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北方,老朱的心咯噔一下。
「至於新的紡織機,回頭我會研究出出來,直接抄珍妮紡織機就行了……
他也知道龍氣南遷之後,北方和南方在經濟上是非常難以平衡的。
流水線,是工業革命后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張異對這種管理方式有信心。
提到種植棉花和紡織業,朱元璋可就不困了。
鉛筆的製作,就那幾道工序,你可以將他們拆分開來!
左右不過是花費一些時間罷了,並不礙事。
「從宋時黃道婆將紡織技術傳入長江中下游一帶,吳地一直是全國的紡織業中心……
不過,鉛筆這種硬筆,在老朱的有意推廣下,確實也逐漸傳開了。
「那就說定了,咱們等著劉伯溫的好消息吧!」
提起關於女德的問題,老朱的臉色還是有些難看。
「你給我細說下所謂的工廠……
讓天下人食能果腹,饑寒有衣。
可是,如果沒有感受過流水線作業強大的人,聽起來其實很反直覺。
可在遷都這個大趨勢被他定為國策的情況下,北方能發展起來自然最好。
或者說,這位宰相從老朱的動作中,已經隱約感受到皇帝繞開基層官員,更多的去干涉地方政務的決心。
朱元璋帶著滿意的答案離開。
朱元璋心裏既然有了主意,他自然不會在意這些東西。
汪廣洋低下頭,說:
朝廷存在的最大的合法權利,就在稅收之上。
還有稅收的事!」
只要浙江的試點能成功,叔叔在北平附近將工廠建起來。
在這裏,他見到了那個叫做毛驤的錦衣衛。
河南,河北……
從規模,生產方式還有管理方法,他所說的東西,都在挑戰老朱的認知……
年輕的錦衣衛有些拘束,他過去雖然也是檢校的一員,可並無多少接觸皇帝的機會。
事實上在蘇州、松江、杭州這一帶,早就是紡織業的中心。
而皇帝要藉助官員去管理天下,從某種程度上說,也都是為了收上稅服務的。
無論是水稻北遷,還https://www.hetubook.com.com是棉花推廣……
「你按照朕給你說的方法,給朕將這個工坊管理起來,不許弄虛作假,朕要看到最真實的效果!」
然後,把最難的工序,交給熟練工做,而新手只做簡單的部分。
只要知道材料,配方是可以慢慢研究出來的,他本來也不指望這玩意賺錢,只是聽到老朱訴苦:
在這個時代,想要長途旅行,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就說管理方式吧,叔叔,您現在的鉛筆工坊經營得如何?」
朱元璋笑笑,對於李善長的反應並不意外。
「朕交代你一件事,鉛筆工坊你知道吧?」
用更高的生產方式,讓朝廷看看工商業的稅收潛力。
朱元璋的無名火起,這傢伙的表現果然跟張異形容的一模一樣。
「沒錯,就是紡織業……」
有了這些答案,老朱在推行某些政策的時候,可以減少許多顧慮。
高見賢剛被皇帝敲打過,自然不敢怠慢。
所以,在經濟結構上,多少就要做點轉變。
張異道:
所以朱元璋已經決定,回頭下一道聖旨,在不影響糧食種植的情況下,加大對棉花的種植。
反對,卻也不是說堅決反對。
擁有新的紡織機,新的管理方式,能夠流水作業的工廠……」
張異重點強調,朱元璋被一堆名詞繞的有點暈……
人的三觀如果那麼容易轉移,那就好了。
太監拿起來,送到李善長手上。
可如果成了,那全國推廣也不是難事。
朱元璋將一份奏疏,推到書桌前邊。
張異簡單的將工廠和家庭工坊的區別說了一下。
「如今咱們大明剛開朝,陛下種棉花的命令才剛剛推廣……小道可以在這裏提醒叔叔一句……
還有,工廠比起家庭工坊究竟好在哪?
