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卡巴耶娃才意識到自己面對的不是什麼荒蠻土著,叢林野人,而是很特別的群體。其智慧一點也不比自己差。
積極而進取的言語頗能打動人心,卡巴耶娃忽而覺著陌生的中國年輕人散發自信的魅力。對方總是很樂觀,對未來充滿希冀和嚮往。
卡巴耶娃換下冬裝,穿上清涼的長裙,撐著一把油傘,沿著伊洛瓦底江的河岸緩緩散步。
對面江岸更是聳立幾根煙囪,去年建立的煉鐵高爐冒著黑煙,蒸汽動力的鼓風機發出呼呼動靜,日夜不停。
這年輕人有張紅撲撲的臉,總是帶著問題出現。
卡巴耶娃被問的手足無措,她怔怔許久,沒料到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年輕人會知道俄國的高加索,更沒料到對方會反問農民和木犁的話題。
「報紙上說『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國家有很多地方等著我們去建設。」
中國國內就在幾乎每個市都建類似「五小企業」。雖然不能出產優質鋼材,但生鐵熟鐵的批量供應好歹普及了鐵制工具。
不加入到中國主導的體系中,年輕人連老婆都找不到。這對強調傳宗接代的地方豪強而言是毀滅性打擊。
若是在聖彼得堡,卡巴耶娃會猜測對方是否在追求自己。可在這潮熱的曼德勒,他只是個勤奮好學而已。
這其中不僅僅有男兵,還有數量不少的女兵——提升女性地位可以有效拆解保守的舊有社會體系,因為男人沒辦法自己生孩子。
相比之下,想要復讎的卡巴耶娃帶著尋死
https://m•hetubook•com•com的灰暗心理。她本以為見到中國人會滿腔怒火和恨意,可實際上她提不起多少力氣。
緬甸很窮,生活條件惡劣。英國勢力撤離后,留下的緬族勢力孱弱無能,很輕易就被潮水般湧入中國移民佔領基層。
沒有特供伙食的軍官餐廳,沒有開舞會沙龍的將校俱樂部,沒有不可逾越的上下尊卑,能看到連排軍官端著餐盤跟士兵一起蹲在訓練場的土坎邊談笑吃喝。
在卡巴耶娃看來,軍營中二十四小時熱熱鬧鬧。
「你說的是漢密爾頓中將指揮的澳新第一軍吧,他們打的很頑強。」
「每當攻擊發起,中國士兵會緊跟重機槍和火炮的彈著點,從陣地外兩三百米外突然躍起,幾分鐘就殺進來。」
「廣播里總是說,一個人的命運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現在歷史給了我們機會,就要抓住。」
相比耕牛拉動的單刃鐵犁,蒸汽拖拉機帶動的犁刀有至少七八道刃口。對辛勞的農戶來說,看它輕鬆的翻開泥浪,有種暢快和愉悅感。
隔離區的柵欄外是成片農田,瘦小的當地農戶在準備春耕。
「根本搞不清他們為什麼能摸到離我們那麼近卻不被發現?要麼是他們掌握魔法,要麼就是我們的士兵眼瞎。」
可那位中國管理員卻搬出了更多的報紙和書籍,追著卡巴耶娃詢問關於俄羅斯的社會人文,地理風俗。
英雄的孩子需要有英雄的母親和*圖*書,工業化需要男女平等。
高加索的農民在用木犁嗎?她支吾著,思索著,最後有些羞愧的搖頭,表示自己對高加索並不了解,無法回答。
年輕人引用了書本上抄來的一段話,「中國已經有很多人在研究政治和戰爭,因此我應該學習自然和社會科學。至於藝術之類的,也許我的孩子有機會學習。」
在年輕人的筆記本上沒有情詩和散文,沒有華麗辭藻和優美格言,倒是記了些鍊鋼煉鐵,養豬種菜,歷史地理的內容。
就伊洛瓦底江兩岸的地理環境來看,這裏常年植被茂密,溫熱多雨,壓根不適合大規模部隊行動。
曼德勒的煉鐵廠只有高爐,是最普通的冶鍊設備。它的技術含量不高,工人只需短期培訓就可以大規模普及。
他們除了每日照顧隔離人員的吃喝拉撒,但凡有空就組織起來學習,時刻忙碌,彼此督促,生活充實,不願浪費一絲一毫時間。
隔離營里有英國人,傳回歐洲的戰報也顯示大英的澳新軍團就在這支土裡土氣的軍隊手裡連吃敗仗。少不了有人對中國軍隊評頭論足。
來自緬甸不同地區和族群的青壯人口被塞進來接受熔爐般的軍訓。他們將被抹去原有的身份識別觀念,統一接受中華文明圈公民的新身份。
二月的曼德勒,氣溫已經穩定在二十四度以上。空氣潮濕,偶爾悶熱。
卡巴耶娃向隔離區的管理員抱怨煉鐵廠的噪音,還問為什麼不能保持緬甸這片亞熱帶凈土的自然風貌?
