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三百三十七章 北非與東非(上)

1944年底的時候,美軍有12艘埃塞克斯級艦隊航母,4艘獨立級和6艘塞班級輕型航母,一共22艘。
1月9日,中國第六軍在一槍未開的情況下進入喀土穆,整個北蘇丹地區因此不戰而下。
麥克阿瑟不得不與尼米茲討價還價——順便一提,因為麥克阿瑟實際上位過程並不正常,與他政治聯盟的部分軍方高官,比如尼米茲,在麥克阿瑟的政府中屬於地位相當的同盟關係,而非上下級,這就在美軍當中逐漸形成了部分山頭,而尼米茲正是海軍的大頭目,麥克阿瑟也不能強令他做什麼或不要做什麼,只能通過討價還價,或者利益交換的方式說服尼米茲。
但即使如此,劉伯承也沒有順勢攻入蘇丹,因為他在埃及期間搜羅閱讀了很多資料,知道埃及與蘇丹之間有著很深的恩怨,他不願意把蘇丹人視為殖民幫凶的埃及部隊帶入蘇丹,毫無疑問這會引發不必要的矛盾。
航母數量上已經十和_圖_書分明顯的落後于華軍,艦隊航空兵的質量上差距更遠,不過尼米茲覺得,隔著運河支援巴拿馬的軍事行動,不僅能夠起到鍛煉艦隊航空兵的功能,還能避開華軍艦隊可能的追擊(美軍現在的航母部隊都在東海岸),這實在是個不可多得的練兵場。
……
因而劉伯承在阿斯旺附近待了一段時間,在此地招募部分蘇丹人作為輔助部隊,並且承諾戰後實現蘇丹的完全獨立和主權完整,尊重蘇丹宗教信仰。
美軍籌劃在巴拿馬展開反擊的同時,非洲的劉伯承終於開始行動了。
而且,讓劉伯承感到非常舒服的是,華軍始終在尼羅河流域人口比較密集的地方行動,一方面可以利用尼羅河水運提高不及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就地徵收或購買一定數量的糧食和淡水作為補充——劉伯承手中有大量繳獲來的英鎊新幣,而之前埃及又基本算是英國殖民地,當地居民對英鎊認同度很和圖書高,劉伯承大把撒錢,一個月捅穿埃及,基本並未給自己的後勤造成什麼壓力,其在開羅和亞歷山大的物資儲備非但沒有下降,反而還在緩慢增加。
劉伯承以裝甲部隊的ZT6坦克為前鋒,從開羅出發,順著尼羅河一路向南,1944年10月20日進入貝尼蘇韋夫,10月24日進入明亞,10月30日登上馬扎高原進入艾斯尤特,11月6日進入索哈傑,12日進入基納,20日進入阿斯旺。
另一個更要命的問題是,蘇丹人對於幫助英國人抵抗中國人並沒有任何熱情——一方面,華軍真的不搶糧食,也不在蘇丹收稅,甚至還刻意免除了很大一部分殖民地當局的苛捐雜稅,降低了蘇丹人民的經濟負擔(在殖民地時期,一個蘇丹人一年要交三次人丁稅,除此之外,買衣服,交易食物,婚喪嫁娶都要交稅)。
不過,尼米茲明確對麥克阿瑟表示,他的艦隊不會與可能重返的華軍硬碰硬和_圖_書——只要返回巴拿馬的航母超過兩個支隊(也就是12艘),他的航母部隊就會返航,到那時,陸軍和陸航必須自己承受華軍艦隊的重壓。
最終結果,麥克阿瑟與尼米茲達成協議,海軍方面在華軍航母不低於自己時,不得撤退到巴拿馬以東600海裡外的地方,大致與巴拿馬本身保持一個航空兵作戰的極限距離,這樣至少在媒體上,麥克阿瑟可以狡辯說海軍並未避戰。
另一方面,同樣隸屬劉伯承,但從未進入非洲的第七軍(第七裝甲師+120步兵師)在當地阿拉伯部落騎兵和阿聯酋國防軍的幫助下,穿越阿拉伯半島,向半島南端英軍用於扼守紅海入海口的葉門發動進攻。
在富饒的尼羅河休整一年的中華帝國非洲軍群一出手就展示出極強的戰鬥力。
盟軍方面,英軍防守喀土穆的主力是英國軍官加蘇丹本地士兵組成的蘇丹防衛軍,總兵力約2萬人,不僅兵力上遠遠低於正在趕和_圖_書來的中國第六軍,而且嚴重缺乏重武器——英軍把所有坦克都開到東非去了,蘇丹防衛軍只有一些布倫機槍車充數。
比如這一次,麥克阿瑟就不得不拿海軍的造艦經費和資源配額問題與尼米茲討價還價——麥克阿瑟答應,如果海軍損失過多飛行員,新畢業的飛行員配額將向海軍增加一定傾斜——新飛行員先補貼海軍缺口,之後再去考慮海陸軍分配比例問題。
這倒是也正常,畢竟以英軍為首的盟軍主力已經退往東非,埃及和蘇丹兩地只有很少數當地殖民武裝,而這些殖民武裝甚至連配合劉伯承作戰的阿拉伯騎兵都打不過——埃及當地軍隊通常上午向劉伯承投降,下午就加入劉伯承手下的阿拉伯騎兵調轉槍口打擊盟軍。
一個月時間,劉伯承完全從北到南完全打穿整個埃及,英埃守軍完全望風披靡。
劉伯承秉持在埃及時期的撒錢政策,幾天時間就向當地部族和宗教長老,以及其他各路人物灑出上百https://www•hetubook•com.com萬英鎊,而這些當地人則直接帶著劉伯承向喀土穆前進。
另外一方面,麥克阿瑟也同意在45、46兩年為海軍建造更多航母和配套艦艇,但前提條件是,海軍不能隨便避戰,因為麥克阿瑟必須儘快擺脫逃跑將軍的形象,這對他的政治生命非常重要。
1945年1月1日,作為劉伯承前鋒部隊的陸軍第六裝甲師和第129步兵師組成的第六軍率先進入蘇丹。
所以,尼米茲很快同意派遣他那支軟弱的艦隊支援收復——或者說攻打巴拿馬的行動。
因此,劉伯承在蘇丹的行動幾乎未受任何軍事上的阻礙,1945年1月8日,蘇丹防衛軍直接發動兵變,逮捕並迅速處決了所有英國軍官。
另一方面,華軍大量採購蘇丹的特產來補貼自己的物資儲備,特別是食物和淡水方面,蘇丹人可以自己選擇華軍支付手段——劉伯承手中有大筆英鎊和步槍、子彈,這些都是蘇丹人認可的通貨——順帶一提,在阿拉伯半島也是一樣。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