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八十五章 收買(下)

首先,對於基層,三個國家自然也獲得了數量更多的廉價東南亞農產品份額,這對安撫戰爭中飢餓的百姓,在其國內宣傳繼續戰爭有利論很有好處。
如果順利佔領印度,在印度建立一系列獨立政權后,再利用印度各個國家的軍隊進攻中東,以印度人壓制穆斯林,再利用中東伊斯蘭國家軍隊進攻非洲,以穆斯林壓制黑人……
這個數字並不是小數目,比另一個位面歷史上二戰鬼子的巔峰產能也不逞多讓——那個時候,鬼子巔峰產值是170萬噸,但只有44年有這個數字,43年是77萬噸,42年是26萬噸。
僅憑三個附屬國就搞出一個二戰鬼子的造船噸位,這數字雖然略顯誇張,卻也不是無法理解,畢竟北約佔領區的面積和控制力度不是二戰鬼子所能媲美。
比如朝鮮的現代、高進、麗京等財團,在戰爭期間獲得了生產中大型船舶、武器裝備、飛機、坦克的能力(設計仍然是中國人的工作,他https://m.hetubook.com.com們現在只是加工廠)。
之前活躍無比的美軍艦隊也暫時安靜下來——美國的超強工業能力尚未得到完全發揮,因而美國海軍此時還處在絕對劣勢狀態,他們暫時還不敢主動挑釁聲勢正旺的華軍。
按照聯參的設想,朝鮮將在41年生產30萬噸船舶,扶桑20萬噸,琉球10萬噸;42年產能翻一翻,也就是三個國家每年生產120萬噸船舶,然後維持到戰爭結束。
兩國仿照中國的例子,成立由華人黨派、共產黨、資產階級政黨、傳統保王黨(其實是當地儒學派)代表參与的聯合議會,兩國暫且保留王室,但王室只是象徵性代表,國家大權掌握在議會佔多數席位的聯合議長手中,議長只對議會負責,不對國王負責。
其他國家,越南宣布將徵兵50萬,高棉20萬,緬甸50萬,馬來30萬,對戰爭不怎麼積極的暹羅也被迫宣布將軍隊擴大到40萬和_圖_書
當然,還有一點,中國的技術水平和戰爭統籌水平遠不是二戰鬼子那種海陸軍連擰螺絲都要方向相反的內耗水準所能媲美的。
也就是說,如果三國產值達到預期,那麼三年時間他們的造船噸位將達到300萬噸,這個數值實際超過鬼子42-44年的產值。
而中國方面根據之前戰爭中各國的表現,決定對一些忠心耿耿的小弟先進行一定程度的獎賞——連東瀛這個新加入的都有好處,朝鮮、扶桑、琉球怎麼可能沒有呢?
真要對比的話,中國對工業和重要戰略物資生產使用的統籌安排更接近於另一個位面紅毛子的水準,技術上則接近美帝。
這些計劃一旦完成,東盟軍隊將擴充到240萬!
聯盟成立之初,立刻宣布對所有同盟國家宣戰,同時在中國軍事顧問的幫助下,成立各國國防軍。
聯參的設想是,加強華軍自己的少數精銳和技術兵種后,由東盟軍隊作為主體進攻印度,華軍負責壓制https://m.hetubook.com.com英軍,東盟軍負責壓制此時已經有些人心惶惶的印度人,以節約中國人的鮮血。
同時,三個國家還通過本國財團與中國企業大規模互相換股持股的模式,得到技術和資金投入。
這就導致了北約的物資供應水平會始終處在一個相當不錯的環境中,工業可以得到持續物資輸入。
同月,緬甸和馬來也成立了類似的國家,不過這兩個國家是共和國,沒有保留傳統的王室。
美軍潛艇也別想像另一個位面那樣屠戮北約商船。
只不過除了呂宋和南洋軍隊,其他國家裝備更接近一支一戰軍隊——部隊中有大量75mm級別野戰火炮和更小口徑的步兵炮(用40mm反坦克炮或一戰舊炮充數),加強數量不少的輕重機槍,但半自動步槍、衝鋒槍、大口徑火炮和坦克等裝備都比較少。
這兩個國家是中國打入東南亞聯盟的釘子,可以得到更多更實惠的援助,因此兵種質量和技術兵器規模也遠超其他國家www.hetubook.com.com——實際上他們的核心部隊與華軍精銳是同樣的裝備。
就這樣一環套一環,儘可能用最小的代價(中國的代價),流最少的鮮血(華人的血),控制整箇舊大陸。
相對應的,鬼子42年損失95萬噸,43年179萬噸,44年384萬噸。
新成立的四個國家,加上完全由華人義和拳獨立掌權的南洋、很早就加入北約的呂宋,以及始終保持獨立狀態的暹羅,一共七個國家,正式成立北約框架下的東南亞國家聯盟。
1940年10月,法屬越南正式成立以西貢為首都的越南和以金邊為首都的高棉兩個國家。
再說,即使戰爭真的結束,而中國又確定不在這些國家駐軍,中國方面作為北約經濟唯一心臟、大腦和發動機,也有無數方式從內到外控制這些國家。
琉球的三山和扶桑的三菱也開始具備很強的工業生產能力,特別是戰爭中急需的飛機和船舶。
至於澳洲,孫笑內閣已經打算用來作為朝鮮、琉球、扶桑、東瀛四和-圖-書國參戰的報酬。
無非就是吃相肯定比歐洲殖民大國好看許多就是了。
而那些不確定會不會邀請中國駐軍的國家,還有個「戰爭結束后」的限制呢。
另一方面,為了早日獲得真正獨立,以及處於對歐洲殖民者的報復心理,這些國家也會在戰爭期間盡一切可能幫助北約取勝。
當然,所謂獨立其實只是中看不中用的空頭支票,比如東南亞一些華人政權:呂宋、南洋,肯定會邀請中國駐軍。
在這方面,呂宋保持20萬兵力規模不變(海陸軍全部包括在內),南洋以義和拳為主保障30萬人(也是海陸空諸兵種齊全)。
這樣的部隊不指望能與盟軍列強軍隊相提並論,但華軍覺得用來對付印度軍隊應該沒什麼問題。
1940年9月份的時候,取得了一系列海戰勝利的鄭伯初艦隊拖著大量戰利品返回本土做短暫休整。
反正中國想要的只是那裡的礦藏和農產品資源,直接佔領這種得罪人的工作,交給這些小兄弟們去做吧,也不會髒了中國人的手。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