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諾則對此聳了聳肩膀。
雖說米騷亂現在已經得到平息,但距離較遠的琉球島卻仍有屬於日共的勢力在裏面。
因此,在對付德國的問題上,蘇聯很難置身事外。
但她沒有說話,只是一言不發地聽著英美法三方的談判。
只能說,小日本終究是小日本啊,格局真的太小了。
到時候反攻日本島,就讓你們體會一下什麼叫大格局。
幽暗的燈光下,雷諾輕抿了一小口紅酒後,突然間問了一句。
只不過,這份優雅底下,是他們之間的互相試探。
最終,他們將地點選擇在了德國的西面城市波恩
以道威斯為首的美國代表認為,應該將協商大會地點選擇在德國,因為這是幫助德國,那就應該讓德國參与進來。
區別在於戴高樂走向了軍事,而他走向了法律與政治。
「她是一個有才華有理想,有手段有計算的人,在這場協商大會中,她只會是我們的對手,希望二人能認清事實。」
遭到如此威脅的日本,對自己不可能不敵視。
對於他們而言,蘇聯的加入是不可理解的。
蘇聯從一開始就不是凡爾賽條約成員,甚至因為拒絕償還沙俄欠款而被經濟封鎖。
因為瑪利亞的雷厲風行,讓張伯倫感到了驚訝。
他的經歷跟戴高樂十分相似,都是通過自己父母關係,就讀於貴族學校,從而獲得順風順利的開局。
他看著雷諾笑道。
緊隨而來的是法國財政部官員,保羅·雷諾,相對於法國內部的激進派,雷諾更像是一位和平主義者,他儘管他不是社會黨人,但他的政治傾向更靠近白里安。
說罷,他的目光掠過二人。
雖說他們是英國的兒子,但他們也同樣不喜歡日本,因為在利益方面,雙方本來就有不少衝突。
就在英法美三位代表都到齊時,他們便聚在了一起,就如常規的上層階級那樣,在一場宴會中互相拿著酒杯,寒暄交談起來。
談話之間似乎都在試探著對方的底線和目的,在大提琴的美妙旋律https://m.hetubook.com.com之下,形成了一副奇怪卻又正常的外交場面。
若非自己的爸爸國在忙乎著,加上大家都是協約國成員,恐怕他們已經出言嘲諷。
他們的一舉一動,都關乎到自己國家的外交形象,因此他們會按照上層階級之間的交往禮儀。
當然,他們所說的『讓德國人參與進來』,並不是讓德國政客加入,僅僅是在德國土地上開會罷了。
在他的認知理解中,他只是認為這個大會是真心討論如何恢復德國經濟。
是仗著這裏都是協約國代表而如此肆無忌憚嗎?
看著這些大老爺們在為一些小利益而爭得天昏地暗。
道威斯最先回應。
「既然法國派我到來參与協商大會,自然是做了讓步的準備,但要如何讓步,我認為需要細談。」
但丘吉爾的政見和能力確實是目前英國首屈一指的存在,因此他很樂意與丘吉爾合作。
一開始,台爾曼還有些懵,他對這場大會確實有所了解,但了解得不深。
在他到來這裏之前,總理雷蒙就給他交代了,這場大會他們需要讓步,而這樣的讓步不會損害法國利益,相反適當的讓步能夠讓法國獲取更大利益。
他正是德國共產黨委員會主席,台爾曼同志。
然而,與其他人比較起來,雷諾確確實實是上層階級。
那是一種赤果果的敵視,毫無遮掩的戒備。
但這些小國都不願意過分介入蘇聯為何到來這個問題上,畢竟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爸爸國』英國。
代表美國的,自然就是銀行家共產·道威斯,而且因為美國是歐洲的主要債主,因此在如何處理這件事情上,美國會與法國一起去做決定。
這一句問話,很突兀。
一旦處於對立,丘吉爾就會毫不猶豫地改變自己的立場,轉而敵視對方。
張伯倫對瑪利亞的印象確實很強烈,因為那是西班牙大流感爆發時期的日子。
然而,在第二天之後,他們的速度變快了,因為蘇聯來了和_圖_書。
但他並沒有立即開口誇讚。
由於現在的納粹就在西德地區發展,他們以『蘇聯操控糧食』的問題,煽動起來的西德民粹。
