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大宇之形
第679章 起源

微觀世界的實驗發現,不僅牛頓理論是不正確的,甚至其相對論型修改也是不正確的。
難的是怎麼活下來,成為活著的神。
兩種相互作用均可被理解為時空扭曲,波動型物質與時空的幾何結構是聯繫在一起的。
那種降維僅僅只是將展開的宏觀空間維度重新壓縮為蜷縮的空間維度,空間維度的數量不會改變。
真空被看作各種量子場的基態,粒子則被看成是場的瞬息激發態,例如電子和正電子是電子場的激發態,夸克是夸克場的激發態。
不同材料的不同性質源於粒子排列的多樣方式,正是序的豐富性才導致了材料豐富的物理性質。
人會具有智慧和自我意識,是因為具備了某種先天而生的特別事物,諸如靈魂、魂魄、真靈、元神。
沒有量子糾纏就沒有概率與變化,沒有相對運動與時間的流逝,也沒有星辰、生命與文明。
通過增加一個空間維度,在五維時空中將引力與電磁力統一。
真空是一個充滿了量子比特的動態海洋,這些量子比特按照不同的規律形成量子糾纏,根據它們糾纏的不同方式而形成不同的「弦」和「網」。
宇宙是所有時間、空間以及其包含的物質、能量等等內容物構成的統一體。
但因為原子不同的排列組合方式,形成了多種具有完全不同性質的材料。
這種波動型物質的運動由麥克斯韋方程支配,這與受牛頓方程F=ma支配的粒子型物質有很大不同。
但事實上,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由同樣的成分構成。
時間不是宇宙的基本屬性,空間同樣不是宇宙的基本屬性。
比鳳兮和孟奇所在的位置更深入無限層的地方,真正的現在節點。
「有個東西擋住了我的路,阻止我真正踏入無窮領域。」
牛頓的經典力學遵循伽利略變換,這一變換的核心是假設空間與時間都是絕對的。
因此,一個顯而易見的想法就是,物質與信息的統一。
通過極小尺度物體的實驗,人類發現粒子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粒子,它們同時也表現出波動的性質。
量子場論包括描述光的量子電動力學QED,描述強相互作用的量子色動力學QCD等等。
簡單總結就是,物質、能量、所有的基本力,宇宙萬象都和圖書源於幾何。
粒子和場之間是模模糊糊的,並沒有明確的界限,理論物理學家選擇將它們兩者結合起來。
他頭上本應是黑色的肉髻卻是成了一顆顆紅色的小球體,它們扭動著脫落、消失,去往宇宙中不知名的地方。
第二次物理革命是電磁學革命。
但一百多種基本粒子還是太複雜了,並且引力依舊沒有被包括在其中。
鑽石、石墨、碳納米管、富勒烯的基本組成成分都是碳原子。
樹具有樹性,人具有人性,動物具有獸|性。
伴隨著門之匙的銀白色光芒照亮這片黑暗世界,抵達現在節點的另一個人露出了自己的身影。
空間中每一個點都存在的六維卡拉比—丘流形,四大基本力統合成唯一一個超力的十一維超引力理論等等。
在沒有任何方法能觀察到小於普朗克長度的世界的前提下,用幾何途徑來理解宇宙顯然是有問題的。
超弦理論和M理論很複雜,但它們的基本思想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以及卡魯扎—克萊因理論一致。
電磁相互作用與電磁波、引力相互作用與引力波,兩者都與幾何形狀有聯繫。
「路被堵住了。」
萬有理論的最終統一就是要為時間、空間、物質、能量這四個基本屬性找到一個統一的起源。
他抬手提筆,在門之匙上寫下了一行字:
人類有強烈的意願,去試圖從一個或極少的起源來了解萬物。
於是卡魯扎—克萊因理論誕生了。
電磁相互作用可被看作是這種新發現的波動型物質所引起的效應。
[我們稱為過去的東西其實是由比特構成的。——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
這一理論在地球上被稱為量子比特弦網理論。
所有的相互作用可以從幾何上理解為時空中和單位系統中的曲率。
這表明幾何僅僅是長距離下的衍生現象。
宇宙因此才會表現為運動的、關聯的,而非靜止的、孤立的。
萬物都是由粒子構成的,所有物質都滿足牛頓運動定律,力的相互作用是瞬時傳遞的。
只有無窮才能影響無窮,掌握了無窮領域的力量,才能跨越無窮的層級,抵達真正的現在節點。
第一次物理革命是力學革命。
