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有教無類
第十五章 有教

「那麼,三益先生和這位老太太支撐這個暗地裡的袖珍學校,它的資金來源在哪裡呢?」
「這份心直口快倒也不令人討厭嘛。」
「河內杏葉告訴我說,你的姓氏是嘉茂。那麼你很有可能已經看到過我在法律諮詢事務所與賀茂美呂里等人的談話記錄了,後面怎麼推想,你也不必詳細說明了。我問你這麼一個問題:你會舉報『聞鶴堂』嗎?」
「這就夠了。」電話被那一頭迅速地掛斷,料來在之後,手機已經被交還到了河內同學手上。隨後她發了一條向我報平安性質的郵件:我正在聞鶴堂的一樓坐著,三益先生在二樓為孩子們上課。
「有你的洞察力就夠了,若是你在山形,我避雷針的任務就可以放手了。」
「這就是他們現在在做的事情啊。」我搖了搖頭。「老太太自己年事已高,她似乎是已經感覺到了自身的某種變化,所以才在三益先生之前真正現身,把自己的用意和盤托出,並要求他的配合。作為她唯一寄予厚望的弟子,三益先生的認同感也與她一脈相承。而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他們計劃內的一部分。而這個計劃的真正目的,就是挑選『有教無類』理想的繼承人——當然,我們或許都沒有中選。」
「所以,你們彼此是對方的仙鶴,卻無法走到一起,終有一日,彼此的仙鶴都將像故事里那樣振翅飛去,只剩下『聞鶴』的記憶。這就是我不成熟的猜測。」
就比如說,我們這個國度的山形縣、山形市,由於城市發展過快,吞併了周圍的一些衛星聚落,這就形成了若干被城市建築和城市生活包圍,卻依然懷有固有觀念的「城中村」。這些地方的孩子,在家長心目中的觀念依然是「認得幾個字就夠了,越早幫家裡賺錢越好」。可這些新一代的孩子們在進入小學的時候,就已經被社會植入了「教育是必要的」觀念,於是,難免便會m.hetubook.com.com與家人產生衝突,進而被觀念固化的家長切斷上學的供應。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種種原因沒有在適合的年齡得到應有的教育的例子,比如因為極度內向的性格沒有上學,又或者因為大病錯過了學校接收的年齡,等等。
「那你認為『聞鶴堂』是出於什麼想法才取的呢?」
「有這麼多需要走這種途徑才能得到教育的孩子嗎?」
電話那頭許久沒有迴音。既然河內同學就在她身前,我也不必擔心會因此讓聽到這番話的老太太產生什麼難以預料的變故。有教無類。這個理想說來簡單,但在實現理想的路上卻依然漫長。教育難以被教育對象理解和接受,可能受到外界錯誤觀念的干擾,會有社會上的阻撓與排斥,但老太太與三益先生,卻是我願意為他們喝彩的,為理想而奮鬥的兩人。
「『有教無類』理想的實踐者值得永遠的尊敬。」
「可是,這樣一來的話,第一次三益先生向我們詢問的問題不就沒有意義了嗎?」河內同學似乎又想到了什麼,在我記下這些問題的解答后不久,便重新打來電話問道。「若是他們早就認識,三益先生見到老太太坐在自己的店門口前,肯定是知曉她的來意,又何必將這個問題愁眉苦臉地告訴我們這些到店的普通學生,又會為嘉茂同學給出的那個錯誤的猜測而贊同呢?」
「天下奇人廣眾,你們所設下的考驗,通過者也絕不止我一個。當然,我身在霞浦的消息你們也早該有所掌握,那麼這後續的若干演出,恐怕還是以檢驗戲碼的意義居多吧。」
