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有教無類
第十四章 塵煙

「河內同學,你在山形上學一年,對聞鶴堂應當有了不淺的印象吧?」
「和嘉茂同學你猜想的一樣,這裡是生靈社,就是過去的藩主為奮鬥過的家祖們供奉而設立的,也就是供奉當年的武將、武士們的神社。但接下來要怎麼追尋,我還是不得而知。」
一位出身山形本地少有的神社的老太太,在暮年來到了聞鶴堂附近。她的一舉手一投足,似乎與聞鶴堂和三益先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這倒是有可能。但無色透明的液體實在太多,也不能說就是某一種液體,更難以分清它是幹什麼用的。」
「會不會,瓶子里裝的其實是另一種無色透明的液體呢?」
「我看到你發過來的照片,包括聞鶴堂在內的,沿街的店鋪門面都是上下兩層的建築。一般來說,店家利用這種建築空間的方法,是一樓當做門面,二樓作為生活空間或倉儲空間。文具不是什麼佔地方的貨品,用不著把二樓佔滿。而三益先生在向你展示『不鎖死收銀機』所代表的寬容之後,他返回的是聞鶴堂之外,而不是從店裡鎖上捲簾門然後回到樓上。這是否是在向我們傳遞著某種信號呢?」
「這兩起事件已然聯繫起來了。接下來,只需要再找到她參与到其他事件中的痕迹,我們或許就可以斷言『老太太就是一直以來扶助三益先生的高人』了。」
或許,這時候河內同學的手機已經不在她的掌控之中了吧。我撥通了那邊的電話,按理說,三益先生向我詢問故事的關鍵,他是知曉高人的存在的,那麼他的目的是什麼?他既然和高人共享了秘密,那麼他向我詢問的便只有「高人的行動」,我通過河內同學向他陳述的答案,在他眼中便成了「高人當時為何要這麼做」的回答。但在另一方面,老太太這位高人,恐怕也已從三益先生那裡打聽出來,新近有一位高中生在hetubook.com.com通過河內同學為他答疑解惑。那麼,我這個電話撥過去,接通的很可能便是那位老太太。那麼,這個電話的接通與否,很可能就代表著身為「高人」的老太太,能否允許我接觸這個被塵煙所封鎖的秘密當中了。
不過,我方才的這句發言也是違心的,至少在「高人為什麼會看上三益先生」這一點上,我早已在心下有了一個設想。只是這個設想一旦出口,就又會被河內同學和奈惠說成「太過於異想天開」。這個設想便是:三益先生是當年在北斗神社這個偽裝的學校接受教育的孩子中,唯一一個「以學為重」的人。這個女先生實在憐惜這個當時難能可貴的苗子,所以才在預感到他家裡的危難時特意將他預先趕出家去。然而,若是僅有這一段機緣,則在這一段報償之後就該各自四散,為何還有後續如此執著的追尋與輔弼呢?
「只是以備不時之需吧。」
「不對,還有一個問題我們沒有解決。」我突然想起一節。「奈惠,如果你像我這樣坐著,你會用什麼辦法來喝水呢?」
在為期不長的若干時日之後,河內同學的聯絡發了過來:嘉茂同學,你說的是對的。可是,我等了很久卻沒有等到本該出現的下一句話——到底聞鶴堂的燈光是什麼啊?