此時兩位中書省的宰相,正等著皇帝答覆。
朱元璋將這份權力從官員集團手中分出來,交給地方富戶。
李善長這種老狐狸,隱約覺得不太對勁。
如果m.hetubook.com.com朝廷引導,將工業的中心放在淮河以北,
「龍氣南遷,就算是水稻北遷,在種田這件事上,北方是不可能比南方更好。
回頭轉身對高見賢說:
叔叔還記得咱們爭論過的關於女子的話題嗎?」
「倒是還可以,不過也就那樣,如今外邊已經有能仿製鉛筆的工坊,咱們不再是獨一家!」
又導致了工坊的產量下去。
松江府,大大小小的家庭工坊不知凡幾……
首先是海禁政策,從太倉市舶司關閉開始,就有傳言出來,老朱也沒有一下子將路子堵死,風卻先吹出去了……
「李先生,你不妨看看這份東西……」
那就大事可成了!」
「陛下過獎了,臣當不得陛下誇獎!」
老朱看到他如此,已經惱火了幾分,
你試試,會有驚喜……」
張異聞言莞爾,鉛筆這種東西的工藝並不算難。
他上了車,自顧回宮去了。
楊憲是跋扈的話,汪廣洋屬於不想擔起任何責任的性格。
雖然他也是自己的最信任的臣子,但從當上宰相開始,君臣之間自然也有不一樣的立場。
朱元璋對於張異有足夠的信任,所以他點頭同意。
這件事老朱倒是知道的,因為在鉛筆工坊的利潤下降,東西被人仿製之後,檢校曾經跟他說過。
「回陛下,臣知道!」
推廣種植棉花,也是他比較得意的政績之一。
朱元璋的誇獎,讓毛驤很高興。
有利益,就有權力。
且如果不能找皇帝要到一些特殊的權利,恐怕也不好辦!」
稅收任務從朝廷層層下放,官員再層層將稅收收上來……
「不,你讓毛驤過來見朕!」
張異提出要從紡織業入手,在老朱心裏,這並不是個什麼新奇的主意……
管理模式……?
「自然可以!」
朱元璋沒有直接回宮,而是去了觀海書局。
「是,陛下,臣定然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六月。
更何況是朱元璋這種意志堅定的人,他認定某些事,那就比別人
和圖書更難轉化。
可皇帝終究國事繁忙,有錦衣衛進來提醒朱元璋后,他知道自己該離開了。
朱元璋日復一日,處理中書省送上來的奏疏。
「不是工坊,是工廠……
「嗯,就看劉伯溫能不能說動皇帝了,此事若成,北方說不定也能因此受益……」
老朱也僅僅在北方少部分地區試著種植了一部分水稻。
他在老朱打天下的過程中,出過很多有用的計策。
這流通的過程中,有巨大的利益。
朱元璋聞言一愣,這聊著開工廠,怎麼好好的扯到女子的問題上去了。
張異想起後世看過的一段史料,心生感慨。
關於流水線作業,儘管聽起來很反直覺,朱元璋也決定讓毛驤試一試。
您的成就,應該不會比現在低多少!」
這棉花的產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給紡織業提供基礎……」
可是現實卻告訴他,他最信任的兩個臣子,都是他看錯人了。
……
張異,要是你說的政策落地,那個所謂的工廠,你可願意去浙江指點我開起來?」
不管如何,李善長是百官之首,也是士大夫階層的代表。
皇宮,御書房。
想要特權,什麼沒有?
張異跟朱元璋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天。
「紡織業?」
李善長打開一看,臉色大變。
從張異提示他施行糧長制度開始,朱元璋早就知道如何應付李善長。
「叔叔,那你試試我說的流水線作業,看看能不能把利潤做上去。
至於工人……
這些女性在農耕中,她們能發揮出來的力量微乎其微,可是在紡織業,她們才是中堅力量!」
「希望能做成吧!」
「你不錯!」
汪廣洋一番話洋洋洒洒,卻什麼都沒說。
此時的毛驤,是個年輕的小夥子,雖然年歲不大,可看高見賢能將生意交給他打理,可見也是有能力之人。
檢校的意思,是教訓一下仿製的商人,只是朱元璋禁止了這件事。
只是他終究還是一個偉大的帝王,如果合乎大局,他也不是迂腐之人。https://m.hetubook.com.com
龍鳳年間,陛下就已經在他所轄地區推廣種棉花,去年更是加大了力度!
