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Nostalgia(懷舊)
第一章 念舊

退一萬步講,山形與霞浦的氣候條件也是有差異的。霞浦位於關東平原上水系發達的一角,也是山脈的迎風坡,雖然商人的宅基地位於海拔二十幾米的山坡上,但要將自然水源引過去,在那裡形成一塊人工灘涂卻是毫不困難的;反過來,山形處於奧羽山脈的背風坡,降水少,在盆地邊緣形成的山脈缺乏水流的侵蝕,往往顯得陡峭,這也使得山上大多是瞭望整座城市的好去處。所以,兩頭的商人各自選擇高埠紮營,其用意也是不盡相同。
這些成功地打出一片天地的人們,大多有基於家庭和事業的兩個人際。家庭的人際偏向隱私,且難有被公認的成功標準;而事業卻往往有明顯的量化,又能在多數時候成為一個人的功業談。所以人們總有些不情願在事業的人際圈中過深入地談及家庭,卻願意在家庭的人際圈中分享自己的事業。再加上,事業上的人際,其紐帶也都基於事業的成功。既然打定了急流勇退,歸隱山林的主意,這些事業中的朋友未免就是「趨利而來無利而散」了。而家庭的人際,則是無論事業成敗,都足以作為一個棲身的港灣。
這個解釋要理解起來也並不算費力,儘管它離我們這個年齡層還有相當的距離,但在解釋給周圍的友人們聽過之後,還是得到了一致的認可。但河內同學又在這時候發話了:
河內同學搬到山形之後顯然也產生了「念舊」的情感。畢竟她在霞浦這個以水產為生的小城市生活了十幾年,驟然搬去一個「賣大米的大城市(河內同學語)」,自然是不太適應。所以,她很是想念霞浦這座城市。對於這種情結,明石同學拿出了一個有些生僻的英文詞彙——nostalgia。
「嘉茂同學,我這裏還有一件事情,也是一位成功人士回到山形的故事。但他的心態卻不像是成功后的衣錦還鄉,而像是回到家m.hetubook.com.com鄉尋仇報復一樣。他一回到山形,便將自己的故居,以及過去有嫌隙的鄰里的房子,拆了個一乾二淨。」
誠如斯言,「念舊」是不少人都會有的情結,所念的「舊」也可以是多方面的。有些人懷念傳統的工藝,有些人喜歡過去的生活方式,有些人則始終銘記著自己的初戀,這些都是某種形式上的念舊。就連方才那首短詩中的「衣不如新」也不甚盡然:即便是和服、振袖等等都發展得令今人穿著得更為舒適,可依然有人堅持著傳統的千早、水乾等式樣,即便是現在穿起來令人不太舒服,也還依然在堅持著。
隨著七八年閱歷的增長,我總算知道了父親的用意——他並不是機械地執行商人「要能從住宅看到暮水灘」的要求,而是揣摩商人的用意:他為什麼要特地提出這個要求?我和父親一起去實地看過,買下這片土地的商人自然更清楚,從那個地方建起一棟「能看到暮水灘」的房子實在是輕而易舉。就算他不提這一茬,我們在知曉他的背景后,顯然也會在設計時對這一點予以考量。那麼,他還特地提出這個要求,就必然還有更深的一層意思。
