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因為有奈惠在,我才會覺得輕鬆吧。倘若奈惠不在,我恐怕也不願意接下這個請託,畢竟我在太田高中也幾乎是不認識人。在河內同學向我提出這個請求時,我最可能採取的應對其實是向她推薦宇野奈惠,頂多是我也幫著擠兌奈惠答應下來。」
是的。這就是在通訊工具被切斷的情況下,所能得到的最簡單的方法。由於我們所獲得的個人信息並不完整,所以也只能用這種方法讓我們的調查顯得自然。具體的操作是:由河內同學來到警察處,找一個東西,聲稱這是拾到的失物,上面的部分個人信息被確定是碧海高中一名名為木島的學生。然後,由警察出面來到碧海高中的門衛處,要求請出木島見面。然後,學校便會播放廣播,而當時,隨著警察來到碧海高中的河內同學,就能聽見如下句式的廣播:
也就是說,一般我們認為「找個人輕而易舉」的途徑,已經被切斷了。但我們已經接受了明島的請託,自然也不能食言。我看著同樣有些想當然的明石同學,不免有些自得的神色從控制得不夠的嘴角飄了出來。而同樣捕捉到這一點的明石同學,也似乎是為此而激起了鬥爭心,全然不顧我「只要認輸就告訴你一個還算可行的方法」的暗示,硬是將自己的頭埋在臂彎里,趴在桌上冥思苦想起來。
「所以問題不就很簡單了嗎?河內同學也只需要找個認識碧海高中某個人的人,向她問一問就是了,說不定河內同學自己就認識碧海高中的人呢。」
其實這個方法,我估摸著,以明石同學同樣傑出的思維,過得一會也能想到。果然,明石同學在桌子上趴了一會之後,拍了拍腦袋,似乎是在腦內模擬了一遍可行之後,終於定下了心。她雙手握成拳支在桌上,借力讓原本趴下、癱倒的身子重新站起。然後,她以認真的態度對我和圖書說道:「失物招領。」
「嘉茂同學,你聽說過那個『世界是如此之小』的實驗嗎?」明石同學反問我道。
「你忘了我們之前所說的那個『世界是如此之小』的實驗嗎?從大千世界里挑出兩個人,尚且經過11個中轉站就能把他們聯繫起來;那麼在這個封閉的高中里,雖然裏面的人難以被外面接觸到,可這個封閉的高中不也是一個小世界嗎?這種新聞已經被傳播給了不止一人,要傳到一個特定的人耳中,肯定也不需要經過11個中間人了。」
我檢索了方才的記憶,只好點了點頭,承認了自己的想當然。
「可是,要是事情真的有這麼巧,若是碧海高中恰好有兩個來自千葉縣的人,他們還都姓木島的話,又要怎麼辦?」奈惠還是不依不饒。
在紛繁的人海中,除了深入了解過的故事,我們還能聽到數量更多的傳聞。這些傳聞有的發生在過去、發生在其他地方,也有的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在這之前,我在與河內同學的遠距離通話中,記下了若干我們詳細了解,甚至是親身加入了探尋的故事;而在我們的對話中,更多的其實是這些不需過多費神費力,一覺過後便不再記得故事主角的小段落。於是,我也將這些只停留在我們交際圈的邊緣,容易忘卻的姓名與事迹輯錄下來,聚沙成塔,也形成了這麼一輯令人「下有所感」的記錄。
「假設沒有宇野同學這個萬事通,當河內同學找上嘉茂同學的時候,嘉茂同學又會怎麼做呢?」
明島,聽姓氏便不是霞浦源出,事實也確然如此。她的老家在千葉成田,是隨著父母來到霞浦的。成田到霞浦,從城市水準上來說無疑是降了一個檔次。原因很簡單,他的父母是小本經營的個體商戶,逐利而居,霞浦的經濟水平與城市定位更適合他們的經營策略,所以他們和圖書便搬來了這座城市。當然這也是前言罷了。