「雷諾閣下,我是美國人,美國距離歐洲太遠了,所以我對瑪利亞小姐的了解太局限了。」
只一句話,就足夠證明丘吉爾對她的印象。
「美國的意圖只有一個,入資德國。」
但西德就不一樣了。
充滿了戒備與敵意。
她很清楚,對方那是什麼樣的目光。
作為蘇聯的外交代表,瑪利亞親自來到波恩城市。
道威斯對瑪利亞的不了解其實是謊言,在哈默成為蘇美商業橋樑之後,道威斯便開始對這位前沙俄公主展開了調查了解。
隨後二人都看向了張伯倫這邊。
他們不會完全相信英國,但對於張伯倫的警告,二人會記在心裏。
但相對於瑪利亞的冷眼旁觀,這些協約國成員卻有意無意地觀察著與英法美平等對坐的瑪利亞。
這場協商如何幫助德國經濟恢復的大會,法國人一開始所定下的地點是巴黎,畢竟凡爾賽條約就是在巴黎進行的。
雖說枯燥乏味,但至少在這場初步的交談中,確立了三方的態度。
他話是這麼說,但目光只看向法國代表雷諾。
但她不是一個人來,與她一同參与到這場大會的,還有一位特別嘉賓。
張伯倫自己所在的家族就很不簡單,他跟丘吉爾一樣,都是屬於政治家族,別人奮鬥一輩子才能達到的地位,對於張伯倫和丘吉爾而言,那僅僅是出生就擁有的地位而已。
蘇聯的援助自然沒問題,但德國的分配卻出現了嚴重缺漏,導致高度的分配不均。
不僅僅是瑪利亞這邊的人不喜歡,就連加拿大代表和紐西蘭代表也面露難色。
米騷亂已經被證實有共產黨員參与,這場騷動差點就讓日本陷入內部的人民戰爭。
可是隨著瑪利亞的到來,他便理解到這場國際大會的真實意圖。
英法美三位代表都只是瞥了一眼這個陌生人,畢竟在三人眼中,https://www.hetubook.com.com代表著蘇聯而來的瑪利亞,才是核心人物。
三人都不是一般人,他們在自己的國家中都有著相對應的階級地位。
「如果能與這樣的女性約會,共享晚餐,那必然是最美妙的夜晚。」
雷諾自然不會有任何意見。
「美麗,優雅,冷艷,彷彿是綉了玫瑰花的溫切斯特,美麗的外表,是充滿了硝煙氣息的內在。」
這種目光極具侵略性,其明目張胆之勢,直讓坐在瑪利亞邊上台爾曼倍感不喜。
但是,他對瑪利亞的評價是真實的,那是很高的評價,他對此深信不疑。
即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雙方還有過合作,但那是建立在階級盟友關係上。
聽到這番話之後,台爾曼便毫不猶豫地加入到瑪利亞的隊伍中,直至到來波恩。
在這期間,其他協約國成員也跟瑪利亞一樣,默不作聲地看著英法美代表的交談。
當瑪利亞到來時,他便以旁聽的身份加入其中。
唯有一個是例外的,那就是日本。
法國也願意做出讓步,但他們的讓步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對債務的持續維持,可以減緩速度,但不能停也不能少。
雷諾還無法理解雷蒙的想法與做法,但他還是照做了。
想到這裏,瑪利亞忍不住揚起了冷笑。
「兩位,不知道你們怎麼看待現在的蘇聯,怎麼看待……即將到來的蘇聯代表瑪利亞小姐?」
但在這裏,他們的出身已經不能決定什麼,因為此時此刻的三人,都是代表自己的國家參与其中。
那時候的張伯倫就是以如此的刻板印象去看待瑪利亞,可當接觸到瑪利亞時,他便做出了改觀。
短暫的問候與寒暄過後,瑪利亞便直接加入到這場大會裡面。
由於蘇聯距離較遠,美國是提前到來,因此這場大會是先由英法美三國主導,其他協約國成員來這裏只是打醬油,混個臉而已。
首先到來伯恩城市的是英國代表張伯倫,英倫紳士的風範,在他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
道威斯是銀行家,妥妥的和*圖*書美國富豪,儘管其影響力還是遜色于jp·摩根,但已經是美國首屈一指的大資本家了。
