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二世對亞洲的情況只有一個模糊的想象和大概了解,他其實對各種外交政策的細節都是這樣,並沒有做過真正意義上的理解。
新的造艦競賽肯定是不可避免的,除非德國上層統治者和下層公眾,想要再感受一次五年封鎖的飢餓和痛苦。
威廉二世本人自1888年登基以來就一直不遺餘力為海軍搖旗吶喊,他自比德國的「海軍之友」,夢想德國海軍比英國海軍更強,也可以滿足威廉二世那顆從小就被英國母親蹂躪壓制的自負心,還可以彰顯帝國的皇威,滿足威廉二世個人的虛榮心。
德國的造艦狂熱起於二十世紀初,為了在爭奪殖民地的大潮中對抗大英帝國,威廉二世執著于挑戰英國的海軍地位,開展了一系列無畏艦競賽,公海艦隊近十幾年的規模擴大之速,已經成為人類歷史上效率最高的一輪造艦運動。
新的造艦計劃劍指英國,德意志帝國是大戰的勝利者,德國需要歐洲的霸權更需要陽光下的土地,不管是近在咫尺的第三國際和俄羅斯,還是遠在天邊的老對手日本和原協約國集團,德國的戰線被拉的太長了,也正因如此,德國上層現在普遍認為帝國必須擁有一支規模更勝於英國的龐大https://www.hetubook.com•com海軍。
「陛下,還有一個問題,德國還需要重新聲索我們在太平洋的海外屬地嗎?」貝特曼問道,「比如說……薩摩亞,馬紹爾群島,還有青島。」
只要能夠超過英國,只要能夠羞辱英國,威廉二世當然同意提爾皮茨的計劃。
威廉二世抬起下巴,大戰的勝利給他帶來了超乎以往任何時刻的滿足感,也把威廉二世的威望抬到了一個歷史性的新高度,現在不會再有人抨擊他對待俾斯麥公爵的刻薄,也不會再有人笑話他手臂的殘疾,唯一可惜的地方是威廉二世還是沒能給予英國一次徹底的羞辱。
在大戰之前,提爾皮茨認為,英國海外義務廣泛,故而很難實現艦隊集中。縱使英國擁有全球絕對兵力的優勢,德國卻可以在北海獲得「局部優勢」。如果英國膽敢來犯,德國艦隊僅靠「戰略防禦」就可給予英國重創。創按此方法,德國艦隊既能「威懾」英國、提振國威,也可「脅迫」後者向德國出讓殖民地和其他利。
皇帝隨意的點點頭,表示贊成提爾皮茨的話:「就這樣辦,我會等待你們的好結果。」
威廉二世放心的大笑起來:「好!就這麼m.hetubook.com.com決定。公海艦隊的擴張,全由我們自行解決。我們不用理會其他任何國家。」
所幸德國終究是戰勝國,提爾皮茨並沒有氣餒,他還是威廉二世最親信的寵臣,對於帝國政府的決策依舊擁有不下於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的強大影響力。戰前德國海軍每年會動工三艘主力艦,其最終目的是實現艦隊規模在達到60艘船之後能自動「新老更替」。按照這一思路,德國艦隊的最佳狀態是每年退役3艘舊艦,同時入役3艘新艦,從而保證60艘船的總數不變。
但大戰期間發生的事情,現在所有人也都十分清楚了,「存在艦隊」、「風險戰略」的結果是並沒有打破英國海軍的優勢地位和對德國進行的海上封鎖。
不待威廉二世回答,提爾皮茨就提道:「現在沒有必要和中國、日本、美國繼續發生衝突,陛下,太平洋保持現狀就對德國十分有利了。」
海軍元帥和首相貝特曼一起隨侍于威廉二世左右,貝特曼也站在提爾皮茨這邊,他相信擴大海軍的影響力可以用於制衡近年來越來越無法無天的魯登道夫。
所以威廉二世從小就沒有得到他母親多少關愛,反而每天聽到的是他母親如何嘲笑自己像一個「m.hetubook•com.com波茨坦大兵」,這就給威廉二世自兒時便深深埋下了痛恨、埋怨和嫉妒英國的心理。