「這就更好辦了啊。一所相對於外界來說完全封閉的貴族高中,遠在奧羽地區的山形,接納外地生源的情形本就少之又少。而在這一屆一到三年級的學生中,若是同時出現了兩個出自同一個距山形挺遠的縣千葉,還來自千葉的同一個市成田,還有著同一個姓氏木島,這會怎麼樣呢?肯定是在我們接到這個請託之前,就已經在碧海高中內部成為新聞了啊。這個學校實行封閉式管理,這種巧合消息肯定會成為這些籠中鳥們打發時間的談資的。並且,通過口耳相傳,整個學校都定然會知曉這種級別的巧合,也就是說,若是情況真到了奈惠你說的這個地步,門衛是定然會對此起反應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直接向門衛套話就行了嘛。」
「真的嗎?」我對明石同學的思維表示了質疑。「那個實驗抽選的是隨機人物,但他們能抽到那些特定人群嗎?比如進行秘密研究的人員、封閉訓練的軍隊等等,這些身份信息都不公開的人,恐怕並不能被抽選到。同樣的,碧海高中我們都知道它的風評,它是全寄宿的,面向上流人的學校,也近似於是封閉式管理了。除非是春假暑假冬假,學生都在家裡,否則又要到哪裡去確認一個封閉式學校的特定人的情況呢?」
碧海高中,河內同學的確和我們說起過它,風評也的確如明島律子在網上所打聽到的那樣。它的定位算是貴族學校,故而河內同學也沒和它多打交道。我心下想的是:既然河內同學讀的是平民派的公立高中,她的性格也不是攀高枝的類型,可想而知她的人脈也不至於延伸到那個層面。有鑒於此,我便打算婉拒明島律子的要求。
「明島同學具體想問什麼,還是剛才宇野同學追出去才問到的。她想知道的關於木島的情報,和_圖_書其實很簡單,就是『她在碧海高中的哪個班級』。這個問題還不好解決嗎?類比一下,要是河內同學請嘉茂同學去確認一個人,這個人已知在太田高中,然後河內同學想知道他在哪個班級,這對嘉茂同學來說不是一件很輕鬆的事嗎?」
「如果再巧合到兩個成田的木島呢?」
雖然木島很大程度上會不明所以,並且就算是來到門衛室,也最終會鬧得「莫名其妙、不歡而散」的結局,但在我們的角度上,河內同學已經可以從廣播中確定木島的姓名和班級,然後將這一信息反饋給有求於此的我們了。
這一輯故事的開篇,也許要從我們霞浦的一個同學說起。她叫明島律子,曾經在上學途中經過一家舞蹈教室的練功房時,被那邊突然碎裂飛出的玻璃划傷。這個事件被我記錄在第二本大集的《赤血凝紅花》一篇中,不過現在的事件與她路經練功房的偶然意外是毫不相干了。
「若是這個學校里,有一個以上的,姓木島的人,怎麼辦呢?」這是奈惠的發問。
這一下反問,讓明石同學也愣住了。她只好說了一句含糊的話把僵局矇混過去:「以現在手機的普及率和使用率,學校再禁止手機入校就有些太迂腐了。」
「可為什麼就能確定消息一定會傳到門衛那裡呢?」
明島與我們的交際,始於她打聽到「河內同學去了山形」這麼一條消息。有一天,她找上河內同學在霞浦的幾個熟人,也就是我、宇野奈惠和明石雅這幾個人,向我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能不能請河內同學幫我在山形打聽一個人?」
「可碧海高中不比太田高中啊。太田高中的學生和我們一樣,每天放學基本都回到自己家裡,晚上能玩手機、打電話;而碧海高中的學生,首先晚上是沒法回到自家,電話也基本不能指望,而私立高中允不允許帶手機也還是個hetubook.com.com未知數,所以,河內同學又要怎樣去詢問碧海高中的熟人呢?」