還有一個尚未揭露的小細節也是這個情結的佐證,那就是老太太在聞鶴堂出現的時候,手上都會帶著看起來不甚必要的一個手袋與一瓶水,河內同學甚至說這有可能是任意一種無色透明的液體。我猜測,這樣做的目的則是,當老太太將www•hetubook.com•com這個水瓶舉起的時候,她就能通過特殊弧度的瓶身,觀察到聞鶴堂中的倒影——不求特別清晰,只求能看清在櫃檯里的三益先生。
從聞鶴堂的空間利用異常察覺到三益先生有可能將聞鶴堂另作他用,我便想到了這個可能。他是老太太當年唯一在意的學生,那麼老太太之所以持續多年為他排憂解難的動力何在?他們的因緣既然始於教學,那麼紐帶的維繫也必然依賴於教學。教學關係不能長期依存,那麼就只能是精神或理念的傳承賡續。三益先生的工作不斷變動,工作中勢必體現不出什麼值得堅守的部分。那麼,他做的就應當是一種業餘功課。業餘功課、教育、頻繁的變動結合起來,我得到的便是這樣一個結論——為個別的失學者提供本來應當享受的教育。而這,與老太太自身的理念也是一樣的。
「所以,我就問這最後一個問題了。『聞鶴堂』的店名,其實並不是來自《詩經》的那一句『鶴鳴九皋,聲聞于天』,而是別有用意吧。」我覺得,雖然我已經約略猜到了答案,但還是想藉著這個機會,將自己的猜測向本人做個直接的印證。
「這就是老太太的手腕了。首先,一方面上班,一方面上課的三益先生要將精力投入到一線工作中,對市情大局關注未免不夠,加上他也未必有老太太那種見微知著的敏感。所以,老太太就承擔下這個望風的工作,看看她所從事的職業:神社法人、法律諮詢師、企業中高層行政管理等等,這些職業的共同特點,一是屬於社會中的精英職業層,收入處於高水平;二是信息接觸和收集條件非常便利。再加上老太太自身對信息的整合分析能力強,敏感性又高,一旦發生什麼會對三益先生的地下場所產生危險的風險,老太太便會策劃事件,讓三益先生提前抽身。當然,老太太直到半程中,一和*圖*書直沒有暴露自己的存在,而是用匿名的手段,將自身從事高收入職業所得到的余財不著痕迹地投入支撐地下學校。直到三益先生從為他抱不平的玻璃工廠前同事那裡隱約聽到『身材高、坐姿怪』的形象后,才有所意識。以至於在後來,他一直想揭開這一層面紗;或許是老太太最近的出現,才終於讓他們兩人之間真正地重逢吧。」
因為「有教無類」理想的無人繼承而心灰意冷的老太太,因為三益武夫的出現而得到了救贖,卻因為自己的執念讓他的一生淪落得籍籍無名,辜負了他原本光明而幸運的前途。而三益先生自己,因為這樣一個年長者的出現,讓他在當時還幼小的心靈得到了來自家人冷漠之外的溫情,卻在不知覺間深陷其中,直到中年方始成親。這樣一股情愫回首看來,卻也是一種絆腳的淤泥了。
「在一些鄉村,也有隻有一所學校、一個老師,包辦十二個年級所有的課程的情形。再加上有老太太這樣的高人形象,三益先生又是她所認可的高足,從教育實力來說應當不成問題。」
然而,直到當今社會,依然是「基本實現」。也就是說,就算是到了極度發達的社會,也依然存在著沒有得到教育的個例。雖然它們的比例看起來相當低,但在各個國家龐大的人口數量的加持下,個例的絕對數量也絕不在少數。
「我覺得我並不合格。至少我沒有誨人不倦的耐心。」
「如果你是在山形,你已經合格了。」河內同學電話的那一頭傳來了彷彿在話筒遠處,卻又能將話音送入信號的距離的聲音。這應當是那個老太太了,看來河內同學還依然在聞鶴堂坐著,她理解老太太向她轉述的秘密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可能事實上不如我們想象的那麼多,但也有可能不比我們想象的少。像是家境貧寒,就算免除了學費也無法繳納其他雜項費用的人;像是忽www.hetubook.com.com遭變故,過早擔起了家中經濟來源的人。就拿我們接觸過的一個例子來說吧。倉木讓月,她和她的那兩個妹妹,就是很需要三益先生這樣的幫助。我們所生活的圈子不過是小城霞浦中一個更小的圈子,尚且有這樣一個例子;放到大城市山形,放到貧富差距懸殊的這個社會,這樣的例子也必不在少。」
