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
漢冶萍往事

漢冶萍往事之三——涅槃與重生
盛宣懷(1844—1916),比張之洞小7歲,也活了72歲,江蘇武進人,1860年中秀才(16歲),此後三次鄉試不中,1870年經友人推薦入李鴻章幕僚,遂平步青雲、財源滾滾。他創辦了輪船招商局,是中國航運事業的開端,也是今天招商局、招商銀行、招商地產等招商系企業的鼻祖;他創辦的天津電報局是中國電報事業的開端,他創辦中國通商銀行是中國銀行事業的開端,他還創辦中國紅十字會並成為首任會長,創辦中國第一所正規大學——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參与了蘆漢鐵路建設,1896年接辦漢陽鐵廠逐漸發展為真正稱得上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33個國家參戰。主戰場在歐洲,產鋼國幾乎全部捲入,無暇顧及生產。與戰爭密切相關的鋼鐵工業瞬間繁榮起來,漢冶萍公司也因此進入了「黃金時代」。1917年漢陽鐵廠生鐵產量達192582噸,佔全國當年產量的48%,產鋼7萬余噸;大冶鐵礦年產礦石50餘萬噸;萍鄉煤礦產煤90餘萬噸,焦炭25萬噸。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世界經濟蕭條,鋼材價格暴跌,漢冶萍公司迅速衰落。1919年漢陽鐵廠1、2號高爐熄火。1921年民國(北京)政府改變鋼軌標準,漢陽鐵廠近5萬噸鋼軌無銷路,鍊鋼全停(這裏又有一個著名的說法,叫做「三流企業做產品,二流企業做品牌,一流企業做標準」,一個標準的變化是可以決定企業生死的)。1924年3、4號高爐熄火,至此漢陽鐵廠全部停產。1928年萍鄉煤礦移交江西省,此前,大冶鐵礦的礦砂已被盛宣懷抵押給日本。漢冶萍公司名存實亡。漢陽鐵廠僅留200餘人看廠,其餘工人遣散。
然而,好景不長。很快漢冶萍就走向了末路,這就是1918-1938年期間的漢陽鐵廠。
接下來我們就要介紹一下李維格啦。
張之洞(1837~1909),享年72歲,直隸南皮人(現河北省南皮縣),自幼博聞強識,文才出眾,13歲中秀才,16歲中順天鄉試第一名(叫做解元),26歲中會試第三名(不是我們常說的探花郎。鄉試考中的考生乘坐「舉人」,第一名為「解元」;會事考中的考生被稱作「貢生」,第一名為「會元」;殿試考中的考生被稱作「進士」,第一名為「狀元」或「殿元」。連續考中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被稱作「連中三元」。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有13人能夠連中三元,他們是:唐朝的張又新、准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若叟、馮京;金朝的孟宋獻;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商輅;清朝的錢檠、陳繼昌),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他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概括。張之洞平生有兩大歷史貢獻:第一,他推動了中國教育由封建傳統邁向現代化的轉變。張之洞是中國高等師範學堂之鼻祖、東南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的創始人;他創建的湖北工藝學堂是現在的武漢科技大學的前身;在張之洞的策劃和指導下湖北地區還先後成立了自強學堂、武備學堂、農務學堂;他甚至還是中國幼兒園創始人。第二,和_圖_書他是中國重工業奠基人。張之洞領導承建了京廣鐵路(時稱蘆漢鐵路、粵漢鐵路),創建了湖北重工業中心,包括了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湖北織布局、繅絲局、紡紗局、制麻局、製革廠等一大批近代工業化企業,資本總額約1130萬兩白銀,規模居全國之冠。