「我記得的一個版本是,實驗者從世界上隨機選取了幾組毫不相干的人作為起點和終點,然後把特定信息交給起點,請他們把信息傳遞給『自己認識的最接近終點的人』,而接到信息的人也同樣按照這個傳遞規則把信息接力傳遞下去。最後的結果是,從起點到終點,平均只經歷了11個中間人左右,最短的一條人際鏈好像只有六個人。」
「嘉茂同學,你自己也陷入思維定式了吧。」明石同學此時的反駁理直氣壯,遠不似她平日里被我反駁時先在氣場上自輸一截。「你認為明島同學想請河內同學去確認這個人的基本情況,比如現在的住址、學校里的成績和排名、家庭怎麼樣,對吧?可是,剛才明島同學找到我們的時候,哪裡說了她想了解什麼呢?」
「是啊,這還是隨便從地球上抽的兩個人,信息都能這麼快地聯絡上。」明石同學道。「而我們這次請河內同學去確認的人同樣也在山形,並且學校已經明確。所以我估量,河內同學就算自己不認識那個叫木島的同齡人,頂多找上一兩個中間人,也應該就能獲取她的情報。所以,我覺得這件事不至於給河內同學添太多麻煩。」
「好的,我可以幫你聯絡河內同學。」這時候,一旁的明石同學卻已經把這件事攬了下來。這倒是大出我意料之外。
「她姓木島,原本和我一樣,也在成田讀國中。現在,她應當是去了山形的碧海高中,我查了查網上的說法,碧海高中是山形非常知名的私立高中,所以我想拜託河內同學,問問她能不能在那裡打聽到這麼一個人。」
「那就只有接下來咯,然後向我認識的人,比如太田高中的學生會長或者他們那個大嗓門的吹奏樂社長問一問。」
在明島律子謝過並離開,明石同學開
和-圖-書始編髮郵件聯絡河內同學的時候,我便向明石同學解釋起我方才的思考,然後道:「河內同學的人際終究和我們差不多,交往和認識的人大抵是普通家庭,並沒有什麼通往上層社會的人脈。雖然我們現在知道了大抵的方向,但請河內同學打聽這樣一個人,恐怕會給她平添不少壓力吧?」
「那就把地域條件再縮小到成田,也不難嘛。」
「X年X班的木島同學,請在聽到廣播后前往校門口的門衛室。重複一遍,X年X班的木島同學,請在……」
「這就需要我們動用一些已知條件嘛。」我搖了搖手,表示這倒是非常簡單。「你想一下,明島律子在向我們介紹情況的時候已經說過,在之前的一段時間,木島和她一樣,都是在千葉的成田讀國中。那麼,我們只需要在交上『失物』的時候強調一下『失物上的個人信息似乎透露出失主曾經有過住在千葉,特別是成田一帶的經歷』,或者直接將『失物』選擇為一個具有千葉或成田地域特色的東西。這樣一來,即便是碧海高中有兩個或以上以木島為姓氏的人,也足以讓門衛在傳話時有更明確的指向,也足以讓校園廣播的播出者得到足夠確定到人的信息。」
然而,碧海高中就是這麼迂腐和泥古不化。在明石同學向河內同學聯繫之後,她也表示了為難,並且在我們提出類似的「聯繫熟人」的建議后,她反對道:「碧海高中還是恪守他們『禁止帶手機入校』這個老規矩。住在裏面的學生,除非是向學校申請,才能使用學校的電話聯繫外界。」
「是個怎樣的人呢?」由於我的「職業敏感」,我深知從一座城市裡找出一個不特定的人,有時易如反掌,有時卻是大海撈針。所以,在我看到熱心腸、好攬事的奈惠正擺出一副「沒問題、馬上辦」的神情之後,第一反應便是反手按住奈惠,搶先向明島律子發出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