張異難得打開話匣子,一老一小二人聊得也十分開心。
朱元璋詢問了毛驤一些問題,關於他經營的這些生意,還有從生意上獲得的情報。
「你怎麼看?」
但最主要的是,工坊的工匠也在離開,熟練工變少。
「陛下,臣覺得這糧長制度,似乎有些不妥……」
工商業的稅收潛力真的很高?
老朱看著中書省送上來的奏疏,越發無奈。
這種事情,他多少要表達自己的態度。
朱元璋將這件事放在心裡。
張異聽老朱說完,笑了:
「紡織業,咱們能幹點什麼,如果你只是想開開染坊,搞搞工坊,這倒是有條件,可是……」
張異道:
「皇上有皇上的道理,李相也有李相的考量……」
對於老黃的邀約,張異欣然應允。
可如今,他的生活逐漸安定下來,去感受一下祖國河山,也是不錯的選擇。
「清心觀附近,加強戒備,他不得有半點閃失……」
他轉頭問汪廣洋:
「有你這一席話,我回頭就去浙江買地……
提起水稻北遷,朱元璋也想起前陣子從山東和河北傳回來的消息。
「雖然銷量上去了,但因為同行競爭,利潤反而下去不少!」
當他旗幟鮮明的反對,朝堂中自然形成一股反對的聲浪。
毛驤對答如流,顯然是做了功課。
就如張異葯園子里的那些稻穀一樣,拿一個地方作為實驗田,對於天下大局並無影響。
朱元璋對他的信任,跟楊憲差不多。
從河北傳回來的消息看,至少張異在這件事上,肯定是對的。
如果換成以前,在大蒜素沒有發明出來之前,張異肯定能少出門就少出門。
儘管很難接受,可老朱還是認真考慮張異的話。
可海禁暫時還不是改革的關鍵,趁著血洗江南的功夫,朱元璋最主要推行的,就是里甲制度和關於稅收上的糧長制度的試點。
張異的價值,在這件小事上體會的淋漓盡致。https://www.hetubook.com.com
再看李善長帶著百官堅決反對糧長制度,甚至連試點都不行,朱元璋就明白其中的痛處。
「皇上,您這是直接回宮?」
能力,汪廣洋是有的。
轉頭望向張異,雖然努力南北彌合,朱元璋已經開始在一定程度上將政策往北方傾斜……
不過,這事還是等劉伯溫那邊說動皇帝再說吧,現在說這些沒有意義……
這些需要時間去驗證的東西,他可以直接告訴你答案。
關於汪廣洋提為右相這件事,他終歸是不信邪,堅持將對方提上來了。
朱元璋並不是一個仁慈的皇帝,可他感受過饑寒,也希望治下百姓能免除這種苦痛……
未來,河南河北一帶,棉花的產量會非常高!
北方的水稻播種,比南方要晚上不少。
不知不覺,已是中午。
「挺年輕,能讓高見賢提拔您,看來你能力也不錯……」
「紡織業最重要的工人,就是由女子組成的,叔叔不相信女性的生產力,小道到時候也會讓叔叔見一見……
鉛筆這種東西,是知識傳承的工具,而不是謀利的商品。
劉伯溫關於稅法的改革的提案還沒交上來,但朱元璋等不了他,改革早就自上而下推行下去。
每個人負責一道工序,然後到最後的組裝環節,再將它們組裝起來。
有了棉,紡織業自然也就起來了。
朱元璋被張異問到這個,有點卡殼,他一個皇帝如何不可能時時關注這件事。
鉛筆工坊的利潤雖然不大,但勝在穩定。
「咱們開工廠的目的,是能幾倍,十倍於一般家庭工坊的產量,將天下棉布的價格打下來。
張異和朱元璋都在等著劉伯溫的稅法方案出來,可是這一等就是一個月。
浙江是試點的行省,可他沒有想到,這僅僅是試點,就遭到李善長的反對。
如今江南各地,大抵都有棉花種植,而松江府附近,更是在元朝時期就是棉花的產地。
朱元璋嚴禁高見賢等人去收拾競爭對手,但鉛筆工坊的利潤開始不行,也是不爭的事實。
吩咐完這些,老朱走出觀海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