每念及此,我便深自感慨:能體察他人話中的真心到底還是必須的。然而,我卻因為回想這件往事而在與同伴們的聊天中出了神,還因為時間過長被他人所察覺。在交代自己所想的這個故事之後,河內同學提出了一個問題:「在山形這裏,有一個幾乎是和嘉茂同學所說的這個故事一模一樣的情形,但結果卻是截然相反,這是為什麼呢?」
父親設計的低矮平房,正是還原了暮水灘旁漁民住宅的風貌。並且因為它傳統便是狹小的格局,只能佔下大片宅基地的一角。那麼其餘的地塊要如何使用呢?父親也沒讓它閑著,而是從外邊引來水源,和*圖*書在這裏造出了一片人造的灘涂。雖然這裏地勢比霞浦那邊更高,難以形成深水,但做一個夠當水田,夠養些水產的地方也足夠了。
雖然它只有十六個字,但我認為,就算今人在這個題材上再怎麼搬弄言語,也未必就能超出這十六個字的意境去。今日的生活比之古時,在飲食、教育、衛生、科技等等幾乎是全維度都出現了翻天覆地的進步。怎奈何唯獨在藝文一道上,今人的創造力卻遠遜於古人。也難怪我會在感念今日的便利生活時,更加執著于欣賞古時候的藝文精品了。換句話說,我在自己所沉迷的藝文一塊,「人不如故」的念舊意味非常之濃。
三面環水的霞浦,其水域也被更細緻的地名進一步劃分開來。暮水灘是霞浦南面的一塊水域,那裡算是不錯的漁村。這位商人便是從這個水域走出去的,但他在衣錦還鄉時,卻因為那裡的地塊不再能讓他置下一棟大宅,才不得不選擇了郊外。在還鄉情結的驅使下,他即便是選擇了郊外,也依然惦念著那片灘涂,所以才提出了這個要求。
「為什麼父親會拿出那樣的設計呢?」我心裏非常納悶。但當時的自己只有十歲不到,還沒有提出異議的膽氣,於是只好看著父親將那張我認為的零分圖紙交給了商人。但商人的反應卻又讓我出乎意料:他聽著父親的講解,大喜過望,這個表情我當時便有把握肯定是絕無虛假。初步策劃方案既然一次通過,接下來的細節小改也都算不了什麼。將圖紙交給實際施工的人手之後,我們的任務便已結束。之後,父親將這份圖紙的備份保存在了家裡,我也在整理家中藏物的時候重新確認過圖紙的內容,現在也有記憶。在想起這一節的時候,我的腦海中便又浮現出了當時圖紙的模樣。
「兩個相似的場景,得到的解答不同,那麼原因也還是只能回到兩者的『小異和-圖-書』上來。既然商人的情況基本類似,設計師和風水師的職業能力也不會差太多,所以也就只能集中在差異的所在,也就是霞浦與山形的地形上來。霞浦是灘涂邊上的城市,三面環水,北邊也是平原城市土浦,在這裏長大的人對山不可能有太明顯的印象,心中並不會將『登臨遠望』作為懷想家鄉的主要方式,所以『沉浸式地複原家鄉生活』的答案更迎合喜好;而山形則是盆地地形,在山形長大顯然與城市外圍的群山脫不開關係。而在走出去的山形人心中,更是等於擁有了跳開『群山環抱』的能力,也不免都會產生『登上山去看一眼家鄉的模樣』的想法。所以,這座選址在高處的建築,自然也是有鳥瞰城市的用意在內。」
我的記憶並沒有差池,就算我現在再在腦中將圖紙大概地立體化,也還是四面矮牆圍起一座小院,不起眼地坐落在宅基地的一角;院落里是一棟一層平房,設計得毫無章法可言,客廳與卧室的窗戶開得既不大又不通透,並不能看到暮水灘。這樣的設計為什麼能得到商人的首肯呢?
