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百三十八章 天竺熱風3

孫笑讓自己兒子擔任乙軍群總司令的另一個目的,就是要考驗考驗他如何統治印度佔領區——如果孫珵連這個都做不好,那還是別去參選首輔,給國家添麻煩的好。
然而,這個時候才反應過來,已經有些晚了,兩個華軍師在山林之間邁開雙腿飛奔,兩天時間就向前突進130多里,居然把盟軍回撤的裝甲部隊甩在後面!
但因此卻得出了華軍不會在半年之內發動進攻的錯誤結論——緬印交通實在太令人惱火了,華軍應該不會只憑藉輕步兵就發動進攻。
……
軍事方面,華軍在印度的進展十分順利,乙軍群佔領加爾各答后,中國動員600萬噸運輸船橫跨孟加拉灣為孫珵提供補給和援軍。
不過,劉伯承上將也有一定戰術優勢——盟軍對緬北和緬印邊界的地形十分了解,他們準確判斷出當面華軍不會超過十萬人,而且缺乏重武器和補給。
如何在指揮百萬大軍完成軍事任務的同時,協調好國內各個方面對印度的不同需求,以及如何安撫印度人本身的情緒讓他們為帝國的戰爭效力,這就成了對孫珵最大的考驗。
大本營的代表希望汲取印度的煤炭、鐵礦石、鋁土、銅、糧食和和_圖_書人力資源。
孫珵依靠這支部隊迅速佔領豪拉,然後順勢分兵,實力最強的講武堂軍順著海岸線向南進攻傑德拉布爾、貝漢布爾等地;第六軍則向西進攻賈姆謝德普爾、蘭契;第十軍則向東進攻庫爾納,威脅達卡和吉大港,同時封鎖因帕爾一線盟軍的退路。
前線的盟軍對華軍的動作一無所知,英軍部署在一線的廓爾喀聯隊方向在第一時間就被華軍40師突破,這些拿著狗腿刀號稱近戰高手的部隊被40師士兵用刺刀打的屁滾尿流,欽敦江上的一座重要橋樑被華軍輕而易舉的佔領。
加爾各答完善的港口設施使得華軍的行動非常便捷,到5月10日,乙軍群已經擁有一個裝甲軍(講武堂)、兩個摩步軍(第六、第十)合計17萬人的龐大兵力。
印度畢竟是一個四億人口的地區,是世界上除中國外人口最多的地方,想要實控這裏,又不想只是像英國人一樣只通過稅收和徵兵間接統治(英國對印度的統治非常浮於表面),那麼一些必要的,非軍事方面的投入就很重要了。
從地圖上來看,十萬盟軍有生力量已經被區區六萬華軍包圍在印緬邊境一帶,不過https://www.hetubook.com.com華軍缺乏重武器,也缺乏補給的弊端開始顯露,雖然已經包圍因帕爾和科希馬,可守城盟軍堅決據城死守,華軍一時之間也無法得手,而邊境上其他盟軍有生力量正在迅速向此地趕來,如果劉伯承無法在盟軍到來之前拿下這兩個小城,那麼他反而有被盟軍包圍並殲滅的風險。
因而,劉伯承開始進攻前,盟軍已經調遣兩個裝甲旅和大批空軍部隊前往吉大港方面,準備對抗乙軍群的第十摩步軍,他們認為那才是最危險的敵人。
在他們當面的,是英印軍主力部隊,包含英軍留在印度的最後幾個裝甲旅,少數美軍部隊和最忠誠的英印廓爾喀、錫克部隊,總兵力不低於10萬人,擁有超過4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大批卡車、吉普車等機動車輛,還有大批飛機和充足的彈藥。
盟軍防線被撕開一個缺口后,另外兩個步兵師從缺口中沖入,不顧一切向盟軍背後穿插,兩個師的目標分別是因帕爾和科希馬。
因不信任本地人組成的地面觀察哨而過分依賴雷達的盟軍被打了個猝不及防,當天在地面上被炸毀112架飛機,空戰中又被擊落31架,而華和圖書軍自身只損失19架飛機。
