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工業品價格的持續大跌。從1873年開始,世界經濟進入了持續將近22年的蕭條期,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產品價格大跌,而中國對外貿易採取銀本位制,而銀兩又恰巧在這個時期不斷貶值,來自金本位制歐美國家的進口品,跌價部分的優勢因為銀兩貶值而被抵消,這些工業產品以銀兩計算的價格跌幅並不明顯。而印度則不同,他與中國同樣採取銀本位制,工業產品的跌價優勢併為被取消,這就使得印度紗相比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因為匯率而有了價格上的優勢。
英國是當今世界第一紡織大國,工業能力與生產技術都有足夠的競爭力,英國本身在中國也有著最大的影響力。但英國紗最後還是不敵印度紗,根本的問題還是英國棉紗產品與中國棉紗市場並不匹配的結果。
「具體數字我自然不知道,但我可以估算出來。」
英國不是一個產棉國,為了保持自己的產品有足夠的競爭優勢,它發展出的紡織品就是以用棉少而附加值更多的高支細紗布為主。而美國正好相反,因為自己就是產棉大國,它以出口耗棉較多的低支紗厚布最為有利。
「以我們的分析,印度紗能夠在我們大清國大行其道有這麼幾個原因。」
4000萬兩白銀!
和*圖*書
一般人家裡的衣服分為勞動裝和盛裝兩種。本地農民的勞動裝一般用的布料都是土布,盛裝則是六成左右的土布,三成多的洋布以及一成不到的絲綢。而勞動裝與盛裝的比例為4比1,也就是說農民所需要的布料九成以上是土布。
盧廣勝一一解釋了他們了解到的情況,以及自己的分析。
楊邵文倒吸一口冷氣。每年4000萬兩的白銀外流印度,還有於此相關的棉花種植、棉花加工、紡紗等大量勞動崗位的喪失。光是棉紗這一項上,中國就是損失慘重啊!更別說中國是個銀本位的國家,這些巨量的白銀外流,必將造成國內貨幣緊縮,重創經濟發展。
這些產品、運輸、原料、人工等方面的綜合優勢,促成了印度紗最終能夠戰勝其他列強的棉紗產品。
國內的土布需要的就是低支厚紗。在這方面,印度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印度本身是個植棉大國,與中國一樣,種植的又都是亞洲棉棉種。因為原料相同,機紡的棉紗又都是10~12支的粗紗,與中國本土所需要的機紗非常契合。
他有些懷疑道:「應該不少吧,盧會長難道知道?」
即使印度的工業比清國強大許多,但也不可能是英法德美等老牌列強的對手m.hetubook.com.com。為什麼這些國家的棉紗沒有贏得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呢?
「為什麼是印度紗?」
盧廣勝最後總結道:「在武進,機紗進入才一年左右的時間,土紗差不多就已經消亡。考慮到內地有些地方交通不便機紗進入不易,以及部分農戶自紡自用的情況。我們保守估計,這420萬擔棉紗當中有六成左右用的是機紗,扣除本國產的機紗后,我們每年需要進口200萬擔以上的印度紗。總共需耗銀4000萬兩左右!」
在楊邵文引入機紗近武進市場后,盧廣勝就在本地做過一些實地調查。
楊邵文覺得有些諷刺,英國人急哄哄的想讓中國打開門戶好傾銷他的工業品,尤其是棉紡織品。他們總是幻想著,四億人口的美麗大市場,只要每人的衣服需要增加一尺布料,就夠全英國的紡織廠忙活好長一陣子。但最終,他們除了佔有一部分富人的細布市場外,那個四億人加一尺布的願望並沒有變成現實,最後還是靠著販賣鴉片的勾當大賺了一筆。
盧廣勝又問道:「楊小子,你知道我們每年從印度進口多少棉紗嗎?」