這樣的缺漏按理說不應該怪罪到蘇聯頭頂上,東德人民更是讚美蘇聯。
「在總統閣下命我代表美國參与這次大會之前,我對瑪利亞小姐的記憶印象還停留在她訪問紐約時的樣子。」
「法國僅想獲利,但他們採取了最合適的手段。」
「在我的印象中,她就停留在書面上的描述,她甚至都沒來過法國。」
她只是冷眼旁觀。
蔚藍色的眼眸,帶著一抹冷冽,瞥了這小日本代表一眼。
因此,在英法美三個國家在討論如何重新修改凡爾賽條約問題時,瑪利亞沒有插嘴。
可此時此刻,卻詭異地出現在這裏。
因為缺少了蘇聯,他們三方率先展開了關於德國經濟的問題。
說到這,雷諾表情略微惋惜。
道威斯和雷諾互相看了一眼,他們在雙方的眼中都看到的凝重。
三方就此展開了一整晚的交談。
身為財政大臣,張伯倫率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面對這二人的好奇目光,張伯倫猶豫了下,才緩緩說道。
然而,當事人卻一臉冷漠地回以眼光。
這種莫名其妙的事情,著實是讓人摸不著頭腦。
瑪利亞自然要逐一給予回應。
因為在這三人裏面,張伯倫是與瑪利亞有過直接接觸和對話的經歷,其直觀體驗遠比其他人要強。
「我對瑪利亞小姐的了解其實遠不如道威斯閣下。」
在整體經濟上,德國之所以會被分割成東西兩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蘇聯的糧食援助問題。
相對於二人,雷諾則顯得低調許多,他並沒有道威斯富可敵國的財富,也沒有張伯倫那樣的顯赫政治家族,在與這二人比較起來,他就像是一個平凡人似的。
然而,美國人卻拒絕了。
用了足足一個晚上,他們三方才談妥了這些話題。
但這樣的行為,確實獲得了不少德國民眾的接受。
所以在那個時候,張伯倫幾乎是站在蘇俄這一邊,儘可能地配合蘇俄官方人員和-圖-書合作。
身為政治家族的張伯倫,在還沒進入政壇之前就接觸過沙俄的貴族皇室。
特別是應對正快速崛起的蘇聯威脅。
英國和美國都願意讓步,只為西歐平衡。
然而蘇聯又是凡爾賽條約的局外人,而德國如今的通貨膨脹和經濟問題,就是因為凡爾賽條約帶來的負面影響。
按照他們的速度,這場大會恐怕要持續一到兩個星期。
原本還在進行著貴族禮儀的交談,突然間問出這麼一個問題,無論是道威斯還是張伯倫都愣了一下。
她甚至拒絕了英國政府特意為她安排的宴會,在半天時間內安排完所有工作和部署。
「一個陰險狡詐的魔女。」
那些人給他的印象是傲慢,拖沓,懶散。
因為他想起了某個人對瑪利亞的評價。
恐怕,對方的敵視與當年的米騷亂和現在的琉球島有關係吧。
棗紅色的橢圓形桌子上,三人紛紛起身,逐一與瑪利亞握上了手。
「德國的通貨膨脹已經嚴重影響到德國內部的經濟循環,其根本原因正是凡爾賽條約的苛刻,這一點我希望二位能夠了解。」
而丘吉爾的評價,讓張伯倫記憶深刻。
代表著日本的加藤高明,正以一種審視的目光,在瑪利亞全身上下來回掃動。
「這場大會在名義上是幫德國恢復經濟,但事實上就是在以經濟的方式瓜分德國。」
在這裏,他們將會決定德國未來的發展。
像是一張白色的紙張上,滴落了一點黑色墨水般,顯得十分刺眼。
英國一天不表態,他們都不會做出什麼決定。
「英國在試探法國和美國的態度,同時也想試探我們蘇聯的態度。」
如紳士一般,舉止投足之間,盡顯優雅。
丘吉爾算不上他的朋友,甚至在政治觀點上有著天然的不對付。
留守在海參崴的日共與圖哈切夫斯基的軍隊,對日本可謂是虎視眈眈。
說罷,道威斯露出的陶醉的神情,整個人都陷入了幻想時間。
這樣的行動能力,足以讓張伯倫為之動容。
但他們二人都是人精,很快便回過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