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有朋自遠方來
第九章 生而知之者上也

翻看千鳥同學在挑揀后遞給我的照片,我可以確認,我們面前的這一排建築,在五十年前是戰後倉促興建的低矮平房,僅有一層,並且建設得相當密集。後來,我們又詢問過附近的老人,得知這些平房是為了安置從首都圈輻射性外涌的人們所建造。於是,我望著那張照片,向千鳥同學發問道:「你看,這張照片是以一個俯角去拍攝『棉倉』布店的。然而我們對面都是低矮的平房,到哪裡去找拍攝點呢?」
於是,我們又拿出了梅麗舍太太一開始便拿出的照片。照片的主景之前也有提過,正是「棉倉」布店,也就是現在這座茶屋;外面的人行道上分佈著消防栓、郵筒、電線杆等標志著時代特色的障礙物;照片以一個較高的俯角拍攝,雖然是黑白的,但也能從光影上判斷出此時是傍晚,拖長影子的行人們正在街上行走,有的還推著自行車;也有一些服色近似的人們正出現在店內的空間,可以看出當時物資的匱乏。
「這……我還不清楚,不過嘉茂同學,請稍等,我去裏面找一本老相冊。」說罷,她便匆匆跑進了放有茶師陳設的裡間,一通翻箱倒櫃之後,她抱著一個紅色硬塑料封面的厚本子重新出現在我面前:「這裡有許多過去拍攝的照片,我的曾祖父柳川先生和聞齋先生,也不時會心血來潮當一回攝影愛好者呢。」
「自然是要建立『照片與布店』的聯繫。在考慮了種種可能之後,我根據『這張照片必然對梅麗舍太太有重要意義』這個角度,思考了這樣一個恐怕有些匪夷所思的答案。畢竟,在棉倉先生為她追回玉佩后,有可能便將這個團伙一起交給了警方處理。而這樣一來,他便可以用這張照片向梅麗舍太太解釋事情的始末,同時這也是一張能夠告訴她自己的位置,並對她很有意義的照片了。」
「這是一個信號。」和*圖*書
「嗯,逞能……」千鳥同學完全無法知道,我在這一陣的沉吟中到底想到了怎樣一個故事。只聽到我說出「逞能」一詞的她只好順著我們之前交流的方向試圖延續對話。
「和我預想的不差。但凡人們想拍自己的店面,終歸是以方便的角度來拍攝。就像這幾張照片一樣,它們的拍攝角度,很容易便能看出,是站在馬路的對面拍攝的。那麼,棉倉家的人為什麼要特意請人爬上電線杆來拍攝這張照片,而棉倉友一郎先生又為何挑選這張照片交給梅麗舍太太?當時,專業的照片放大技術、局部拍攝和剪拍等特技攝影還沒有普及到民間,可以確信,這種民間花邊相紙所沖洗的照片就是實打實專門拍攝的。至於拍攝它的目的,需要怎樣來解釋呢?」
「用自|拍桿……」千鳥同學剛說出口,也知道了事情不對。五十年前是沒有自|拍桿的。而當時的街道,兩邊都是低矮平房,一個人就算站在一層的房頂,也絕對無法用俯角拍到招牌。這張照片拍攝的是棉倉布店,又為什麼要選擇這個角度來拍攝呢?