大戰的慘烈超乎想象,儘管光榮和平使英德兩國握手言和,但雙方都知道,只要給對方一丁點喘息時間,對付就會東山再起,奪回屬於自己的那份勝利果實。
不管是近在咫尺的第三國際和俄羅斯,還是遠在天邊的老對手日本和原協約國集團,德國的戰線被拉的太長了,也正因如此,今天的德國其實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更需要這場柏林會議。
他的這種態度,充滿了盛氣凌人的感覺,貝特曼小心翼翼問道:「那麼陛下,您對柏林會議有什麼打算?英國人私下和外交部門接觸過,他們提出了一個停止造艦競賽的海軍軍備限制條約的想法……」
現在提爾皮茨則希望進一步擴大他的造艦計劃。
和會不僅僅是威廉二世這個自大狂想要收穫虛榮的一場盛會,更重要也是德國真正收割其勝利果實的場所。
而對這樣的自尊心極強的母親來說,生出來的第一個孩子居然是個殘疾,這是一個根本難以接受的事實,連帶得她對長子也就充滿了一種厭惡感,認為他本身就是一個錯誤。
「你們的觀點與我不謀而合,帝國海軍的進一和-圖-書步擴大是正逢其時,德國現在已經擁有了歐洲霸權,但我們還要進一步去擴大德國作為世界霸主的地位。」威廉二世用一種充滿自信的語氣說道。
「停止造艦,我們當然不能答應。」提爾皮茨毫不猶豫的說道,「我們現在需要的不是國際形象,而是一場外交上的絕對勝利。英國人從戰場上拿不到的東西,更別妄想從談判桌上拿到。陛下,英國的造船工業和財政資源今後只會每況愈下,請相信公海艦隊用五年時間就可以超過英國皇家海軍。」
首相貝特曼從旁道:「過去議會一直不信任海軍的造艦計劃,代表大莊園容克地主團體的右翼保守政黨多年來也一直在阻礙海軍的擴軍計劃,可是經過這五年的海上封鎖,現在帝國利益各異的多元力量都會團結在艦隊擴張的旗幟下。陛下,這也有利於我們穩定國內的政治形勢,任何一個極端政黨上台。」
這兩位德國審慎的老政治家和軍人,現在眼神里也充滿了自信和對未來的期待,他們知道德意志帝國必將主宰接下來的二十年代。
威廉二世的母親維多利亞公主來自於英國王室,而且還是英國女皇的長女,在威廉二世的母親嫁到德國時,彼時的大英帝國國勢可謂如日中天,公主自然也和圖書帶上了英國人的自負,她對她嫁到的普魯士,是有一種面對蠻荒、施以教化的使命感。
「是,陛下,柏林會議將為德國帶來一場勝利的新秩序。」
協約國集團殘留下來的部分,則將被無數禿鷲撕咬分食,哥本哈根停火的光榮和平只是短暫延緩了大不列顛的日不落帝國走向毀滅的時間節點而已。
貝特曼和提爾皮茨兩人同時回答道。
歷史上並不存在名為「提爾皮茨計劃」的官方文件、聲明或政策。但不可否認,從1897年到1914年,德國的海權擴張確實沿著軌跡清晰的道路前進,其目標無疑就是明確的反英主義,就海軍軍備所針對的「對手」來說,英國被認定是德國未來的頭號敵人。其次,「戰列艦」是主要建設項目,因為在提爾皮茨元帥看來只有戰列艦中隊組成的艦隊才能爭奪「制海權」或「海上主導權」。德國的主力艦隊應由數支戰列艦中隊組成,以防備、威懾和打擊敵國海上力量。
提爾皮茨向留著那抹經典鬍鬚的威廉二世秉奏道:「陛下,以英國的財政資源和海軍的志願兵役制,是無力支撐長期的海軍競賽。戰後帝國的經濟騰飛、海外利益的擴張以及更大規模的國際競爭,都需要我們保持一支規模更加空前的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