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鋼金屬研究中心的成立是與高爐同等重要的事情,大型國有支柱型企業的職責不僅是為社會生產產品,還包括研發本行業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藝,推進本行業的技術革新。」
「6月的報告促使總統宣布加快發射衛星的速度,因為美國同樣需要用火箭將核彈頭投放到蘇聯。但是,空軍、海軍以及陸軍正在研製的火箭/彈道導彈,沒有一種能和蘇聯的280噸火箭相比,即使把這些彈道導彈部署到歐洲,也無法擊中莫斯科。」
由於是靠蓄電池供電,在蓄電池用盡之後,人造衛星一號就會永遠沉寂,只有地面用大型雷達搜索才能發現它。不過這種現象也不會持續多久,由於軌道的近地點很低,大氣的阻力會讓它逐漸減速,在三、四個月後就會墜入大氣層。
……
給包鋼的電報起草完畢,還有一件事。
……
包鋼1954年開工建設,工期3年零兩個月,和武鋼的建設周期差不多。
參議院席位上一陣嗡嗡的交頭接耳聲。
「一個企業如果滿足於做生產線的運營工,對生產率的提高毫無興趣、對技術進步毫無敏感性,日積月累,這樣的企業就會從國家工業生產的先鋒隊變成國家的包袱,最後成為國家的挽救對象。」
也不用在文字上花太多的功夫,事實擺在這裏:蘇聯率先進入了太空。
1955年6月在這片半荒漠半草原地區建起來的大型火箭/導彈發射場,在進行導彈試射時的代號是國家第五號導彈試驗場,後來改為主要發射運載火箭,才起了個新名字拜科努爾航天發射中心。
……
主席當然是要去的,1954年國慶五周年也是赫魯曉夫帶團來祝賀的。然後,蘇聯科學院和部長會議秘書處還順便問,唐華來不來?
195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勝利40周年,赫魯曉夫邀請主席去莫斯科參加慶典。
……
艾倫·杜勒斯,國務卿杜勒斯的弟弟拿出一疊厚厚的報告:「並不。實際上從今年年初開始,中情
和圖書局就不斷報告蘇聯在火箭和彈道導彈領域正在突飛猛進。但我們的警告在有關部門眼裡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9月底還有一個踏實的真正的好消息:包鋼一號高爐投產了。
這就是科羅廖夫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時的「保險措施」——大火箭發射小衛星還能有額外的容錯率。
科羅廖夫比任何人都清楚,開創太空時代的歷史意義有多大。為了穩妥地把人造衛星一號送入太空,不管有多謹慎都是值得的。
「錢主任,」馮司令員說,「進入秋季,試驗基地雖然沒雨,但是大風經常刮個不停。如果要風力小一點的時間窗口,那可能得趕緊,10月8日晚就打一發。」
艾森豪威爾:「鑒於當前的形勢處於十分嚴峻的狀態,我的意見是,國會需要通過一項特別撥款法案,向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項目再投入10億美元的緊急資金,以保證我們自己的衛星能在1957年底送入太空,並且具備在1958年將核彈發射到蘇聯境內的能力。」
「切爾托克同志,我決定了,火箭再次推遲發射,9月29日或9月30日升空。」科羅廖夫對著電話說。
科羅廖夫走進發射場,走到R-7火箭腳下。捆綁上四個直徑3米多的助推器之後,R-7的底部直徑10.5米,就是一個大柴捆的樣子。30米高的火箭,在腳下需要儘力仰頭才能看見火箭的尖端,夕陽中金屬質地的外殼閃耀光芒。
「9月22日,包鋼一號高爐點火,9月23日晚煉出第一爐鐵水,隨後進入氧氣轉爐鍊鋼,至1957年9月25日,軋鋼機已出第一批鋼軌。」
蘇聯最後確認衛星發射成功,是在90分鐘后,人造衛星一號繞了地球一圈,再次進入蘇聯領土時。
9月30日。