「我認為,這便是兩邊的風水師與設計師,面對相似的情形卻給出不同答案的原因所在。」
「那麼,嘉茂同學,我還有一個問題想問。」河內同學道。「為什麼這些成功人士經常選擇回到家鄉平靜地度過晚年呢?」
「嘉茂同學,為什麼在情況基本相似的兩件事情中,兩邊會採取不同的理解,並且還都命中了答案呢?」河內同學不解地問。「我想,這兩位商人,應當都沒有把詳細的指示告訴風水師和建築師吧。」
正常理解「要能看到暮水灘」這句話,就是我幾年前和方才第一反應所想的那樣,要的是視野開闊,視線無遮擋。但它也有一個隱含的意思,便是「我希望能體驗到過去的生活」。當時,我們已經了解到,商人是因為暮水灘那一https://m.hetubook.com.com帶的土地已經全部有主,而且也都不願出手,他才不得已選擇了郊區外的空地作為宅基。他的第一選擇是暮水灘本身,所以父親理解出,他的本意其實是「還原當年在暮水灘時的居住環境」。在他離開霞浦去打拚之前,他的家庭顯然是暮水灘邊上的傳統漁民,所以父親才會給出宛如普通農家隨意造起的樓房一樣的設計。
從實現難度上講,我認為要在這片宅基地上造起能「看到暮水灘」的房子倒也並不困難。暮水灘是灘涂,大抵是海平面的高度。這片宅基地在郊外一個小山坡上,離霞浦市區所在的平面大約高出個二十幾米,視野開闊,沒有什麼其他建築物或樹木遮擋從這裏到暮水灘的視線。所以我當時便想,這個要求完全談不上是什麼難事,只消普通地進行設計,確保打開院落門的視線和從客廳、卧室窗戶看出去的視線不被建築結構本身遮擋就可以了。
「唐土的項羽說過這麼一句話,當你發達富貴了卻不回到家鄉,就好像穿起了絢麗的衣服卻只在夜裡出門一樣,有誰能知道呢?這句話在反映項羽好炫耀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後世的成功觀念。後世也有人說,衣錦還鄉,是古來便推崇的。而我推究這麼做的原因,到底還是因為人際。」
鄉愁——不通英文的我,翻了字典才知道這個詞的意思。說起鄉愁,我倒是記起了一樁事情:我小時候隨著父親去霞浦的郊外進行「堪輿」的實地教學,它的起因是一個霞浦籍的商人在淡出事業之後打算回到老家頤養天年。於是他買下了一片地打算起一棟小樓,而這樓的方位朝向設計布局,便是我們家這「風水師」說了算的。當然,決定權也不可能完全交給我們,這位商人還提出了若干要求,其中一條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要能看到霞浦的暮水灘。
唐土有這麼一首短詩:煢煢白兔,東走西顧和-圖-書。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順著我所講的故事,河內同學也講了一則她在山形的見聞。山形的地形不比三面臨水的霞浦,它總體上算是處於山谷中的一塊小盆地里,因而周圍郊區普遍比市區海拔高,能眺望市區的方位也有許多。山形近來也有一位商人產生了衣錦還鄉的念頭,同樣地,他離開家打拚后,原來自家的地塊已經易主,並且在附近難以再買到一塊合適的宅基,所以他也選擇了在郊區高處置一塊地,並且向前來堪輿和設計的風水師與建築師提出要求——建起來的房子,要能看到自己原來住址的方位。但是,這兩人便是按照我們正常的理解,造起了一棟三層高,採光好,主卧、客廳等主要窗戶望出去都能看到山形市全貌的,居高臨下的大屋子。這位商人同樣對這個設計很滿意,整個設計的評價也很好。
然而,父親當時的設計卻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在進行圖紙繪製的時候並沒有如我預想般地操作,當我在腦中按照尺寸模擬他畫出來的結構時,越想越不對勁。因為整個設計只是一棟一層的平房,外圈還圍了一層矮牆。這樣一來,無論是客廳還是卧房,都被矮牆擋住瞭望向住宅外的視線。加上這一圈矮牆也圍得很小,可以說是這一大片買下的宅基地,只圍了五分之一不到。我原本以為父親會設計一棟乃至多棟複合的豪宅,才會讓我來見學,沒想到他最終拿出的設計,反倒和一個普通農家人隨便蓋起來的房子差不了多少。
於是,在外打拚的人在功成名就之後,若是起了不問世事的想法,往往「歸家」就成了一個上好的選擇:一來,家鄉的人情味自己最為熟悉,可以找回自己最為嚮往的生活節奏;二來可以將自己的故事分享給鄉里鄉親,進而樹立威信,提高自己的地位與話語權;三來家鄉有自己諸多不著功利的人際,雖然時過境遷,也容易建立起適合安仰天年的關係網路。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