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到時候,南非以東整個印度洋的盟軍,將完全沒有任何海上力量支持……
而且期間沒有連續鐵路可以利用(只有一些對大軍行動毫無意義的零星鐵路),只能依靠一條靠海的巴爾比亞公路,這條公路運輸能力非常有限,有時會被洪水沖斷,而且處在華軍航空兵和阿拉伯游擊隊的攻擊範圍之內。
航運船隊在地中海全程受到北約航空兵、潛艇和地中海艦隊的威脅,如果說這還不算什麼的話,盟軍出發地在利比亞的的黎波里,從這裏到華軍據守的亞歷山大有接近2000公里路程——做個比較,從布列斯特到莫斯科只有這個距離的一半,想想看原本歷史上巴巴羅薩德軍對後勤是如何叫苦連天的。
雖然這種可能性其實並不大。
事實迅速向盟軍所預料的方向發展,1944年11月開始,在劉伯承開始迅速向南推進的時候,華軍潛艇部隊在非洲東海岸的行動突然變得非常頻繁。
盟軍也不是完全不知道這一點,實際上最近一https://www.hetubook.com.com
年法意聯軍對亞歷山大發動過多次中等規模的攻擊,但每次都被劉伯承的防守反擊打的片甲不留,因而盟軍方面也知道北非作戰的這些缺點——這鬼地方誰進攻誰倒霉。
在北非作戰,有一個完全不同於其他戰場的特點,那就是所有補給必須從外地運來。
各種因素綜合考慮,實際上除非完全掌握地中海航運或者以絕對補給優勢碾壓敵人,否則北非看似一馬平川的地形其實並不適合大範圍運動戰。
不過,英軍之前那個在東非還擋不住就退往南非的計劃如今也已經行不通了。
一方面,英軍發現自己錯漏了華軍的海上補給能力——一旦劉伯承獲得東非的吉布地等幾個重要港口,中國運輸船可以直接為其提供補給。
英國人對義大利人的損失並沒有太多感觸,但這件事給東非盟軍提了個醒,到時候真的守不住了要撤退,半路上被華軍艦隊攔住該怎麼辦?
由此,東非盟軍已經意識到,和圖書僅憑自己的力量守住東非已經無異於天方夜譚,想要逐退劉伯承,最好的辦法其實是指望北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的法意聯軍跨越沙漠,對亞歷山大、開羅和蘇伊士運河的攻擊能夠切斷劉伯承的退路。
到了同年12月,這個數字飆升到55艘船,42萬噸!
但是盟軍無法做出劉伯承那樣的取捨,因為東非盟軍正等著北非的攻勢取得效果,現在北非和東非的盟軍都沒有退路,一個必須在不該進攻的地方主動進攻,一個必須在必然守不住的地方死守。
要命的是,盟軍在東非可沒有在英倫那樣密集的反潛兵力,英軍在葉門倒是有一隊輕巡洋艦、驅逐艦、潛艇和炮艇、魚雷艇構成的小艦隊,但是這支小艦隊的幾十艘大小艦艇完全無力維持整個西印度洋反潛網路——實際上,他們正打算一旦華軍艦隊出現,就立刻放棄薩丁港直接撤退到南非。
這個數字已經達到了德俄潛艇對英倫本土封鎖所造成的損失數額,僅僅在非洲就承受這樣的hetubook.com.com損失,顯然是不可承受的。
劉伯承就是因此才在亞歷山大枯坐一年而拒絕繼續進攻的,作為優秀的統帥,他對後勤的關注度遠遠超過手中兵力和坦克數量。
另一個較容易被忽視但不該被忽視的因素是,在北非的沙漠里作戰,機動車發動機非常容易過熱,坦克飛機汽車的發動機普遍使用壽命會因此下降40%到50%左右。
另外,周大福在坦尚尼亞和剛果打的越發風生水起(華軍僅用少數運輸船和潛艇偷運就給周大福運來了大量武器,這也是盟軍意識到自己漏算華軍海運能力的誘因),一旦盟軍在東非站不住腳,想要撤退到南非,就必須繞過坦尚尼亞的非洲軍控制區,因而只有走海路。
兵力上來說,進攻的40萬盟軍所要面對的不過是劉伯承留在尼羅河三角洲的區區9萬華軍和大約10萬投靠中國的埃及武裝,這其中埃及人不適應現代化戰爭,而華軍數量上居於絕對劣勢,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盟軍在北非都是絕對優勢一方www.hetubook.com.com
——除了補給。
所以,東非盟軍實際上已經處在一種退無可退的境地中了,衣索比亞人還好說,人家老家就在這裏,可東非的英國人和義大利人,現在也要把這裏當做最後的底線了。
……
而海路實在太危險了——1944年11月1日的時候,義大利人乘坐運輸船打算從海上直接增援已經是一座孤島的達累斯薩拉姆,但在即將進港途中被一艘華軍潛艇偷襲,兩條運輸船被擊沉,20輛坦克和至少4100名意軍士兵隨船沉沒,釀成了戰爭期間又一起令人痛惜的海難。
橫跨印度洋的海上補給消耗也很大,但絕對比陸路運輸便捷,損耗也會小很多——實際上現在東非盟軍就是依賴環繞大半個非洲的海上運輸維持補給,既然盟軍能做到,海上里程更短的中國自然也可以做到。
在別的地方,哪怕是南部非洲,至少還能從本地獲得一定程度的糧食和淡水補給,但在北非,這一切都是空談,部隊打出的每一發子彈,吃掉的每一塊麵包,燒掉的每一升汽油都m.hetubook.com•com必須從美國生產,在英國包裝,船運到阿爾及利亞或利比亞的港口卸貨,然後再用汽車運到部隊手中。
1944年11月,包括那次給意軍造成慘重傷亡的襲擊在內,盟軍自己記載了至少30起遭遇華軍潛艇事件,其中17起被華軍潛艇得手,一共損失21艘運輸船,計15萬噸。
在權衡作戰目標和後勤能力極限的時候,劉伯承元帥更加傾向於前者向後者妥協。
而被攔截實在是大概率事件。
以印度為基地的華軍潛艇支援艦和輔助巡洋艦開始更加頻繁的深入西印度洋,在這些補給船的支持下,華軍在非洲東海岸得以長時間維持大約20到30艘潛艇的兵力——華軍潛艇已經可以在海上安全的獲得魚雷、食品、藥品和柴油補充,作戰半徑被放大很多。
1945年1月,在確認劉伯承已經率軍深入蘇丹后,衝著衣索比亞而去后,法意北非聯軍30萬人,外加不到10萬英美盟軍,開著1400輛坦克,12000輛卡車和吉普車,按原計劃順著北非海岸線向東發起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