威廉堡投降的英國人倒是有一點沒有撒謊,他們確實為華軍提供了很多之前並未掌握的其他好處。
他背後還有帝國央行和其他幾家國有大銀行組成的聯合銀行團,還有戰爭大本營的資源部門代表、人力部門代表,以及國內各個大小勢力的代理人。
當然,金銀等貴金屬必須全部運回國內,外匯紙鈔和其他各種物資則被分發給前線各部隊。
有乙軍群自然也有甲軍群,從緬甸陸路出發的甲軍群渡過欽敦江向因帕爾、科希馬一線推進。
當然還有共產黨,他們希望能夠首先在印度的四億人身上實驗一下自己的理想,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這是孫笑當初為爭取中國共產黨支持而提前承諾過的。
因而實際具備戰鬥力的隊伍,只有第38、39、40三個步兵師。
這兩個英緬邊境小城是盟軍後勤物資集散地,也是邊境上十萬盟軍有生力量的退路,若是兩城失陷,邊境上的十萬盟軍就會被華軍包圍在印緬邊境的崇山峻岭之中,而且得不到有效補給。
這可能是盟軍在印度最值得信賴和最後戰鬥力的部隊了,而他的對面,中國劉伯承上將在戰鬥初期,手上只和-圖-書有3個步兵師和1個自由印度師,大約8萬人的部隊。
孫珵這個乙軍群司令可不是只作為軍事首長存在的。
算上抽調走的部分,盟軍在印度東北部的航空力量被嚴重削弱,制空權拱手相讓。
這些東西,連帶英軍在加爾各答儲備的各種戰略物資——穀物、被服、罐頭、酒類、肉類、汽車、拖拉機、各種火炮和彈藥,還有大量各類藥物等等,全都便宜了中國人。
就在這時,戰場嗅覺出奇敏銳的劉伯承突然發動代號「凱歌1號」的大規模進攻。
比如加爾各答銀行在華軍登陸前緊急運出城埋藏起來的大筆現金,這筆錢是整個東印度(含斯里蘭卡)的稅賦,包括正常稅收和英國人為了維持戰爭而強行加征的部分(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印度人這麼反對英國人了),包括大約8噸黃金,13噸白銀,以及成噸的英鎊和美元紙鈔。
盟軍這時候才意識到劉伯承來者不善,這人似乎就是打算用區區三個師六萬輕步兵吃掉印緬邊境上的十萬盟軍!
戰鬥首先由空中打響,中國陸軍航空兵精挑細選300名精銳飛行員,架勢掛載250kg炸彈和火箭的戰七戰鬥機,利用緬北山區支離破碎的地形,低空突擊,成功和*圖*書避開了英軍在印度東北部的雷達網,直接騎在盟軍機場臉上!
其他國內各個勢力,則希望在印度這塊寶地上獲得大量利潤——國內的資本家也不是搞慈善的,現在中國大軍已經近乎打下整個亞歐大陸,但歐洲方面他們伸不進手去,亞洲的新蛋糕若是還不切一點給大家,未免有些說不過去了。
5月13日,39師已經把因帕爾納入步槍射程。當天下午,38師切斷因帕爾-科希馬公路,把科希馬兜入另外一個包圍圈之中。
隨即劉伯承率部發動地面進攻,他所率領的部隊全部輕裝上陣,只攜帶步槍、迫擊炮以及專門集中調配的通用機槍(仿德制mg43),少部分彈藥、手榴彈和大量電台,大約七天的口糧,其他重武器和補給物資一律留在後方,步行發起進攻!
銀行團打算在印度發行紙幣代金券,替代英屬印度以往流通的英鎊、美元等外匯,以便把印度金融業併入中國體系,同時通過發行貨幣吸取印度資源以支持戰爭。
而且這其中,那個由印度俘虜組成的印度第一自由師的實際戰鬥力非常可疑,把他們投入戰鬥只是為了離間英國與印度人之間的關係,並且期待他們能夠掀起整個印度反抗英國統治的浪潮。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