賀茂宗家的記錄也到此為止,不過它也留下了後記,記錄著「北斗神社的後人此後依然生活在山形,我們在一家法律諮詢公司對其進行採訪並留下了這段記錄。」記錄還附帶了一張照片,主角與現今的老太太眉目正有不少相似。法律諮詢公司,一般是為官司和官方提供諮詢,有這樣一重背景,了解到一塊地將要拆遷這樣的大動靜並不是什麼難事。或許,這位當年的法律顧問,就參与進了市政部門與被拆遷者的談判當中。
「這無疑是教育的悲涼了。」和*圖*書我感慨道。「雖然現在的觀念已經越發合理,但在戰後的特殊時期下,教育這種『臭老九』的行業並不受待見,『滿足建設需要的教育才合適』的實用主義思維佔了主流。這個老太太在當年就是以名義上北斗神社的巫女,主要目的是教育神社的見習神職。但見習的家長們卻對錶面上的迷信外衣更感興趣,忽視了自身真正的知識。這或許就是老太太決定讓北斗神社斷送在自己手上的原因吧。」
「嘉茂同學突然確認這個是為什麼?」
「到底是為什麼呢?」缺乏決定性的證據,就算是將她當作那位救三益先生於苦難的高人,也終究只是猜測罷了。
「嗯,你是河內杏葉同學的友人,也是在為三益武夫推斷我行動的那個人,對吧?」在等待了許久之後,電話中出現的接通聲音終歸讓我的精神一振。
「從這一系列的猜測來看,的確是的。但問題就是目前我們所作出的還都是猜測,還缺少幾個最重要的關聯,比如為什麼老太太現在又一次出現在聞鶴堂,為什麼這個高人形象會看上三益先生如此之久。這些我們還都不清楚。」
「能找到神社的名字就好說了。有些東西雖然在網路上找不到,但我們畢竟是生活在現實中的人們。」就像之前所說的史籀典籍,在網上幾乎難以尋覓到全文,但在現實中卻往往能在不經意間,于私修史中找到不少關於一段故事的多角度記載。我既然知曉了神社的名字,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賀茂家作為陰陽家大宗師,又掌管著作為全國屈指可數的神社的兩大家社,宗家的大藏書樓里有著豐富的神社史料。這些史料又在最近的一次變故中,泰半落入我的家裡,目前正堆放在霞浦的賀茂家族所公有的一處庫房裡。我在這種大部頭的史料中尋覓了一會,知曉了這個神社的後日談。
我模仿著照片和*圖*書里老太太坐在摺疊凳上的姿勢坐在我家的凳子上。很顯然,這種脊背挺得筆直,雙腿緊繃,腹部緊縮的姿勢,是不適合仰頭喝水的。但是我們也從三益先生的敘述和河內同學的照片上看到,老太太每次出現在聞鶴堂,手邊一定會帶一個小手袋,裏面裝著一瓶水。一瓶水的空間很大,幾乎擠佔了手袋的所有承載能力。可以說這瓶水就是帶著手袋的主要目的。老太太在門口也就坐半個小時,三益先生又在那段時間無所事事,那麼確認她在觀察過程中不飲水也是可以肯定的。所以,把話說回來,問題就是——老太太每次出現帶著一瓶水,到底有何用意?
「那可不然。隨行帶一張折凳已經很礙手礙腳了,要是沒這把折凳,帶個手袋倒是不能說上什麼。」
剛剛過去的每一秒都是歷史。隨著人口絕對數量的不斷增大,單位時間內歷史的「卷帙」也在與日俱增。過去的史官將一國一朝的歷史編纂成冊,但現在的一部地方志便能有相同的篇幅,可見今日歷史的巨細靡遺。然而,古往今來,最高的政治權力單位一直是國家,國史的滄桑與宏大一直獨領風騷。我們並非每個人都懷有憂國忘家的情懷,甚至是小市民的思維在我們腦中佔據高地。因而,我們往往在感念國史的厚重感時,也會關注著「獨體的歷史」。比如說,一些小人物的奮鬥史、感情史同樣令人唏噓。以此改編為文藝作品的,比如唐土的《西廂記》《桃花扇》,本國的《敦盛》《曾根崎心中》,都是時代所孕育的佳作。
「這是一間怎樣的神社呢?」
「辦法總歸是有的。我們既然找到了這個具體的人,接下來也不是無跡可尋。她身材高挑,坐姿按照在北斗神社的習慣保持特有的形狀,這個形象在生活中是不多見的,終歸會給人以較為深刻的印象。三益先生其後在玻www.hetubook.com.com璃生產廠的經歷中,他曾向自己蒙冤後為之抱不平的人打聽,還記得嗎?他得到的情報是『抱不平的人認為是陷害者的形象,在陷害成功后也旋即離職』,並且還說『這個人身材高挑,坐姿端正,給人印象深刻,不會認錯』,這不就是現在這個老太太的形象嗎?