愛因斯坦發現了第二種波動型物質,引力波。
https://m•hetubook•com.com分子→原子→質子、中子、電子、中微子→夸克→弦、膜
只要他想,他應當可以略過一切過程,直接觸碰到那個層次。
這個時代人類認為光的本質是微粒,光子在空間中的運動與塵土沒有差別。
這就意味著伽利略變換是錯誤的,牛頓建立在絕對空間和時間假設下的經典力學也是錯誤的。
在這一實驗的基礎上,人類來到了第三次物理革命,相對論革命。
所謂統一,就是使事物簡單化,從多變少,由少歸一,便謂之統一。
隨手將記事本收起,從額頭上取下變成一張小紙片的門之匙。
這無限綿延的真實界結構本就是為他定做的,其他人根本沒可能來到這裏。
這就是第一次量子革命,波與粒子的統一。
這不是超弦理論的降維操作。
現在需要完成的是最後一步,統一「原子」與「虛空」。
邁克爾遜—莫雷實驗證明在所有的坐標加下光速相同,否定了絕對空間的存在。
用幾何途徑理解世界是物理學的主流,但幾何理解是不夠好的。
神性、人性、獸|性,本質上和石頭表面的紋理是同樣的存在,不過是同樣的基本元素在不同排列順序下呈現出的不同狀態。
這東西就是紅球。
這些量子場論統一為標準模型,描述了62種不同的基本粒子。
為了描述暗物質而誕生的就是超對稱理論。
粒子型物質的牛頓理論和波動型物質的麥克斯韋、愛因斯坦理論均無法成為物質的正確理論。
「但這句話不準確。」
李恆手中的鉛筆停下了動作,他瞥了一眼腦袋上長滿紅球的佛祖,沒對這個死去的超脫者有太多關注。
將物質與容納它們的背景空間統一,從量子比特海洋中衍生出宇宙的空間結構。
於是便有了描述物質的新理論:量子場論。
在凝聚態物理中,當強糾纏變為長程糾纏時,系統將具有一種新形式的序——拓撲序,代表新的物質態。
……
門之匙緩緩變化形狀,就像是被融化的金屬一樣漸漸蜷縮。
此後更進一步,通過等效原理將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統一,引力可以被視為時空扭曲的幾何效應。
因此這兩個理論是不兼容的。
所有的基本粒子,玻色型力粒子和_圖_書和費米型物質粒子,可以從長程糾纏的量子比特中產生,即可由量子信息統一。
麥克斯韋方程則不同,它遵循洛倫茲變換,這一變換的核心是假設光速是絕對的。
真空是由無數量子比特構成的量子比特海洋,人類所知的物質與能量都源於此。
在神學與宗教盛行的時代,廣為流傳的觀點是,世界上的每一種事物都有一種特別的最小要素組成。
「只有彼岸才能對抗彼岸」,這句話被用於形容彼岸天意的強大。
然而,物理理論之統一併不只有還原這一條路。
既然進不去,那就先搞定生命5.0。
這一理論真正的精髓在於發現新的物質形式,波動型物質,電磁波。
第四次物理革命,量子革命。
事實上,在粒子物理統一理論中佔據重要地位的量子場論,本來就是屬於多粒子系統的量子理論。
結合經典場論、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以場為本,將物質的粒子狀態視為場的激發態。
一絲光芒在黑暗中亮起,一支鉛筆在小記事本上緩緩書寫。
地球歷史上愛丁頓通過觀測日全食下星光偏轉的實驗進一步證實了廣義相對論。
因此,無法利用幾何和流形來作為理解基本物理問題的基礎。
與粒子型物質不同,新型的波動型物質與電磁相互作用緊密相連。
看起來理論物理學只剩下了最後一點小問題,可惜烏雲下掩藏的深淵打碎了這個樂觀的想法。
為標準模型中的基本粒子每一個都找到一個超對稱伴子,將物質型的費米子與能量型的玻色子統一。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在經典力學的框架下,空間與時間是互不關聯的、絕對的,被稱為絕對空間與絕對時間。
相對論統合了質量與能量,質量與能量都是物質的屬性。
拓撲序是物質在絕對零度下的一種序,在微觀上,拓撲序對應于長程量子糾纏。
說佛祖是半步超脫也沒錯,畢竟祂這種超脫就是《朝聞道》那般的自尋死路罷了。
在這種意願的驅使之下,物理理論始終循環發展:發現,統一,更多的發現,更大的統一。
但是……
正是消失的佛祖。
自然而然的,人類想要通過幾何將這兩種相互作用統一。
在這種視角下,量子場可以理解為量子比特長程糾纏m.hetubook.com.com的漲落,玻色子與費米子都源於構成空間的量子比特。