我們重鋼的肇始源頭——漢陽鐵廠號稱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毛主席曾說過「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張之洞還做了兩件意義重大的事情:一是中法戰爭時期張之洞時任兩廣總督,作為戰區負責人,他籌餉、調兵、用將、反對撤兵議和,為這場戰爭取得部分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二是改編湖北新軍,后雖受到北洋系的排擠,只被定編為一鎮一協(第八鎮和第二十一混成協),相當於一個師加一個旅的兵力,規模與袁世凱的小站六鎮(六個師)相比小很多。但是由於張之洞練兵的目的是:「執干戈以衛社稷」,他開啟「兵智」,讓士兵「明理」、「知恥」,並進行忠君愛國、禦侮自強的思想教育,從而造就了一支思想觀念較為開放進步、文化程度較高、理解接受能力較強的近代化軍隊。正是這支軍隊較高的內在素質,為革命黨人實行「抬營主義」準備了良好的先天條件,日後成為辛亥武昌首義的中堅力量。
兩位牛人都登場啦,我們把第三個人物放一下,先講一下1889-1896年期間漢陽鐵廠的有關情況。
張之洞於1890年初,在武昌成立湖北鐵政局(即後來的漢陽鐵廠),委派有洋務經驗的幕僚——蔡錫勇為總辦(也就是廠長,蔡錫勇是在中國介紹西方會計複式記賬法的第一人。他所著《連環帳譜》一書,是中國出版的第一部研究借貸複式簿記的專著,時為湖北候補道,相當於「候補省委或地委書記」)。漢陽鐵廠的廠址定在龜山山麓,1890年11月動工興建,1893年9月建成,1894年6月投產。全廠包括生鐵廠、貝塞麥鋼廠、西門子鋼廠、鋼軌廠、鐵貨廠、熟鐵廠等6個大廠和機器廠、鑄鐵廠、打鐵廠、造魚片鉤釘廠等4個小廠,擁有2座100噸煉鐵高爐、2座5.5噸貝塞麥式鍊鋼轉爐、1座10噸西門子馬丁爐(即平爐)、3000名工人,設計產能3萬噸/年,號稱「亞洲第一」,比1901年投產的日本的八幡(fan)制鐵所早6年。創辦經費最初定為246萬余兩,1892年清政府增撥42萬兩,到建成時,實際支出500多萬兩。創建漢陽鐵廠的直接目的是為蘆漢鐵路提供鋼軌,但是從1894年6月投產到1896年11月第一次停產為止,漢陽鐵廠實際共生產生鐵5660噸,熟鐵110噸,鋼料1400噸,鐵拉成鋼條板1700噸,而且因為質量不好,只賣出生鐵1100噸,鋼料60噸左右,鋼條板340噸。當時進口鐵價為30餘兩,而漢陽鐵廠的成本竟然接近50兩白銀,倒掛了10多兩白銀,加上鋼軌極易脆斷,根本無法滿足鐵路建設的需要,因為質量原因,漢陽鐵廠的鋼軌不要說50兩、30兩白銀,就算20兩白銀都沒人要,生產不到兩年就虧損560萬兩白銀,比建設經費還多,停產是不可避免的結局。
漢冶萍往事之二——短暫的輝煌
第三位牛人——李維格
盛宣懷與漢冶萍的聯繫最早和_圖_書出現在1875年,漢陽鐵廠建廠之前,他受李鴻章的委託,辦理湖北煤鐵礦務,這也是中國近現代地礦業的開端。1896年由於當時的漢陽鐵廠沒有優質煤礦,焦煤運距遙遠價格昂貴,生產兩年就出現巨額虧損,被迫停產。張之洞無奈力邀盛宣懷接手。當時的盛宣懷牢牢掌控著大清帝國輪船、電報、礦務和紡織四大洋務企業部門,被公認為「中國首富」。盛宣懷也有心涉足漢陽鐵廠,在張之洞一再請求下,盛宣懷最終答應接手負債纍纍的漢陽鐵廠。此後不久就發現了萍鄉的焦煤資源,1898年,盛宣懷開辦萍鄉煤礦,並在1908年將它與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合併成立中國第一家鋼鐵煤聯合企業——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
漢陽鐵廠在經歷了1896年的「改革改制」(由官辦到官督商辦)后,受制於產品質量問題,延續著停停打打的狀態,終於在1903年再次停產。1902-1904年,李維格奉盛宣懷派遣,出國考察煉鐵新法。他摸清了鋼質量差的原因,建議盛宣懷改建和擴建漢陽鐵廠。1905年,盛宣懷委任李維格為漢陽鐵廠總辦(廠長),全面負責漢陽鐵廠的改建和擴建工作。
