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赳赳老秦
第七百一十九章 五弊

什麼勞什子《封建論》?張順聽說過,卻沒讀過。
果然,這老兒聽了張順之言,不由又問道:「分封建國,周之弊制。柳河東《封建論》論之入骨矣,不知殿下如何看待?」
「前明不以此為利,反而聽之任之,實乃國之大弊。」
那孔貞運眼見張順有如此魄力,不由誇讚不止。
「其法有二,一曰損有餘,二曰補不足。夫損有餘者,取前朝皇室勛貴舊地以安百姓;復補不足者,遼東雖然苦寒,卻也又沃土千里,可招徠無地農民以耕之,不數哉,皆為良田矣!」
「自西周以來,諸侯並起,秦秉商鞅之法,設置郡縣吞併六國至今已經二千年矣!」
只是他還是皺了皺眉頭,提醒道:「民以食為天,若是天下百姓皆逐利而去,壞了田業,那邊是罪莫大焉!」
「此誠聖人之道也!」那孔貞運聞言不由連聲稱頌道。
「二曰:禁海令。自明成祖下西洋以後,前朝多海禁,沿海百姓皆苦之。」
原來明朝的https://www•hetubook•com•com衛所制繼而土司制,從某種程度來說,便是東周分封建國的變種。
「什麼禍患?」江南地區的奴僕大半已經逃亡,這一次自己正合順水推舟,一次性解決問題,為何你還這般說辭?
如今遼東即下,那麼重新移民墾殖,充實遼東,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此亦理所當然耳!」孔貞運倒也沒說些什麼,反倒十分信服點了點頭。
「本王欲盡釋天下奴婢、賤民,許以平民身份,編戶齊民,不知如何?」
原本遼東地區在明朝開發之下,到明末農業已經極為發達。
他聞言便笑道:「夫食不足,故有天災人禍,更兼人多地少之故,此亦前明之弊者四,亦我所謂『殖民拓業』之本意也!」
「故而,本王下令開海,由朝廷、坐商、海商三家聯盟,三家分利,以為長久之計,一改明初明成祖一家獨大之弊。」
這聽起來好像是件好事兒,但是中國素來都m.hetubook•com.com是招徠百姓,沒有把百姓往外面推的道理啊?
當然孔貞運雖然脾氣又臭又硬,但也不是傻子。
結果,在老奴、洪太兩代人的「努力」下,早已經變成千里荒地、民不聊生的局面。
「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貞運笑著引用了《論語》中的一句話道。
原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自明末以來,以張慎言為代表的一干士人已經認識到商業的重要性,開始鼓吹「工商皆本」,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哦?你說是他!」張順這下子恍然大悟,隨即又冷笑起來。
畢竟當初明成祖一干人等拿胡椒、蘇木折俸之事還歷歷在目,讓一干官僚心有餘悸。
「杭州、寧波之民,購他處之生絲、絲綢、茶葉等物,繼而出海,獲利亦數倍不止,堪稱富足。」
「啊,這……」孔貞運聽到這裏,不由吃了一驚。
「今我中國,不啻萬里,百姓億兆。若能足食足兵足信,此誠可用制天下也!」
https://www.hetubook.com.com耳濡目染之下,山東出身的孔貞運對此倒也無甚偏見。
茲事體大,依照他的見識,一時間竟無法分辨出其中的利弊出來。
「遼東!」孔貞運不由伸手往東北一指道。
「三曰:重農抑商。」張順又笑道。
「以本王之見,外海既開,那麼內河、內海及驛道皆可開之,以供商人出入。」
不管哪一朝哪一代,釋放奴婢之舉亦是善政。
「當今天下之弊者五!」張順岔開五指,忍不住比劃道,「一曰:貧者無立錐。民以食為天,貧者無立錐之地,自然天下大亂。」
自然也不會因為張順提出來一個新穎的概念,就會拋卻了自己先前的行為準則,為之出生入死。
至於後世吉林、黑龍江以及蒙東一帶,由於幾乎都是荒地,自然非一朝一夕之功。
「及朝廷力衰,走私橫行而朝廷不能得其利,此亦前明之弊也。」張順繼續道。
「大明開國之初,百業凋敝,明太祖朱元璋只允許官吏勛貴蓄養奴婢,余https://m.hetubook.com•com則一概不準。」
「百姓得其利,朝廷得其財。」
「然如今江南富庶之家,每每蓄養奴婢者數百數千不等,此誠有違聖人之教,亦非王者所忍。」
「西周京畿,不過千里,尚不及諸侯一大國,焉得不敗?」張順便接話道。
「吾聞南北墨利加之地,土地肥沃,百姓稀少,西人謂之新大陸,以與舊大陸相別也!」
「今遼東雖廣,不過我中國一大省。若再往北墾荒,亦不過增添一二。」
不過,他還是忍不住提醒張順道:「殿下固然是好心,微臣怕只怕有些人曲解了殿下的意思,釀成禍患!」
「五曰:蓄奴婢!」張順眼見孔貞運不吭聲,便繼續講述道。
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告訴我們,如果你控制不住各地諸侯,那麼分封制的下場只有一個,養蠱養出來一頭蠱王,然後徹底把你吞進去。
「據本王所見,山西之鐵,造而為針,東可行銷朝鮮日本,西可行銷吐魯番以西。其民不耕不稼,亦可生活。」
只是由於時代不同,明https://m.hetubook.com.com代「京畿」實力極為強大,除了極個別土司造反以外,絕大多數衛所、土司大多數頗為老實。
「待到海路暢通,若能移民與一二三,亦不失長治久安之策!」
「那……夫萬里之遙,殿下又準備如何制之?」張順這話一出,果然那孔貞運便不在這個上面糾結,反倒開口問道。
「如何足食足兵足信?」孔貞運聞言,又追問道。
如今張順定下了三家分利之策,至少大家的俸祿有保障了不是?
不過好在他自有一番「歪論」:「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如今天災連連,哪怕自他進京以來,陝西、山西等地也不知上報了多少災荒,張對此當然心知肚明。
「好,這個好!」孔貞運聽了張順這話,不由滿意的點了點頭。
那山東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齊國就以「魚鹽之利」富甲一方。
「譬若大明國初之衛所,如今之土司,蓋莫例外!」
「制之?為何要制之?」張順不由笑道。
「此法於我中國,固然為上佳。奈何蠻夷之地,不識聖人之教,不得已為之耳!」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