「如果有機會的話,河內同學,請你在周末的晚上去一趟學校附近,留心一下聞鶴堂的招牌後面,是不是會透出燈光。我想,三益先生現在所做的事情,在上學的五天里並不容易捕捉得到。恐怕要等到我說的這個時候,才能有所斬獲。」
「嘉茂同學的意思是?」
「嘉茂同學,你說的符合要求的神社找到了。在雷災那年前後,的確有這麼一家神社被註銷,在備註中還有這麼一段令人哭笑不得的記載:這家神社被註銷其實是情非得已。因為在當地迷信的人眼中,他們把神社當成了遭來雷災的禍源,進而群情激憤向神社衝擊。這裏的人耐不住他們的蠻橫,所以才註銷並另謀生路。」
「也就是說,三益先生其實已經知道了自己的身後有他人的扶助嗎?」
再說到我們具體的人物身上,當一個人物的過往如走馬燈般回放出來,這數十年的「歷史」也足以成為一部文藝作品了。就比如三益先生,他的過往,在因為他「想弄明白」的委託之下為我們所知,但在一番觀察與思考之下,他的人生演出,隱約多出了一個角色。
至於去脈,大部頭的史料上依然有記載:神社的廢棄,是緣於一名女性,認為這裏已經失去了「培養人的功用」。她感覺到,周圍的人將孩子送來這裏當神職見習,不再是「為學而來」,而是將表面偽裝的「神事」看得比正事還重。女子留下的說法是,當一名名義上是巫女的教師成了一名本質上是巫女的巫女,這座神社兼學校也就不再有存在的必要了。於是,hetubook.com.com她便有意地利用這種迷信的影響力,最終將這座神社用「村民不信」的契機加以毀棄。
「可是,後面要怎麼找下去呢?」
討論陷入了僵局。在最後,我們所能得出的結論也只能是「從少數的神社場所開始調查」,畢竟寺廟等佛教場所是不會使用馬扎的。但河內同學自己並不具備調查的思維,於是我便告訴了她這樣一個思路:在戰後,無論神社還是寺廟,所有的宗教法人都必須進行登記。查一查在那場雷災前後,有無本地的神社被註銷的記錄,若是後續有一家寺廟隨即遷入,那就是再好不過的佐證了。河內同學依言去了一趟市政部門的宗教事務司后,給了我肯定的答覆。
「而且我在之前還一直有些納悶,三益先生在玻璃製品廠蒙冤后他憤憤不平要討回公道,但在橡膠加工廠吃了兩次虧卻默默忍受。起先我以為是性格和閱歷讓他對問題看得更透徹了,能夠讀出這是高人對他的保護手段;但這樣一思考,我反而覺得是這個抱不平的朋友向他轉述的形象觸碰到了三益先生的敏感神經,以至於他在橡膠製品廠連吃兩次虧的時候也不吭聲。這應當是他的意識里,已經明白『這個身材高、坐姿異常端正』的形象是救拔自己的高人吧。」
所幸賀茂宗家那令人驚異的修史動員力,這部書上清晰地記載了這個名為「北斗神社」的始末:它是名義上的神社,實質上的尖兵,來源於山形的舊主人——「羽州之狐」最上義光的遺產。最上家在梟雄義光死後發生內亂,隨後鳥居家入主此地,將這座神社改成了隱秘的學校,培養在江戶幕府愚民統治政策下需要的治藩人才。表面上神事的偽裝和歷來的英才教育使得這個隱秘學校不斷向外輸送知識量足以在當地鶴立雞群的人才。明治維新各藩改縣,這個設施依然作為人才培養地得以保留,這也就是這位老太太的知識的來龍。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