「祝賀包鋼全體建設工作者、全體鋼鐵工人,你們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希望以同樣的效率和質量,在1958年1月完成2號高爐的建設並投入生產。」www.hetubook.com.com
……
北京。
一名乾瘦的議員問艾森豪威爾。
「正是這樣,我有報告為證,」艾倫·杜勒斯從這疊報告中抽出一張,「蘇聯從1957年6月起,就在測試一種重達280噸的大型火箭,它在發射衛星的時候是運載火箭,如果安裝上核彈頭,那就是可以攻擊美國的彈道導彈。」
「老馮。」
「謝爾蓋!太棒了,我本來不相信你能用你的衛星超過美國人,但你真做成了!」赫魯曉夫得知消息后,給科羅廖夫道賀。
《蘇聯跨出了星際旅行的第一步,第一個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10月5日,前進一號人造衛星的樣機從542反反應堆內部區域取出。
考慮了一下,唐華還是算了。11月份正是運載火箭和衛星發射前最緊張的時候,完全脫不開身。
下午6時30分,第五枚R-7運載火箭/彈道導彈攜帶著第一枚人造衛星,從1號發射台點火升空。
20個噴管的火焰聯成一團,地面跟蹤人員緊張地用高倍光學觀測系統跟蹤火箭的狀態,但其實不是那麼重要——要送的衛星只有83.6公斤,對R-7火箭來說綽綽有餘,理論上,這20個噴管只要有18個在噴火,衛星就能入軌。
9月28日,天氣預報不完全準確——風停了,天沒變陰,實際上有那麼大半天時間,丘拉塔姆上空很晴朗——本來這是一個發射窗口的。
「蘇聯在導彈和航天方面的投入一點也不比美國少,」艾森豪威爾說,「由於國家體制的原因,蘇聯政府可以不做任何解釋就抽調大量資源和資金投入到航天工程中,這就是美國與蘇聯的差距。」
9月30日,天放晴了。
……
9月29日,小雨還在下,果然今天也發射不成了,那就繼續等吧。
哈薩克西南部,拜科努爾發射場。
9月25日下午,R-7洲際導彈/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謝爾蓋·科羅廖夫親臨發射場,親眼看著這一枚R-7(8K71PS)運載火箭在車m.hetubook.com.com間把四個助推器綁好,再用平板車運出車間,運到發射架上豎立起來。
「從鐵礦石到鋼軌的整個生產鏈條運轉正常有序,冶鍊所耗物料合乎規範,不超出預計成本;現場操作人員數合乎符合鋼鐵工業局制定的條例,不超編、無閑人。」
「那我們就9月27日傍晚再看氣象預報,決定是否加註燃料。」
寫完「不去了」的電報,唐華轉了兩轉筆——不行,還是去房山看看衛星的輻射測試情況吧。
雖然內心狂喜,但實際上蘇聯是以極為克制的心情報道這則消息。
「也就只能看看,把衛星取出來之後也不能碰,」錢三強說,「受高能輻射的時間太長,衛星表面材料好多都被打成了同位素,可能還具有放射性,這東西擱外頭冷卻半年,輻射都不一定能降低到正常值。我們就遠遠地用儀器測量它是否工作正常,就行了。」
參謀:「希望我們不會因為惡劣天氣而在太空競賽中被美國搶先。」
拜科努爾。
華盛頓。美國參議院特別會議。
「您是說,你早就注意到了蘇聯的火箭領先美國?」
房山。
負責與氣象部門聯絡的發射中心參謀告訴科羅廖夫。
火箭的尖端就是人造衛星一號,重83.6公斤,主體結構是一個金屬外殼的球形儀器艙,內裝兩套無線電發報機和蓄電池,不過,主要重量是電池——51公斤。衛星還有4條鞭狀天線,這並不是什麼在地面摺疊到太空中展開記憶合金,它裝在火箭頭部的時候四條鞭子就是張開的……
「杜勒斯先生,蘇聯在航天領域領先美國,難道你們中情局就沒有一點警示嗎?」
《美英等國無線電公司收到人造衛星的訊號》
「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對世界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一項極重大的貢獻。在這樣的高空中進行的科學實驗,對認識宇宙空間的特性和研究地球作為太陽系的行星的性質,具有巨大的意義。」
然後……參議院還真把10億美元的預算給批了。