李維格本是一介書生,曾到英國學習英文和法文,隨後又到日本和美國學習技術科學知識。甲午戰爭爆發后(1894年),他與梁啟超一起,寫文章宣傳「變法」,名揚一時。「戊戌變法」(1898年)后,他回到上海,任江南製造局提調兼南洋公學教授。這時,盛宣懷已經接辦漢陽鐵廠,並改漢陽鐵廠官辦為官督商辦。他聘李維格為漢陽鐵廠總翻譯,此後他逐步實現了個人職業生涯的「華麗轉身」。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策動「蘆溝橋事變」,為了抗戰需要,國民政府軍政部於1937年8月27日電令漢陽兵工廠廠長鄭家俊接管漢陽鐵廠,準備恢復鐵廠生產以應軍需。10月3日在湖北省政府的監督下漢陽鐵廠移交給了漢陽兵工廠。可事與願違,鐵廠最終也未能點火生產。
第二位牛人——盛宣懷
經過改建、擴建和技術改造,漢陽鐵廠的鋼鐵質量明顯上升,制訂了第一個鋼鐵產品企業標準,對化學成分、機械性能、外形尺寸、斷面組織等都作了明確要求。由於鋼材質量的提高,銷售情況大為好轉,不僅國內各大鐵路所需的鋼軌和零件都在漢陽鐵廠訂貨,澳大利亞、香港地區、南洋諸島、日本、美國西雅圖的鋼鐵公司也到武漢訂貨。1908年漢陽鐵廠終於扭虧為盈、起死回生。同年李維格建議盛宣懷奏請清政府將漢陽鐵廠、大冶鐵礦、萍鄉煤礦合併,成立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簡稱漢冶萍公司)。清政府議准。李維格與盛宣懷共同擬定了公司章程88節。由此漢陽鐵廠由官督商辦改為商辦的漢冶萍公司。1915年,在巴拿馬世博會上,漢冶萍公司的鋼鐵產品獲得最優等獎(茅台酒也是在這次世博會上名揚世界)。當時歐美行家均稱漢陽鐵廠產品為精品,上海各鑄造廠家更是唯漢陽鐵廠生鐵是用。
然而,公道自在人心。百年後的今天,我們每每說道張之洞都會自覺或不自覺的迴避他的過失,原諒他作為封建政治人物的歷史局限性,原諒他在建設、經營漢陽鐵廠期間所犯的種種失誤。而對於盛宣懷卻被一個「貪」字掩蓋了種種功績,其中包括讓漢陽和圖書鐵廠起死回生的巨大成就,還因為這個「貪」字,在他身上隱約印上了「漢奸」兩個大字。正是:寧守清廉報家國,不為貪瀆羞兒孫。(其實,張、盛二人還以一點相似,就是都沒有把兒子教育好。張之洞的幼子張仁蠡,全無乃父風範,不但是個大貪官,而且是個大漢奸,就在漢陽鐵廠內遷的時候,他歷任汪偽國民黨中央委員,汪偽新國民運動促進委員會委員,汪偽天津市市長兼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后,在北京被國民黨政府以漢奸罪被逮捕,判無期徒刑;解放后被改判死刑,1951年在京被處決。盛宣懷的幾個兒子大都不成器,不是吸鴉片,就是嗜賭,還為了爭家產打官司,也就是1927年盛宣懷的四兒子盛恩頤在揮霍玩自己分到的遺產後,為了爭奪盛宣懷留作慈善事業的500多萬兩基金打官司,最後導致這筆財產被江蘇軍閥鈕永建侵吞。所以教育很重要哇,搞不好兒孫是要倒過來羞祖宗的。)
對盛宣懷的爭議非常大。儘管他精明過人,曾發動商業「閃擊戰」一舉擊敗至今大名鼎鼎的紅頂商人——胡雪岩,也做了不少與張之洞相同的有益國民的事情,甚至成為清末民初中國最大的慈善家,但是這些都不能掩蓋他的貪婪嘴臉,在他掌管輪船招商局的19年間,全局有股金兩萬股,他一人就佔有一萬一千股。在他為官期間所經辦的每一筆業務,其中也包括為「漢冶萍」辦理的兩千余萬兩白銀貸款,無不收取回扣。辛亥革命后,盛宣懷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他在常州、蘇州、杭州一帶的地產、當鋪均被沒收。他逃往日本避難后,致函各地的親朋為他藏匿財產。1912年在日期間為維護個人對「漢冶萍」的利益,曾簽訂一份《中日合辦漢冶萍公司》草約,幾乎把「漢冶萍」全部出賣給日本人,引得全國嘩然,群起反對,才沒能得逞。盛宣懷死時有一份冗長的遺產清單,僅其家鄉的一處住宅就有240間,一個田莊有地3000畝。他在上海的租界內的房產價值白銀1000餘萬兩……
牛人們的相同與不同