然後祂就死在了這裏,成為了超圖靈機起源,為諸天萬界的生靈提供紅球。
不過這個理論同樣差了最後一塊拼圖,與空間結構有關的引力。
「不是季鴻乾的。明白了,是林離,這貨掉線了好幾百章,原來在這裏等著我。」
觸碰到無窮領域很簡單,任何一個5階生命體都能做到。
在這片黑暗寂靜的世界中,連他自己的身體都在黑暗中溶解,僅有他眼中的紙與筆還有些微光芒。
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廣義相對論計算下,時間與空間都被太陽的質量扭曲,因此星光偏轉的角度會高出一倍。
在構造統一理論模型的思維方式方面,粒子物理學家們一直是追根溯源,將物質粒子分了再分,直到分不下去為止。
愛因斯坦以光速不變原理出發,修改了經典力學,發展了狹義相對論。
它們在宇宙中明顯不存在,因為流形上的兩點間距可以無窮小。
一名身高丈六,面黃肌瘦,滿目慈悲,通體泛著淡金色的僧人。
「惠勒曾經說過,萬物源自比特。」
作為萬有理論候選者的超弦理論,以及更完整的M理論誕生了。
電子具有波動性,光波具有粒子性。
對於豐富多彩的宇宙也是同樣的道理。
門之匙原本刻印著兩行文字,隨著它綻放的銀色光芒越發耀眼,季鴻添加的那句話漸漸消失不見,只剩下唯一一句:
比如玄幻修仙小說中所謂的先天靈寶與後天靈寶,鴻蒙紫氣與後天靈氣等等。
一個、兩個、三個,組成門之匙的銀白色方塊一個接一個地融化,最終只剩下了核心處一張扁扁的小紙片。
因此,牛頓理論描述萬物的感覺是錯誤的,光不是粒子。
量子力學可以被看作是經典運動在微觀尺度下的修正。
但這種偏轉的本質是認為光是粒子,光的偏轉與石頭受到地心引力下落相同。
E=hf,頻率是信息的屬性,能量與信息可以定量地統一。
這些修正來源於不同的路徑,它們使經典的軌道和環境都變得「模糊」起來。
時間源於空間結構的相對位置,代表著物質和能量的費米子與玻色子則源於量子比特。
比人更強大的仙佛神聖,他們的強大是因為具備了某種和*圖*書比人更強大的本性,仙氣、功德、大道法則等等。
在牛頓力學理論體系下,星光同樣會發生偏轉。
所謂的空間維度也不過是衍生品,二維、三維、四維、十維、一百維,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物質便是信息,信息便是物質。
麥克斯韋理論統一了電和磁,揭露了光的本質就是電磁波。
量子比特的長程糾纏特性是構成宇宙的基礎,它帶來了無窮複製的量子平行宇宙。
結合量子力學和愛因斯坦引力理論,間距小於普朗克長度的兩點是無法作為物理實在而存在的。
沒有什麼先天不變的本性。
二維黎曼流形、六維卡拉比—丘流形、七維喬伊斯流形等等。
門之匙原本佔據著的空間維度被他徹底抹去,這方宇宙有六個蜷縮的微觀空間維度永遠消失了。
事物之所以會表現出完全不同的特性與能力,是因為它們具備了某種特別的本性。
人類需要新的理論來描述新的存在形式:粒子波動型物質。
拓撲序量子比特態中的波可以十分奇特:這些波可以滿足麥克斯韋方程、楊米爾斯方程、狄拉克方程等等。
還原到一定的層次,也許應該變換一個思路,考慮多粒子凝聚在一起的理論,也就是整體論。
李恆額頭上的銀白色門之匙綻放著越來越耀眼的銀白色光芒,漸漸照亮了這片黑暗無光的世界。
它們通過漂亮的數學框架對所有相互作用提供了統一的理解:
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將天空與大地、星辰與塵土統一在同一個框架中。
到此為止,人類統一了宇宙中5%的可見物質,剩下的就是95%的暗物質與暗能量。
佛祖進入了真正的無窮領域,祂不是半步超脫,而是成為了真正的超脫、道果。
……
在普朗克長度上,一切都止步於此,拋棄連續的幾何時空結構,構建一個離散的宇宙。
[萬物源自量子比特]
幾何途徑的基礎——流形,它就像是卡爾薩根描述的那隻車庫裡的噴火龍,所有的測量手段都無法觀察到這頭龍。
因此,物質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同時既是波也是粒子。
這在哲學上屬於還原論的範疇。
通過增加更多的空間維度,將力和物質在高維時空中統一。
無邊無際的沉重黑暗之中,李恆同樣走在那條通往真理的無盡道路上。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