賣牛的,背包袱子的(背著包袱子向著別地找生活去),四鄉到城裡來打官司的,往贛州讀書的,變把戲的,賣膏藥的,算八字的,和尚化緣的,行醫的,看風水的,唱叫化歌的(即唱蓮花落的),共佔百分之二十。那百分之八十的挑擔子客人中,大多數是雞鴨客子,少數是挑煙皮客子(煙皮即煙葉)。
黃裕豐請了兩個工人,一個刨煙,一個打包。湧泉號請了一個工人。工人年薪六十元。吃老闆的飯,這一點與雜貨藥材店的「先生」差不多。不同的是工人平日無肉吃、無酒喝,只初一、十五才打牙祭,先生則平日有吃,因此沒有特別的打牙祭。吃飯也有些不同,先生經常地同老闆共桌吃,工人則人少時和老闆共桌,假如多了幾個工人呢,老闆便同先生做一桌,工人另外做一桌。這些都表示先生的身份比工人高。工人普通不喚工人,喚做「師父」。
工農貧民要用的木器乃是圩場上供給的。每逢一、四、七圩期,便板子呀,提桶呀,水桶呀,腳盆呀,飯甑呀,飯盆呀,飯勺呀,水勺呀,鍋蓋呀,傾盆呀(覆菜碗、覆鍋頭的盆子),砧頭呀,菜板呀(切菜用,圓的叫砧頭,方的叫菜板),洗碗盆呀,禾籃呀(盛了割下來的禾挑往禾坪里去打的),谷斗呀(打禾用),礱盤呀(推子),樓梯呀,等等東西,都由那些住在山肚裏「做圓木的」匠人們挑了來賣。並不是每次圩期都有那一切東西,是依了時節和需要而向圩場上供給的。礱盤一種要定做。風車要上杭師父才能造。全縣有十來個上杭師父,每年由上杭來一二次。水車一門,本縣農民百家中只有一具,因本縣陂圳多,很少遇到乾旱,用不著水車這種東西。
骨筷漆筷算盤
印色原紙油墨
(3)雜貨
絲褲帶洋褲帶爽身粉
酒稅是非出不可的。看生意大小,大酒店每月約四毛,小酒店每月二毛,一毛五的也有。
總計尋烏六種出產(單說出口部分)價值如下:
地主七八三
磨豆腐不是容易事。常言一句:「快學難精。」又雲:「蒸酒磨豆腐,唔敢稱師父。」
拖鞋鉛筆鋼筆(自來水筆)
共有用機器的十三家,手工三家。劉芹英、黃嫂子、廖接芳、劉森河、劉師父、謝神保、范癩子、謝其龍、何祥古、謝師父、黃老五、黃上先都是用機器的,每家一架「車子」(即縫紉機)。每家的老闆都同時是工人。每人帶個徒弟,縫下子邊,打下子扣絆。這種裁縫店的資本,就是買一架機器的本錢。機器第一等百二十多元,第二等七八十元,第三等三四十元(是別人用舊了的)。民國九年以前,尋烏沒有縫紉機,一概手工做。民國九年有個興寧人何師父,第一次弄來一架機器開店。他原先是在留車開店,民國九年搬到縣城來。因他「剪刀很利」(尋烏人說裁縫偷布,不說他偷布,而說他剪刀很利),又好嫖,站不住,帶著車子回興寧去了。前年(一九二八)還只四架,去年增至十三架,內有幾架是買了別人的舊車子。其中黃老五手藝頂好,生意頂大,勾結官廳及豪紳,包了好衣服做,因此賺錢買了田地。三二五暴動,他即表現反動,這次革命勢力進城,他就跟反動派一路跑了。衣服式樣,民國九年何師父創用機器,興「上海裝」(破胸、圓角、打邊)。民國十二年,上海裝不要了,行一種破胸、方角、大邊裝。去年起行「廣州裝」(七扣四袋而身很長),一小部分人喜歡穿這一種,但多數人還是大邊裝。從來的衣,一律是舊式的「大襟裝」,從興新學起,開始有破胸新裝,到了民國七八年,新裝漸漸多起來。但直到去年,拿全縣人口說,還是舊裝的多,新裝的少。近兩年來,尤其是土地革命勝利后,新裝日漸加多,特別以青年為普遍。青年學生,不待說老早是新裝,青年農民、青年工人,大多數也是新裝了,除非是很窮無錢做衣服的才仍然是舊裝。在青年群眾中,特別是鞋子起了個顯著的變化。去年夏季,南半縣抗租得了勝利,冬季又分了田,農村中三十歲以下的青年人,十分之七以上都穿起膠底鞋和運動鞋來(這種鞋的底是從廣州運到興寧,興寧做成鞋子,每雙十毛左右)。赤衛隊和蘇維埃辦事人,不但一概是新式衣和新式鞋,他們還要佩個電筒,系條圍巾,有些還要穿薄毛羽的夾褂子褲。
(八)尋烏城
第二是茶。出於城區西廂之上、下坪,南廂之圖合、岡上、鵝子湖一帶。三、四、五、七、八月為採茶期。每圩約輸出二十擔(每擔七十斤),每年百圩輸出二千擔,共一十四萬斤,每斤價五毛,共值七萬元。十分之八以上向興寧輸出,十分之二以下向梅縣輸出。採茶時興寧客子到鄉下,收買生葉自己製造。生葉中,「雨前茶」(穀雨以前的,又叫「頭春茶」),一塊錢八斤,每五斤生葉可以制出一斤茶。這種雨前茶價頗貴,要一塊錢一斤。「二春」(三四月的)和「秋子」(七八月的),每塊錢能買生茶葉十五斤,製造出來每斤賣五毛。做茶生意的靠著二春和秋子賺錢,頭春茶是賺不到什麼錢的。十二月還能產出些茶,名叫「雪子」,和雨前茶一樣的貴,同屬上等人家吃的。出不多,客子們於它也賺不到什麼錢。城區之外,雙橋區之雁洋坪也出茶,雖很少(每年只值百多元),但很好,因為不是嶺頭種的,而是菜園子里種的。
新德生,主人姓杜,也是樟樹人,四五百元本。田仁和、黃裕興、福春堂都是樟樹老表,都是一百元本。
共計二,六八四一○○
大的上十家,連同小的共十六七家雜貨店。志成(興寧人)、綸泰興(吉安人)、義泰興(吉安人一、本地人一合股)、義成、潘月利、王潤祥、潘登記、祥興、永源金(以上六家均興寧人)、均益(挑擔子出身,本地人)、駱晉豐(本地人,雜貨商人中只有他是個地主,收租三百擔)、范順昌(福建人)、黃裕豐(福建人)這十三家,就是大一點的雜貨店。其中黃裕豐以黃煙、紙張為主要生意。其他都是以布匹為主要生意。次於布匹就是洋貨生意。這個小小市場竟什麼洋貨也有賣,略舉之有一百三十一種:
牛價平均每頭值四十元,全年共值一十三萬二千八百元。
四、五、六、七月沒有市;
民國以前沒有洋鐵來或來得少,工價又便宜,尋烏的鑄鐵生意比現在大,會做的爐廠每年能生產二萬元以上。前清時雖只有兩間爐廠,卻共能生產四萬余元。現在爐數加了,每間爐廠的產量卻減少了,主要原因是工錢貴(工錢貴是因外來工業品貴)和洋鐵侵入。
(六)尋烏的出口貨
(13)木器
豬皮第五大門。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