大家都說我們重鋼是漢陽鐵廠內遷來到重慶的。在聽過無數遍以後,好奇心驅使我打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就讓我們從三個人物和三個階段回顧我們那段歷經曲折、多災多難,又百轉千回的歷史。
第一位牛人——張之洞
1938年1月25日,日寇飛機轟炸漢陽鐵廠。此前,日寇已經佔領了上海、南京和北方其它城市,武漢也危在旦夕。為了「不資敵」國民政府準備將漢陽鐵廠內遷重慶大渡口。3月由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聯合組成鋼鐵廠遷建委員會。漢陽鐵廠開始拆遷。6月12日,日寇佔領安慶,武漢保衛戰打響。7月20日,蔣介石電令鋼鐵廠遷建委員會:「當此抗戰時期,……漢冶萍之化鐵爐等希加僱工人拆除,以應軍需」。由於形勢緊迫,大冶的部分裝備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令提前炸毀。1938年10月24日,日寇逼近武漢。蔣介石電令放棄武漢,同時密令湖北省軍政長官陳誠,組織人員將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來不及拆除的設備、廠房炸毀。是夜,武漢衛戍司令部和警察局實施了爆炸。1938年10月25日武漢淪陷,在武漢的地圖上也再不能標註漢陽鐵廠了!但是在750公里以外的山城重慶,漢陽鐵廠涅槃重生了,m.hetubook.com•com在大渡口這片火熱的土地上,一座嶄新的鋼城拔地而起,源源不斷的為全國抗戰以及日後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輸送著鋼鐵物資。
漢冶萍往事之一——艱難創業
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有三:一是對大型鋼鐵聯合企業的建設條件無知,選址未經科學論證。當時只確定了大冶的鐵礦,在煤炭的來源並不確定的情況下盲目上馬,導致投產後除少數煤焦來自馬鞍山煤礦,多數煤焦購自河北開平(11兩)和歐洲(17兩)(不是安徽馬鞍山市,在江夏區安山鎮,距漢陽鐵廠80公里,煤質高硫高灰分,價格4兩白銀,同時開發的還有王三石煤礦,后因煤質更不適宜煉焦而廢棄,白白耗費50萬兩開辦費),投產之初的漢陽鐵廠一座煉鐵高爐日需焦煤2000噸,因為運力不足,一座爐子都無法實現滿負荷生產。大冶鐵礦距漢陽鐵廠120公里(地處武漢市東南方,屬黃石市轄,緊鄰梁子湖,如今盛產大閘蟹),這個距離現在看起來不算什麼,但在當時的運輸條件和生產規模下就帶來無法承受的高昂運輸成本。在漢陽龜山山麓建廠,僅填土、墊高就耗費了白銀30餘萬兩——相當於包括購買設備經費的1/10。張之洞選定漢陽廠址的唯一理由就是地處省城,便於他的控制。二是對現代科學技術的無知。張之洞自己是冶金工業的門外漢,他請了同樣外行的駐英公使劉瑞芬等人向英國梯賽特機器廠訂購機爐設備。當英方提出先化驗鐵石、煤焦的質地,而後確定與之相適應的設備時,張之洞卻以為外國人是要敲竹杠,他說:「以中國之大,何所不有,豈必先覓煤、鐵而後購機爐?但照英國所用者購辦一分可耳。」英國廠方雖聞之愕然,但還是胡亂配了貝賽麥鍊鋼爐和馬丁鍊鋼爐。當時西方鍊鋼爐有兩種,一種是貝賽麥鋼爐(轉爐),使用酸性耐火材料,冶鍊過程中不能去除原料生鐵中所含的磷質,中國只有個別地方(如本溪)有低磷鐵礦,故它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另一種是西門子馬丁爐(平爐),使用鹼性耐火材料作爐襯,它可以除去生鐵中的部分磷質,冶鍊出來的鋼質量很好,但產量極少。大冶鐵礦含磷量高,以之煉成的生鐵含磷高達2.5%。貝賽麥爐煉成的鋼不能去磷,鋼中含磷多就易脆裂,尤不宜於造鋼軌,而漢鋼造鋼軌是其主要任務,這就無怪後來產品銷不出去了(國家標準Q235的磷含量是不大於0.045%)。這件錯事直至盛宣懷接手,並於1902年派李維格(第三個牛人登場了,以後還要介紹)出國考察后才算解決了問題。但這已是「糜去十余年之光陰,耗盡千余萬之成本」了。三是管理體制和用人機制落後。