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急行軍
第172章 6.4億次每秒!

李強呵呵呵大笑,「第三次超算會議時你不是說越簡潔越先進嗎?」
(武漢、包頭略顯尷尬)
吉野正敏:「這正是我感到疑惑的地方。在當前已知的氣象理論和流體力學的框架下,葉先生興緻勃勃地談起了遠期氣象預報,而這我們在三十年前就嘗試過,證明以現有的理論是不可能做到的。」
唐華:「遠期規劃是得提前想到以後的發展狀況,比如上海,如果你們做15年的市政建設規劃,可能就要做好上海人口突破一千萬的準備,而且以後還會繼續增加。」
不正常用戶就是國家氣象局,要滿足不正常用戶的需求,那就非得全新架構的超算不可。
柯慶師、唐華:……
塗長旺不知道什麼時候出現在超算廳的。
上海鋼鐵公司不但鋼鐵產量悄咪|咪地竄到了200多萬噸,而且質量也很不一般。現在唐華走訪的上鋼三廠就是生產船用鋼的。56型驅逐艦3、4號艦的材料由武鋼生產,其實上鋼三廠也供應了一部分;01型護衛艦國產化之後,鋼材大部分是上鋼三廠+五廠生產的;萬噸輪的鋼材也是。
唐華:「那就沒多少新鮮感了,還是來看看組裝即將結束時的超算,裸|露的電路板,大捆大捆的線纜,還有一眼可見的散熱管和散熱片,這才是科技感。」
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
李強:「唐部長,你要是再過三五天來,就會剛好趕上超算第一次啟動了。」
塗長旺補上的這一句話,讓李強腦殼都痛了:「唉……」
唐華:「塗局長,中長期天氣預報的準確率,不只是和計算機算力和演算法精確度有關,還和天氣參數測量的精度有關,我們第一次運算的區域,氣象站硬體都足夠好了吧?」
這是第三次超算會議是確定下來的。之前的試驗,用散熱片給晶元散熱,似乎實驗https://m.hetubook.com.com室測試的時候過關了,但當試著疊起幾十塊布滿晶元的電路板再測試,散熱片又不靈了。
李強:「哎,還不是想盡量衝擊極限運算速度嘛。竺老開始說億次能做中長期天氣預報,等正式開會的時候就說不行,3.3億次起步。我們乾脆就直接做到6.4億次每秒的運算速度,竺老要是再增加要求,超算也能扛住。」
「真的能扛住嗎?那太好了。李局長、唐部長,竺老打電話來了,說他下面的幾個小夥子又調整了一次演算法,中長期天氣預報24小時運算出結果的話,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最好再快一點,4到5億次每秒才行。」
……
唐華:「看來我們的工作節點剛好,超算投入使用的日期剛好卡在3月,這樣你們的天氣預報系統就可以在梅雨季節到來之前開始工作。」
超級計算機採用水冷降溫。
老列是全家過來的,女兒在上海安排了工作,俄語翻譯,前年和計算機所一個姓程的小夥子結婚了。
……
離開上海市,對於很多工人來說,可能就有生活質量下降的問題。這個問題唐華和馬廠長兩人商議是不夠的,得和上海市政府聯合開現場會解決問題。
唐華:「現在都說上海不是五個鋼鐵廠而是9個,因為蘇州到上海這一線還自己開了4個國家標準小型鋼鐵廠,全都在開足馬力生產。江蘇-上海需要太多鋼鐵了。三五廠的擴建不是一般的擴建,因此可能需要擇地建立新的鋼鐵工業園區。」
唐華:「除了以前我們定的那套國企-地方聯動的原則,還希望在上鋼寶山新廠投產的時候,修築一條從寶山到上海市區的快速路,然後通上公交線路。」