富弘毅作為內地的錢莊老闆,可能不會將幾十年來世界經濟史研究的那麼透徹。但他知道,來自印度的機紗進https://m•hetubook•com•com口價格這些年的變動情況。進口機紗的每擔價格,從1875年的30多兩,其後近20年持續下跌,間中雖然有一兩次的小幅上揚,但到了1892年的時候跌到了不足17兩,跌幅近半。而與此對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棉製品則沒有這種幅度的跌幅。
所以,最後的結果是,在十九世紀的末葉,中國棉貨的進口市場主要被三大塊所壟斷:美國的粗布、英國的細布,印度的棉紗。
閔靖遠也感慨道:「我第一次聽說盧會長估算出來的結果也是非常震驚。甲午一戰,我們大清國賠償兩億兩白銀,舉國震驚。可我們光是棉紗一項上,每年就流失了4000萬的白銀,可又有多少人關心呢?哎,我自己也是能力有限,唯有希望我們武進縣能夠在紡紗一項上有所作為,盡量減少點利權的流失。」
楊邵文搖搖頭,這些數據得從清國的海關匯總出來才會有準確的結果,他當然不會知道。以清廷那糟糕的經濟管理水平,恐怕也是兩眼一抹黑。
農民一年消費2匹布料(舊土布)左右,其中土布為1.8匹。考慮到武進本地相對於其他地方要富裕不少,每年每人消耗的土布按照1.6匹計算。中國有四億以上的農民,每年消耗的土布則https://m.hetubook.com.com為6.4億匹,需要棉紗420萬擔左右。
各國紡織業的發展,都是根據自己國家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各自發展出自己獨特的優勢。
富弘毅在金融上的分析,讓楊邵文覺得心裏輕鬆不少。這讓他明白,印度紗有如此優勢,除了本身不俗的競爭力外,還有不少匯率上變動的加成原因。如果都是本身的競爭優勢使然,土紗或許難有機會,但如果有匯率方面的加成原因,那就多了不少勝算。他雖然不能左右匯率變動,但也知道匯率的變化不會總是一個方向上的。這幾年進口紗的標價就開始緩慢的升了,銅錢的價格也不可能總是處在升值中,銅錢要是再升值,一些地方政府就會看到利益而去鑄造銅錢了。
美國的美棉紡粗紗當然也沒問題,但相比於美國低支厚紗,印度紗又有著路途近,以及人工成本低的優勢。而美國因為織布工業比印度發達,花旗布在華市場上也贏得了一席之地。
國家打了敗仗,人人唾罵憤怒,士子們公車上書疾呼變法圖強。可經濟戰線上我們不知已經打了多少大敗仗,卻又有多少人站出來疾呼。
另一個原因則是錢貴。這一點,富弘毅作為錢莊老闆最是清楚不過。在1870年代的時候,一海關兩大約能兌換1800文作用的銅錢和*圖*書,到了1890年代,則只能兌換1400文上下。中國的農村經濟是銅錢經濟圈的範疇,銅錢升值,意味著他們的購買力上升,這就使得印度紗相對於土紗有了更為強大的競爭力。
這一刻,楊邵文感覺心神激蕩難以平靜,不知不覺間,感覺自己身上多了一種沉甸甸的使命感。自己的奮鬥目標不再只是為了自己的家人,為了公司的員工,為了自己的代工戶,而是應該肩負起更大的責任與使命。他原來還感覺有些虛無的實業救國的夢想,此時此刻從沒有感覺這麼真實而具體!
富弘毅補充道:「印度機紗這幾年來的進口量增長得非常迅猛。它能將本土手工土紗徹底擊敗,除了機紗相對於土紗的效率優勢外,還有很重要的一條,就是這些年來銀錢的兌換變化情況。總的一個趨勢,就是銀賤錢貴,使得印度紗的競爭力得到了大大加強。」
因為土布是中國消費的最大宗紡織商品,三者中,印度紗攫取了最豐厚的利益。
「這還不是全部,還有匯率方面的巨大影響。」
老天給英國人開了一個玩笑。幾十年後的今天,是殖民地印度替他們的宗主國實現了他們當年打開四億人市場的夢想。好在印度是英國人的殖民地,大部分利益還是進入了英國人的腰包。要不然,英國人還真的要被活活氣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