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們能夠讓駝駝機足夠小型化,直接用來作為汽車的動力,讓它名副其實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電力肯定是最終的選擇,這也是歷史已經證明了的結果。但他們不可能就一直死死地等著電力部門出結果,中間這段時間就一直依靠人力。
幾百年前……不,確切地說是他們來之前的那個時間段幾百年前的人都能製造出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他們這些對於原理一清二楚的後來者沒有理由做不出來。
「這些我們都會考慮,李工,你考慮好自己那塊的事情,早點把民用電搞出來讓我們用上電燈電腦就行了。」張四海不客氣地說道。「真要說危險,電死人的事情可比鍋爐爆炸的事故多多了,你還是多考慮一下那方面的事情吧。」
「步子大了容易扯到蛋。」李鄉在聯盟專業技術人員的碰頭會上有些酸溜溜地說道。「只是做出了一個簡單的機器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鍋爐是壓力容器,很危險,只要什麼地方沒搞好,蒸汽泄漏甚至是爆炸都有可能造成嚴重的事故!而且現在這和圖書個情況,你們誰懂鉚工?現在連個爐子都沒有,你們要怎麼加工出符合需要的配件?怎麼裝配?」
「如果沒有問題的話,我們繼續討論下一個問題?」張曉舟說道。
張四海剛想反唇相譏,張曉舟趕快把話題接了過去:「未來的趨勢肯定還是用電,木頭的熱值太低,木炭的生產也不容易,但在發電、變電和輸電的技術問題解決之前,用蒸汽機過渡一下也是合理的選擇。李工,張工,你們兩位其實可以合作一下,用鍋駝機做動力帶動發電機發電也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路。」
李鄉的話當然有道理,張四海等人需要的並不是電纜,而是電纜裏面的銅芯,要是有更好的選擇,他們也不想費時費力地去剝電纜外面的那層絕緣材料,但問題就在於,他們沒能找到銅礦的來源,這些電纜就成了他們唯一的選擇。
而且從蒸汽機入手,對於他們理解機械的構造,進一步設計和製造以生物柴油或者是高濃度酒精為燃料的內燃機也有很大的意義。
張四海已經開始
m.hetubook.com.com找負責水泥生產的老師討論鍊鋼爐和坩堝的事情,鍊鋼爐也許一時造不出來,但他們起碼能先弄出個煉鐵的爐子,用原始的打鐵的方式,以現有的鑄鐵件加工一些傻大黑粗的部件來。然後再用這個爐子加熱銅材加工出各種形狀的銅管。
那樣的話,八十公裡外的彩虹山脈也將不算什麼。
張四海專門找了國土學校圖書館里的資料來和他一起進行研究,以他們現在所處的環境,最不缺乏的就是木頭,所以能夠以多種原料為燃料驅動,機構簡單適用範圍很廣的鍋駝機就成了最好的選擇。這種機械從十八世紀發明出來之後,一直用到了二十世紀中期,建國后很多地方都還一直在用,足以證明它的價值。
有他出來打圓場,兩人各自哼了一聲沒有再說話。
不,這想得太遠了,張曉舟下意識地搖了搖頭,修建鐵路不但意味著鐵礦的發現和利用,還有一個大前提是農業生產力已經強大到足夠讓更多人離開田地投入到工業和基礎建設當中,更何況m.hetubook.com.com,漫長的鐵路如何保護路基不受恐龍的破壞也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這是典型的因小失大!他們要的只是原料銅,什麼銅都可以用,但這些電纜要是毀了,幾百年內都不可能做出新的來!張主席,這是犯罪啊!」
可這些東西都是李鄉早已經瞄好了,要妥善地保存起來以後用作輸電線路使用的,一旦被張四海等人拿去剝開外皮把銅芯弄出來,這些電纜就徹底廢了,以他們現在的技術水平,根本就沒有能力重新製作任何一根符合要求的電纜。
「真是走回頭路!」李鄉低聲地說道。
張曉舟對聯盟的未來充滿信心,但他很清楚,這不會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如果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們當前能做的這些事情上,竭盡全力去把它們做好,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那這些東西就永遠只是遐想。
而讓李鄉更加不能接受的是,他聽說張四海等人正在考慮用銅管來做蒸汽機的連接管,畢竟銅的熔點比鋼和鐵低得多,也容易塑形和加工。但開發區能夠找到的銅的來源除了和-圖-書
少量的銅器之外,最大的來源就是地下的那些電線和電纜,尤其是電纜。
他的話當然沒有錯,張曉舟不懂電力相關的知識,也不知道未來是不是真的就沒有別的替代方法,但他很清楚,以他們現在的能力和研究進度,要用的上這些電纜送電起碼也是十年以後的事情,而在幾年內複製出蒸汽機的可能性卻要大得多。
不,那樣或許不太現實,那乾脆把它放大讓它具備更大的功率,製作火車呢?
「我們現在的燒炭技術還有沒有優化的可能?劉老師,燒炭窯還能不能做得更大一些?現在一窯只能出不到一噸木炭,這個效率已經嚴重滿足不了各方各面的需求,對於人力的要求也太大了。除了修建更多的炭窯,投入更多的人力,我們還能不能想想別的辦法?」
他甚至專門去找了張曉舟,對於這樣的想法進行強烈的抗議。
第一台蒸汽機不用考慮體積要多小型化,要多精巧,甚至不需要考慮任何外形美觀的問題,只要能夠滿足聯盟一直以來所推崇的「安全」、「能用」兩個標準,那就是巨大的成功。和-圖-書在這之後,他們再來著手考慮小型化的問題,到時候,抽水,加工木材,帶動樹皮粉處理機,甚至是帶動小型發電機,他們的生活就將實現一個質的飛躍。
對於這樣的爭執他也沒有辦法,只能和稀泥。聯盟的資源就這麼多,在生產力和農業還很不發達的當下,不可能養太多的全職技術人員,蒸汽機小組的人多了,電力小組的人自然就少了。另一方面,李鄉帶著的那群學生理論還可以,實際動手能力卻不強,很多構想都必須依靠張四海和他手下的這些技工來實現,如果張四海他們都去忙自己的項目了,可想而知,電力小組的進度就肯定完蛋了。
他說得也沒錯,聯盟現在清點出來並且列入保存計劃的機器絕大多數都是以電力為動力源,姑且不說他們這些人能不能克服技術和材料上的困難複原出鍋駝機,即使是複製出來,動力的轉換也是一個大問題。
這樣的事情聽起來是一種技術的嚴重倒退,但對於他們這些人來說,卻是一個巨大的跨越。
但他相信,也許會遙遠一些,但未來這樣的夢想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