……
唐華:「現在上鋼一廠生產不鏽鋼,上鋼二廠生產高強度鋼絲繩和鋼線,你們www.hetubook.com.com廠做船用鋼材、中厚板,浦東廠做各種民用碳素鋼,五廠生產特鋼。重工業部未來的規劃,三廠和五廠確實有合併並且大擴建的準備。」
「3-7櫃完畢了。」「完了?那冷卻管路加壓。」
「在某個特定時期,高性能計算機系統會複雜化,我們用複雜的設計達到所需要的性能之後,再重新走向簡潔。現在就是複雜系統的階段……老列呢?」
上海鋼鐵公司第三鋼鐵廠。
給每塊散熱片加個小電風扇,那就是得幾千個散熱風扇,這可不敢保證個個都正常運轉。如果有一個不轉,下面的晶元就可能過熱死機,甚至晶元燒掉。
解放前上海就有3家鋼鐵廠,最多的時候上鋼曾有8家鋼鐵廠,現在建成投產的一共五座,分別是上鋼一、二、三、五廠和浦東鋼鐵廠(四廠)。
上海計算機所的超算大廳,是現在世界上所有超級計算機的誕生地。
吉野正敏:「我們只能期待五月份葉篤正先生親自來哥本哈根,在學術峰會上辯論與交流。我們也不能排除這樣一種可能:他真的發現了全新的動力氣象理論、而論文發表時他還在做最後的核驗。」
馬廠長:「我看還可以把寶山縣改成寶山區。這樣工人就不覺得是到鄉下去工作了。」
傑弗里·泰勒:「葉在試圖把箭射上月球。」
從1950年起,重工業部動用全國力量啟動的重點建設項目,先是對日據時期的鞍鋼和本鋼做大幅度改造擴建,然後從1952年起,每兩年開工一個大型鋼鐵廠:武鋼、包鋼、馬鋼、以及即將開工的唐鋼新廠。
柯慶師:……
唐華:「如果按最先1920片的構架,晶元、電路板之間的間距比現在2880片要疏鬆得多,散熱壓力可能沒這麼大。」
看出來了吧,其實從解放之後到現在,上https://www.hetubook.com.com海的鋼鐵業一直沒有拿到國家重點建設項目。
塗長旺:「幾大測量儀都是當前能拿到的精度最好性能最穩定的貨,每個氣象站都架設了有線通信,另外還有對講機作為備用。做預報的區域是華北和華東的部分地區,確切地說,黃河-淮河流域。」
「現在我們其實還是在動力氣象學的三大經典理論框架之內,你我提出的都是修補公式,」竺可楨說,「希望以後能夠有新的理論出現吧。」
李強:「另外還得說一句,我們只管把計算機搞出來,準不準可不負責啊。」
「最重大的問題都是距離比較遠產生的。」馬廠長說話很直截了當。
……
不只是設計發明的地方,還是生產地——從TC50開始,每一台超級計算機都是在這裏進行總裝。
唐華:「十五年後,上鋼新廠的年產量會相當於現在全國的鋼鐵總產量,也就是千萬噸以上。」
在超算大廳有幾個人做最後的檢測和組裝,唐華進去的時候,第一眼就看到了李強。
李強:「列別傑夫外孫女出生啦,在家看娃呢。」
中長期天氣預報的演算法又做了一次調整,不是青年程序員們收拾前任的屎山,而是葉篤正最近完成了一項研究:東亞環流的季節變化,這一變化的理論和數值代入中國區域的天氣預報之後,計算量會有所增加。
「江南富庶之地,上海工業發展有堅實的農業支撐,還有便利的交通,以及相對其他地區來說比較濃厚的工商業運營傳統,所以我們上鋼能夠有比較順利和快速的發展。」上鋼三廠的馬廠長謙虛地說,不過言語之間還是頗為驕傲的。
「全是銅,原材料和銅焊費用都不是一筆小錢了,」李強說,「還有水管的連接,因為工藝要求特別高,管線連接處絕對不能出現漏液,因此找的都是頂級技工,管線完成之後還要和_圖_書反覆檢查。」