「不,前面一半恐怕才是杜撰的。你沒有發現,她在敘述這后一半故事時,明顯比前一半流暢的多嗎?」
「那為什麼嘉茂同學會這樣判斷呢?」
「嘉茂同學,事情已經過去了五十年,我覺得他仍然在世的可能已經微乎其微了吧。」千鳥同學訕笑著,這讓我自己都意識到了自己的思維又一次鑽進了牛角尖。就算我去市政部門查出了當時拍攝的是哪一根電線杆,就算找到了那個電工,他也早已年邁而未必能記得當時的這件小事。我腦海中的模擬原本是這樣的:這位電工正準備爬上電線杆,突然有人拜託他拿著相機上去,拍一張以「棉倉」布店為主景的照片。然而,電工檢修的時間一般不會告知外人,主景是hetubook.com.com「棉倉」布店,說明請託人也是與棉倉家有關係的。這家布店是棉倉友一郎在回到霞浦后才開的,並且它被沖洗出,交給了梅麗舍太太。
「那張拍攝於五十年前的布店『棉倉』的照片啊。當時還沒有今天這樣小巧便攜的數碼相機,並且當時的膠捲一旦通過安檢,便會因為射線而曝光作廢,她不過是來這裏實習兼志願服務,攜帶笨重的照相機,並且在語言不通的環境下找到照相館買膠捲,我很難相信她能夠做到。所以,我想向她打聽一下這張照片是誰拍攝的,或許能對挖掘她的心事有些幫助吧。」
「千鳥同學,這棟茶屋對面的土地,五十年前是怎樣的情況?」
「千鳥同學,相片集里有千鳥家盤下這塊地后拍攝的照片嗎?」
很顯然地,棉倉先生和梅麗舍太太關於玉佩來歷的交代有著明顯的衝突。這就像事先沒有串供的一夥盜賊,在被官府審訊時,只消將他們分開訊問,很快便能從互相難以印證的部分套出孰真孰假。現在,兩人分別在不同場合,自願敘述的故事有這樣一些情節是能相互印證的:棉倉先生戰後複員,在廣島的醫院接受看護,梅麗舍太太是負責她的看護師;玉佩是梅麗舍太太結束志願服務兼看護實習時得到的;她在即將回國時折去了一趟霞浦,然後在那裡將玉佩的一半交給了棉倉友一郎先生。
「這也太……不現實了吧?」
「嘉茂同學是覺得,棉倉友一郎先生為了在梅麗舍太太面前逞能,才請人用電線杆上的視角拍攝自己店鋪的照片交給梅麗舍太太?」
回顧我從梅麗舍太太和棉倉先生聽來的敘述,它們都可以稱得上情節連貫,合乎事理的一段故事。如果是在我們的質問下倉促編成,不經腹稿或宿構,那它的完成度也高得有些不合常理。所以,我更相信梅麗舍太太的言辭有編和_圖_書造的成分。在與千鳥同學說明了我的憂慮后,她也表示了相當的贊同:「是的,嘉茂同學。我從個人的觀察上,也注意到了一些讓我很不明白的事情。」
「事實或許就是這樣『科幻』:當時可沒什麼手機,望風的人要如何與下手的人聯繫呢?自然也是通過遠距離的信號。然而,要讓這個信號更加自然,通過的也是所謂的『製造偶然事件』。所以,他們採用的或許就是這種方式:望風者拜託此時正好爬上電線杆作業的電工去拍一張照,閃光燈的亮光就是給下手者的信號。這樣,便可以偽裝得兩者毫無關係。」
「這種照片要怎麼查呢?」面對這種年齡遠在其之上的照片,千鳥同學顯得茫然不知所措。她雖然認識照片中的各種物件,但其中所蘊含的事理,她卻欠了發現它們的眼光。
「嘉茂同學,你到底想的是什麼啊?就別賣關子了。」
「這到底是什麼啊?」
「住宅區的樣式是怎樣的呢?是像今天這樣的高樓住宅,還是二三十年前的五六層的小區,抑或是戰時一二層的平房樣式?」
相比這些能夠印證的細節,兩者的敘述之間無法印證的佔了絕大多數。最為重要的兩個故事:在廣島的醫院發生了什麼讓兩人締結情誼的事件,以及在霞浦又是通過什麼契機使得梅麗舍太太將剛得到的玉佩送出一半?依然是像審訊未串供的盜賊一樣,但凡事情印證不上,又沒有同時滿足二者的解釋時,那便可以得出結論:至少有一人沒有交代真實的情況。