(第一卷完)
「三益先生在為其他孩子提供教育?他有這個水平嗎?」如果是奈惠的話,或許問得出這樣的問題。我與她相識既久,她的深淺我也大抵知曉。一邊思索著她有可能問出來的問題,我一邊將最為妥帖的答案記在了相應的問題之下。
他們告訴我——既然篤定了理想,那麼就傾盡一生,向目標奔跑吧。
人要融入社會,教育必不可少。唐土的梁啟超說:人生百年,立於幼學。在封建時代,知識的傳遞只能依靠個別有志者所設立的私塾,以及官辦供特定階層,有一定身份的人使用的庠序。隨後,一些地方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興辦了面向普通人的藩辦、縣立學校。到了現代,得益於各個國家普遍在經濟上的高速發展,教育支出對官方財政不再是顯著負擔,國民性、通識性的教育便在國家層面推開。今日的唐土設置了九年的義務教育,在這個階段免收學費,只收取必要的雜費和學慣用品開支;和國安排的強制性教育計劃是十二年,期間內營養補助、課本書本、校園維護等等費用一概歸於市政,學生家庭的負擔僅僅是書包和若干套校服;而泰西的若干國家則連成人教育也一併納入國家層面。教育,對於現時的人們來說已不可或缺。唐土的孔子提出過一個教育理想——有教無類,也就是「不分尊卑貧富長幼,教育的大門應當向每一個人敞開。」這個理想,在現今社會,可以說已經基本實現。
在賀茂宗家流轉到我們手上的各地神社法人的資料中,我www.hetubook.com.com知曉了北斗神社的內幕:它是原本用以在官方「禁學」的前提下為本藩提供治國人才的私設學校,逐漸轉變為為當地人家的孩子提供教育的鄉塾。這一理念到了最後一代師生身上,自然已經是完全的轉變。而這一「有教無類」的理念,既然由三益先生傳承,那麼他在人生旅途上的波折,也都有了足夠的解釋:
無論是在小店、在企業工廠、在書房,三益先生都還扮演著另一重角色,也就是繼承老太太的志向,不斷地為需要幫助的孩子提供應得的教育。而在當年心灰意冷的老太太,則充當著偵查員的角色,為三益先生及其他有可能的同伴通風報信:一旦有風吹草動,三益先生就會放棄目前所使用的外表身份,然後改頭換面東山再起。而聞鶴堂,則是他的又一張外皮,所以老太太在河內同學發覺聞鶴堂二樓招牌后的燈光后,問我的會是這樣一個問題。
「五六十年前,木下順二先生有一部作品,叫作《夕鶴》。你們兩人,便是彼此的『阿通』。」
而在遠隔千里的霞浦,知道了這一切的我,現在正將自己的手機放在耳邊,此時的通信信號指向的是我遠在山形的友人河內杏葉,但她本人現在卻失去了對手機的控制,而是由一位老太太在話筒處發聲。雖然我與她素未謀面,但我知道,她的身材很高,並且保持著一種特定的坐姿。
嗯,看來河內同學也已經知曉了這個故事的全貌。那麼我需要詳加解釋以講明問題的對象就只剩下一個人了。對宇野奈惠來說,向她不必一步一個腳印地詳細解釋整個思考的過程。所以,我僅將這些過程記錄在下面,最後告訴她一個結論就夠了。
而這些人,現在正全部集中在山形的一所縣立高中旁,一家名為「聞鶴堂」的文具店的二樓。在這裏,有一位面相看來「飽經風霜」的大人,在不斷地為他們提供他們本該享有的權利——對知識的求索與獲得。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