除蔡錫勇(湖北候補道)任總辦還懂一點西方先進管理知識外,1890年派委湖北候補知縣張飛鵬、候補同知施啟華、候補州同沈鑒等人負責大冶鐵礦和王三石煤礦的開採;1891年7月派委湖北大挑知縣王廷珍為鐵廠總監工,次年又增派候補知縣蔡國楨為鐵廠總監工,等等;煤鐵等礦和煉鐵廠籌建,出技術崗位人用外國專家,主要負責崗位一概依照封建衙門的模式由各級官吏佔據。大小官吏不可避免地把官場的惡習帶進工廠,營私舞弊、貪污浪費、任用私人、排斥異己、不負責任,挂名坐食等風盛行;組織生產講究效率不足,勾心鬥角、互相掣(che)肘有餘。他和-圖-書們與企業沒有直接的經濟利益聯繫,只向上司負責,不對企業盈虧負責。因此,他們所關心的不是工廠生產的好壞,而是如何保住自己的位子。當時就有人指責說:「每出一差,委員必十位、八位,爵秩相埒(lie),並駕齊驅,以致事權不一,互相觀望。」(如果八個人出差,都是候補知縣,完了,八個人走一排,知道的是出差,不知道的以為來上訪,軋馬路的)。張之洞以為官辦企業可以加強控制,殊不知這種封建管理體制,造成機構龐大,效率低下,以致經營混亂,這是漢陽鐵廠早期的重要教訓。1896年漢陽鐵廠第一次停產後,張之洞命令「招商承辦」,委盛宣懷督辦漢陽鐵廠,任用企業經營家、時任輪船招商局幫辦的鄭觀應為總辦,走上「官督商辦」道路。
李維格為漢陽鐵廠帶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也就是1918年前的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
儘管盛宣懷與張之洞同為洋務運動的後期代表人物,並在漢陽鐵廠的建設過程中有過合作,但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歷史評價。
李維格就任以後,決定新建一座250噸(477立方米)煉鐵高爐,將原有兩座貝塞麥轉爐和10噸小馬丁爐拆除,改建為30噸馬丁爐4座,建150噸混鐵爐一座,輥徑為1016毫米的初軋機一座,輥徑為760毫米的鋼板軋機一座(大家對這些設備熟不熟悉呀?)。他隨即赴歐洲,開列設備清單,招英、德、美等國數十家工廠投標,並從其中9家工廠採購。他還聘請德國漢堡工廠總工程師呂柏等5人擔任漢陽鐵廠總工程師和工程師。李維格回國后,立即開始了改建、擴建工程。到1907年冬,完成了兩座30噸馬丁爐的建造工作。其餘擴建工程也于其後三年中陸續完成。漢陽鐵廠面貌為之一新。改造后的漢陽鐵廠在當時是亞洲最大的鋼鐵廠,其產量、質量也名列前茅。該廠1902年產鐵15825噸,1908年增至66410噸,1910年猛增到119396噸。鋼廠從1903年起停產,一直到1907年部分新建平爐建成才恢復生產,1908年產鋼22626噸,1910年增至50113噸。鋼中磷含量降到0.012%。煉鐵焦比也從1904年的1.75噸降到1910年的1.05噸。
李維格(約1855-1918),江蘇吳縣人,我國鋼鐵冶金工業的先驅,漢陽鐵廠的主要開拓者。他解決了漢陽鐵廠的鋼質問題,扭轉了漢陽鐵廠建廠以後年年虧損的局面;規劃、組織了1904-1910年漢陽鐵廠的改造和擴建工程,使漢陽鐵廠真正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廠;他還規劃了大冶鐵廠的建廠方案和廠址選擇;創辦了揚子機器製造廠和湖南常耒(lei)錳礦;興辦了漢陽鐵廠第一座技術學堂;為我國近代鋼鐵事業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對張之洞的總體評價是積極的、進步的,儘管由於歷史的局限性,張之洞頑固的維護著滿清統治和封建制度,仍不能抹殺他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在軍事、文化和經濟領域的努力和抗爭。
1889年的張之洞本來是打算在珠江邊上建鋼廠的,沒成想老佛爺信任他,讓他督辦蘆漢鐵路,從兩廣總督調任湖廣總督,這一調就成就了我們重鋼啦。要不然中國鋼鐵工業的源頭肯定就是「廣州鐵廠」或「珠江鐵廠」了,抗戰的時候從廣州搬遷估計就便宜柳鋼啦。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