「市政部門對這些設施的安裝、管理和拆除終歸是有記錄的。我順著照片的角度和當年的位置,有自信可以查出是從哪根電線杆上拍攝的。然後,我需要查出五十年前,負責這一帶檢修管護的電工。電線杆是高危地帶,那裡未經許可是爬不上去的,然後向他詢問……」
「不,不,逞和圖書能的不一定是他……但拍攝的是布店,總歸是和他有關係的。」
倭建命東征的尾聲,是他迎娶美夜受姬之後,為了「逞英雄」而將曾救他一命的神劍草薙放在美夜受姬的身邊,徒手前往捕捉伊服岐能山的山神。那時,他看見一頭碩大的白野豬,便認為是山神的使者而與其徒手搏鬥,孰料想,這頭白野豬卻是山神本尊的神體。在人與野豬的搏鬥時,山神由於激烈的運動而引發了山上的冰雹,冰雹砸在倭建命身上,進而使他的體力加速損耗,最終油盡燈枯。這個神話雖然有些凄涼,但也反映出了當時「人難勝天」的落後感。一個征服了東國無數民族的強健武人,竟爾倒在了惡劣的天氣和野獸的夾攻之下。倘若他不在新娶的妻子之前逞能,帶上了那把劍,恐怕野豬的搏鬥輕易便能解決。
「有啊,你等我找找看。」千鳥同學又在相片集里翻找了一番,然後取出了幾張照片。
「那麼……這樣一來,梅麗舍太太說的前面一半……」
「比如說?」
「如果低矮的平房無法以這個角度來拍攝,那便只有更高的地方了吧?而更高的地方,又要在這附近,我能夠想到的,也只有……電線杆頂了。」
「呼……真是的,我早就該想到的,我不應該站在懷疑梅麗舍太太言辭作偽的立場上來考慮這個問題。誠所謂『生而知之者上也』,事先便知道了問題答案,這才是最好的。」
「天氣這麼熱的,要不要帶把陽傘?」千鳥同學見我作勢外出,便指著茶屋內部區域的一個半開的儲物櫃,裏面存放著一些陽傘。
「不了,我戴著遮陽帽就行了。」於是,我將進門前一直戴著,坐下后便放在坐席內側的白色大遮陽帽戴上,拿起了那張老照片走出了茶屋。屋外陡然的一陣熱浪讓我頓生退回室內的怯意,但畢竟有言在先,我將帽檐按了按,過了馬路走到了對面https://www•hetubook•com.com。舊時的照相機,能夠調節的焦距也有限。我按照照片上的實物大小,大概判斷出了拍攝的方角和位置。然後重新走進茶屋裡,向千鳥同學詢問道:
「這次又是去哪裡?」
「這還真能夠下手,我先到外面轉轉。」由於家教的不同,我對勘考老照片也是有一些心得的。在一時間難以用言語做出說明時,我選擇了以直接的行動向她做出示範。
「千鳥同學,我覺得我還是有必要出一趟門。」
「去電力公司。」
「去那裡幹什麼?」
「什麼實證?」
「信號?」
「一個人遠赴異鄉,沒有見到想見的人,編出了一番說辭也沒能取信於周邊,她的心裏定然還藏著什麼事吧。但我們貿然去詢問,在沒有解開她的心防前,恐怕也只是空費力氣。我想,要讓她說出實情,恐怕還是只能從她給我們提供的唯一的實證入手。」
「原來是這樣!」千鳥同學驚呼一聲。「那麼嘉茂同學是要去查當年立在這裏的電線杆嗎?」
「這段時日,梅麗舍太太不是住在我家裡嗎?我們家也是日式宅院,她所住的客房是一棟長屋隔出的隔間之一,周圍也有一些我們僱用的人住著,到了晚上,這些人便聽到她的房間中不時傳來嘆氣和啜泣聲。有些好心的人便喊醒了雨住與三先生,眾人在門外探問她『有什麼事嗎?』但她並沒有開門,只是用虛弱的聲音回答『謝謝關心,我沒有事』。」
「我聽爸爸說過,那邊五十年前是一片住宅區。」
「在梅麗舍太太的故事里,她到霞浦后,發生過一起玉佩被搶奪的事件。仔細想想,如果不招惹別人,又不顯山露水,誰會無緣無故對一個外國人下手呢?而且下手快准狠,精確地搶了玉佩便消失在人群中,這又要怎樣才能辦到呢?我覺得,必然需要有人給下手的人望風,兼而發令。並且,他們選擇的方式便是……高處照相機的閃光燈。」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