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悠長的假期
第七十七章 續戰(上)

共產黨下鄉征糧的隊伍不斷遭到襲擊,農村的生活物資無法進入聖彼得堡,後者幾乎立刻進入飢荒和嚴重缺乏燃料的狀態。
在北方,摩爾曼斯克方向殺來的華軍和華沙方向殺來的波蘭軍隊也在步步緊逼,從莫斯科狼狽逃脫到此地的共產黨高層不得不竭盡所能的動員所有武裝力量準備守城。
不要以為帝國這一做法是高官們英明神武,敏銳的察覺出紅色思想對他們有多麼可怕,內閣高官們沒有那麼敏銳,他們實際上把俄羅斯共產黨當成類似李自成、張獻忠那種角色了,根本沒有意識到共產黨代表著什麼樣的未來。
之後華軍以裝甲部隊為前導發起反衝擊,紅軍陣線斷裂,大批中俄騎兵從缺口處湧入紅軍後方,紅軍第一騎兵軍進行了英勇的抵抗,雙方爆發大規模騎兵戰。
共產黨在中國是合法政黨。
紅軍一度有擋住中俄軍騎兵的可能,不過隨著大量裝甲車投入戰場,以及中俄步兵徹底撕碎了紅軍步和-圖-書兵的抵抗,第一騎兵軍的英勇也已經無法改變什麼了。
後者對中華帝國來說確實有著越來越強的影響力,但想要掌控國家維護自己的利益還早著呢,而官僚階級最喜歡的是穩定,中國的共產黨目前並沒有暴力革命的想法,正相反,他們幫助帝國抗擊疫情的做法還得到了官僚階級的普遍認可。
圖哈切夫斯基排擠其軍事政委斯大林,以一種好聽點說是大無畏的精神,實際就是莽撞找死的姿態與華軍展開對攻,他試圖突破華軍陣線,並從側翼包抄華軍,結果其進攻被華軍輕而易舉的擋住。
此時共產黨手中大約有100萬武裝赤衛隊,但是嚴重缺乏中高級軍官和統合大軍團作戰的實戰經驗(比歷史上還缺,畢竟這次沒有布魯希諾夫等前沙皇高級軍官投靠)。
面對如此惡劣的局勢,共產黨政權一面秘密處決了沙皇夫婦及皇儲,一面發出「一切為南線」的號召,集中大部分軍事力量增援和_圖_書莫斯科。
打到2月3日,已成一片哀兵的紅軍乾脆出城反擊,波軍崩潰。
誰讓兩個俄羅斯並不符合中華帝國的利益呢?
鎮壓俄羅斯的共產黨,純粹只是因為帝國選擇了更願意依附自己的軍政府,僅此而已。
中俄聯軍總指揮是中華帝國陸軍上將袁世凱,而他的對手是區區前沙俄中尉圖哈切夫斯基。
不過他畢竟不是毛子,站在中國的角度上來講,毛子太強可不是一個好事,軍政府這種有缺陷的強——所謂離不開別人在背後幫扶,只有軍事力量值得一提的強才是最符合中國利益的。
就像中國支持改善自己國內農民工人的利益,卻不代表中國在乎俄羅斯的農民工人過的怎麼樣——帝國是帝國,不是國際,沒有國際主義思想。
不過共產黨仍然沒能學會作為一個國家該如何運作,只是憑藉大量成員的熱情朝著一個目標努力而已——共產黨為維持其核心階層工人和底層士兵的利和-圖-書益,不斷派出征糧隊下鄉徵收糧食,這搞得農村地區對其不厭其煩——雖然共產黨的農村政策也在根據現實需要不斷改進,但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中華帝國和軍政府也不會給他們更多時間了。
因而雖然國內大資本家們對共產黨是恨不得除之而後快,可作為一個政權,帝國本身並沒有限制共產黨的政策。
不過,話又說回來,中國共產黨在帝國是合法組織,不代表俄羅斯共產黨也是。
作為一個穿越者,孫笑本人對共產黨還有些好感,他甚至認為站在毛子的角度上來說,相對於軍政府,共產黨是個更好的選擇。
1月20日,華軍佔領察里津,隨即從三面合圍莫斯科,共產黨政權陷入極大的危機之中。
莫斯科會戰,紅軍損失超過50萬人,而且巨大的軍事失敗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其剩餘控制區內的資本家、地主、舊貴族、資產階級政黨、神甫掀起大規模叛亂的狂潮。
所以,選擇幹掉俄羅斯m.hetubook.com.com共產黨政權,帝國也是一點心理障礙都沒有。
23日,紅軍開始全面後撤,但其兩個方面軍被中俄軍包圍,24日包圍圈內的紅軍全面潰散,25日聯軍進佔莫斯科。
戰鬥一開始,雖然紅軍軍心士氣都不錯,但在中俄軍優勢兵力的壓迫下,依舊不得不步步後退。
2月1日,波軍發起對聖彼得堡的第一輪進攻,但他們進展不順,華軍也並未配合波軍的行動。
實際上,對於中華帝國來說,情況也是差不多。
考慮到毛子的民族感情,華軍只在莫斯科入城儀式派出一支儀仗隊進入,之後也只有後勤軍的人被允許自由進出莫斯科,其他時候,華軍野戰部隊不允許出現在莫斯科街頭。
或者說,中國在資本家之上還有個大官僚階級,他們才是掌握政權的人,而非資本家。
雖然官僚階級大多擁有海量的財富,也有不少人跟資本家身份是重疊的,但真正貧寒人家出身的官僚同樣不少(雖說當官之後用不了多久就和_圖_書會徹底擺脫貧寒)。
1月28日,中俄聯軍與紅軍在莫斯科爆發決戰,中俄聯軍投入220輛坦克,190輛裝甲車,1700門大炮,120萬大軍,對只有70萬人,50輛裝甲車,600門大炮的紅軍發起猛烈進攻。
帝國本身對於共產黨的思想和政策不像歐美列強那樣視為洪水猛獸,原因很簡單,帝國說到底不是個資本主義國家,而是個官僚主義國家!
此時的俄羅斯,共產黨政權控制著聖彼得堡、莫斯科兩座核心大城市及周邊地區,這裏飽含著原俄羅斯的大部分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如果能夠好好整合,他們至少不用懼怕軍政府。
1919年1月份,在協約國代表聚集在巴黎商議如何分割同盟國這個巨大的勝利果實的同時,150萬華軍、50萬俄軍、大約10萬其他北約軍隊和5萬捷克軍團(由原奧匈帝國俘虜組成)共215萬人,以及十多萬波蘭國家軍(不在中俄聯合司令部指揮之下)發起針對紅軍的聯合圍攻。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