這些文字讓卡和圖書巴耶娃很害怕。現在見到伊洛瓦底江旁的軍營,她算是知道內心恐懼的根源來自何方。
如果緬甸軍隊還是歷史上那般弱渣也就算了。可他們接受中國教官訓練,強化了重機槍和輕型火炮。班級小隊還有火箭筒加強。
隔離區附近有工廠,還有軍營。每日除了煉鐵廠單調乏味的機械聲,就是軍營的號聲和呼喊有些看頭。
澳新軍隊則缺乏「天時地利」,完全違背「兵力分散,火力集中」的戰場原則,被困在大城市和主要交通幹道周邊難以動彈。
相比大半年都處於冰天雪地的聖彼得堡,潮熱的緬甸給歐洲女人帶來潮熱的心情。她喜歡翠綠的森林,以及稍加運動便汗津津的氣候,討厭煉鐵廠的廢氣和污水。
水泥工事外的壕溝還沒填平,被修繕后的堡壘成了當地人的穀倉。上頭留有十幾個無後坐力炮平射造成的破口,可以想象駐守其中的澳洲土佬被打的有多慘。
「昆明去年新建七所中專,兩所大專。今年錄取名額將多一倍。只要通過七月份的全省統考,我就能去進修。」
卡巴耶娃的亡夫是沙俄軍官,自然少不了觀察軍營里的中國軍人。她很驚訝的發現中國的軍官沒什麼架子,絲毫不介意跟士兵一起摸爬滾打。
這種佔領絕不是平靜的民族融合,反而帶著濃烈的血腥味。背後制定政策的周青峰根本不相信不同民族和種族間有絕對的平等。
未亡人對這些沒興趣,倒是願意跟這年輕人聊聊普希金和屠格涅夫。可她的美貌和hetubook.com.com成熟抵不過知識的魅力。莫名……挺失落的。
「中國人總是利用黑夜和地形摸到我們陣地外,甚至可以苦苦忍受寒冬,潛伏十幾個小時,紋絲不動。」
看著很是土氣,但實戰中……
幾頭黃牛和一台蒸汽拖拉機作伴。每當那暴躁的機械啟動,可憐的黃牛會哞哞叫喊,撩蹄逃散。
「俄國每年有一千多萬噸的鋼鐵產量,為什麼高加索的農民還用木犁?」
管理員是中國人,很年輕,會點英語。他解釋了一番工業化的好處,也承認煉鐵廠沒把污水和廢氣排放管理好,卻又拿出一疊報紙向卡巴耶娃詢問……
當年輕女性被徵召起來受訓,東南亞的頑固勢力開始還毫不在意,但用不了多久就驚恐發現社會變化的速度超乎想象。
「中國人的攻擊總是很突然,等我們發現時往往局面已經失控。連隊里的『灰色牲口』要麼投降,要麼逃跑,於是一場敗仗便發生了。」
曼德勒也沒能例外,已經按照中國的方式展開建設。學校,醫院,工廠,政府,神秘而荒蠻的亞熱帶風情被摧毀的一乾二淨。
從「後世」美國種族矛盾,南斯拉夫解體,中東亂局,哪怕中國自己的經驗,所有實例都證明——主體主民族若是失去絕對優勢就等著國家分裂吧。
「知道嗎?澳新軍團在曼德勒跟中國訓練的緬甸軍隊交過手。」
在隔離營附近能看到去年被緬軍游擊隊摧毀的澳新軍團碉堡。
由於道路條件差,後勤補給困難。雨林作戰註定以營連級輕步兵為主和*圖*書,重武器根本施展不開。緬甸軍隊肯定占些便宜。
大概是亞熱帶的潮熱天氣叫人懶洋洋的,叫人忘記來中國的任務。面對求知好學的中國年輕人,卡巴耶娃很難端起高高在上的俯視架子,缺乏心理優勢。
「我之前很不理解大英為什麼放棄東南亞,可來了這裏后不得不承認,這鬼地方適合旅遊,但不適合作戰。」
卡巴耶娃的亡夫曾在信中描繪在遠東跟中國軍隊交手的場面,言語中令人印象深刻。
但對卡巴耶娃等歐洲人來說,中國入侵了這片寧靜祥和的土地。工業文明的毒霧和污水將淳樸憨厚的農戶變成市儈急躁的鄉巴佬。
卡巴耶娃沒參与男人們的爭論,但來中國前看過部分英媒的報道。有說澳新軍團英勇頑強,也有說整個東南亞的戰鬥完全是災難。也許兩種觀點都正確。
「算了吧,那就是一場災難。澳新軍團被招募后缺乏訓練,又不適應亞熱帶雨林的氣候,對地理環境一無所知,缺乏軍事情報,三個月損失兩萬兵力,不得不退回仰光。」
不過那台惱人的蒸汽拖拉機壞了,修理工繞著它忙上忙下。十幾個孩童圍成一圈,上午等到下午,就為看它重新啟動,犁地破土。
為了子孫後代少些麻煩,「聖光」自然要強勢推行同化政策。
「現在機會很多,只要努力讀書實踐,總能出人頭地。」
曼德勒的隔離營有四五百名來自歐洲的人員,管理員也上百人。
江面上,幾艘突突冒煙的蒸汽船大煞風景,拉著木材煤炭之類貨物在水面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