北京。
傑弗里·泰勒:「實現氣象預報需要提出一種全新的動力氣象理論,這種理論必須是革命性的和顛覆性的,將過去的流體力學公式大大簡化甚至能夠獲得一部分解析解。現在這種理論並沒有出現,我們還處在一片混沌之中,艾薩克·牛頓先生對此也無能為力。」
唐華:「長三角地區的工業和城市建設快速發展,鋼鐵的需求量年年猛增,這也是上海鋼鐵業發展的強大動力。你們上鋼三廠,是造船業為主導推動的快速發展。好消息是,今後上海的造船業還會繼續迅猛增長。」
唐華和李強來到3-7櫃,也就是第三核心7號機櫃面前。冷卻系統灌水,啟動,噪音很小——馬達在幾米外的地方,將冷卻水送入密密麻麻的複雜冷卻管路。
但是上海鋼鐵公司的鋼鐵年產量,1951年是30萬噸,1957年是200萬噸……悄無聲息地,上海居然成了全國五大鋼鐵基地之一,而且排名第四(包鋼因為3號和4號高爐未投產,年產量只有150萬噸)。
柯慶師:「是啊,工業化也必定伴隨著城市化,城市人口佔全國人口的比重會越來越大。寶山縣比較偏遠,如果那裡出現一座鋼鐵城,這麼多人的日常消費是需要考慮的。我們會和工業部門一起協調好時間節點。」
塗局長和國家氣象局的工作組1957年12月就賴在(進駐)上海計算機所不走了,竺可楨和葉篤正倒是主要在北京活動,但他倆以及研究所是隔三差五和塗長旺聯繫,掌握超算製造的進展,如果超算快完工了,就馬上飛到上海。
這幾年國家只向上海鋼鐵業提供技術和人才,比如鋼鐵研究總院派人過去搞氧氣頂吹轉爐,很少提供資金支持。唯一的一次國家支援,是1955年直接買了一套英(印)鋼鐵生產線,但就這,設備買回來之後也是上海m.hetubook.com.com市政府自己玩轉起來的。
總之上海鋼鐵公司產能的擴張,主要的依靠除了上海市財政,就是自己積累的利潤。
「渦旋運動,東亞環流,大氣能量頻散傳播,大氣運動的閉合方程組,東亞季風理論,竺老,我們手頭的理論就這麼多了,拿來做中長期天氣預報,我總感覺還是有些不夠。」葉篤正對竺可楨說。
唐華點點頭,「初定在寶山縣。你們現在可以考慮考慮,合併和遷移時都有哪些重大問題需要解決。」
不過,從TC55之後,已經有兩年沒有研發超級計算機了:56年和57年都只推出T56MT57M中型機和T56L/T57L大型機,反正大型機對於中蘇的正常用戶,運算能力和存儲能力都夠了。
上海市委書記柯慶師:「上鋼新廠跑到寶山縣去了啊,你們到底要造多大的鋼鐵廠?」
馬廠長:「我們也感覺到了。如果船用鋼材迅猛增長,上鋼三廠和五廠是不是將來會合併?」
「哦!那就又是大場面了。」
這篇論文很長,葉篤正不但寫了自己對東亞環流的研究,還把之前氣象學的幾個理論聯立起來,用了小三分之一的篇幅闡述天氣預報與理論公式的關係。
葉篤正郵寄發表的文章人手一份,不過因為是在講東亞獨有的一種大氣現象,歐洲和美國的氣象學家對此研究不多,日本氣象界倒是很感興趣。
……
《東亞環流的季節變化》是1957年底發表的,葉篤正的這篇論文提交IGY之後,在國際氣象學界引起極大關注。
馬廠長:「是不是要離開上海市區,到比較遠的地方?」
在會上每個人都琢磨了很久,最後認定液冷散熱是唯一的辦法。
「李強!」
「葉先生的這篇文章,對東亞環流的季節變化規律有很好的總結,但文章的最後兩節所闡述的方案令人迷惑。」氣象學家吉野正敏在國際地球物理年峰會上說。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