「https://www•hetubook.com•com人造衛星一號」在車間已被安裝到火箭尖端,再蓋上整流罩。火箭在發射場起豎,用幾根固定臂穩住,加註燃料就可以發射了。
錢學森跟著運火箭的專列在烏梁素海下車,內蒙大草原這時候天氣已經很涼,一下車錢學森就給自己加了件厚夾克。
其實包鋼的建設進度比武鋼更快,工程協調更好,畢竟中國已經有了建設第一座現代化鋼鐵廠的經驗了。至於還是花了三年時間才投產,是因為工程需要在包頭附近建設第二座鐵礦供應中心——白雲鄂博的含稀土鐵礦在冶鍊的時候分離稀土和鐵比較麻煩,冶鍊成本高。
……
錢學森:「那就這麼決定了。1號箭連夜檢測,明天完成檢查,8號白天加註燃料,晚上把它打出去。」
29日晚8點,最後一場陣雨下完。30日凌晨,氣象觀測員觀測到雲層正在消失。
烏梁素海,10月6日。
唐華在監控面前注視著取衛星的全過程。
「先生們,我們給彈道導彈和運載火箭的撥款已上了10億美元,為什麼現在率先發射衛星上太空的是蘇聯人?蘇聯已經做到超過美國了?」
「這種可能性幾乎不存在,」科羅廖夫說,「美國人的動態我們一直都在跟蹤,即使人造衛星一號因氣象原因推遲一周都不會有問題,甚至人造衛星一號發射失敗,我們第二枚火箭也能趕在美國人首次發射衛星之前升空。」
唐華從哈爾濱返回,前進一號衛星的樣機還在房山的542反應堆里烤著呢。
科羅廖夫最近幾個月都很忙,是那種忙到經常通宵奮戰的程度。昨天下午到拜科努爾之後,他總算睡了一個完整的覺,但臉色還是青青的。聽參謀介紹完情況,科羅廖夫說道:
到下午天上的雲層才密起來,晚上9點下了小雨。
10月2日,蘇聯成功發射衛星的消息也上了國內報紙的頭條。在第一版有祝賀的文章,後面還附帶了衛星在今後幾天經過中國幾個城市的時間,以及一張衛星周期曲線圖。
這個280噸的龐然大物和*圖*書,竟然只能把83公斤的物體推到第一宇宙速度——而且在飛行過程中,火箭還不能出現太大的技術故障。
在反應堆里吃輻射的衛星還有線纜連出來,用儀器檢測裏面的主要部件工作是否正常。到目前為止,衛星的核心部分輸入輸出響應都是正常的,防輻射措施看起來做得不錯。
艾森豪威爾反客為主,把議員們的批評轉化為增加撥款的建議。
9月27日傍晚,風力從6級降低到3~4級,這已經可以發射衛星了。但是,氣象部門又預告明天陰有陣雨,穩妥起見,建議火箭在9月29日發射。
這個時候的蘇聯也沒建立全球航天監控網路,火箭飛出哈薩克、飛出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之後,就從蘇聯的控制範圍內消失了。不過,在消失之前,雷達監測站觀察到了四個助推器第一級準點分離。
「克孜勒奧爾達氣象中心發來的氣象情報,9月26日中午,發射場有5到6級大風,9月27日凌晨風力可能會加強到6~7級,鑒於這種氣象條件,我們至少應該等到9月28日再進行發射。」
不過,現在還不能加註燃料,因為氣象局提供的氣象預報顯示,發射條件可能不太好。
《蘇聯開闢了科學新紀元!》
唐華:「正常那肯定是正常的,斷開線纜之前最後一刻,裏面的晶元都正常如初。……朱光亞,幹得漂亮,設計的輻射屏蔽措施太完善了。」
當氣象預報確認明天12時之後是晴天且風力只有3~4級,科羅廖夫果斷下令,火箭加註燃料。
過幾個月,估計自己的衛星也會來這麼一出,先讓懂無線電的國人練練。
但前進一號現在還不能取出來,樣機要按規定的程序,在反應堆里烤夠30天,也就是10月2日取出。
「經過各科學研究所和設計局的大量的緊張工作,世界上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製成。9月30日下午,我國用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運載火箭使衛星獲得了接近8公里/秒的速度,足以使其擺脫地心引力,成為地球的衛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