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激情歲月
第六百三十二章 邂逅老鄉

「不是……路過這裏的。」年輕人小聲回答。
「那就是……販賣鴉片的人?」徐暢然問道,老鄉點點頭。
「西雙版納。」年輕人說道。
「是有點遠,我師傅來騰衝保山見朋友。」
「潑水節好玩,我們都追著那種穿白裙子的姑娘潑水,裙子一淋濕,這個地方就看得清清楚楚。」他在胸前比劃著,「但是碰到老太婆就不要潑水了,用指頭沾一點水,朝她彈一下,鞠個躬,就行了。」
「你是回去過春節,過節后再回西雙版納?」徐暢然問老鄉。
「是真的嗎?你在那邊8年,見過這種事沒有?」徐暢然問道。
這頓飯吃得很愉快,老鄉還要回騰衝城,送走他后,徐暢然用三腳架拍了一些夜景,回到客棧。掐指一算,出來已經20多天,已經是12月末,他也準備回家了,拿起手機給蓉發簡訊,問她什麼時候有空。
「啊,去走走。」年輕人說道。
「不是,到攀枝花,再回蜀州。」年輕人說道,看來,這條路上,兩個人聊天比一個人走著好。
「不回來了,在西雙版納幹了8年,年紀也大了……」老鄉眼睛盯著徐暢然說道,徐暢然明白他的意思,年紀大了,要回家結婚,父母肯定是一年一年催和*圖*書
「在緬甸幹什麼?還是干磚匠?」
「好像有點遠。」徐暢然一時想不起西雙版納到騰衝的線路。
記得有一個老兵,幾十年沒有回蜀州,因為他當年是徵兵組的,從他手上招了不少人,十幾歲的少年從父母手裡接過來,送上汽車來到雲南,死在這裏,他不好意思回去,怕父母們找他要孩子。
「兩年都是修豬圈?」徐暢然懷疑自己聽錯了。
兩人並排走了一會兒,徐暢然再次打破沉默:「是從大理那邊過來的?」
「同路,同路。外地來玩的?」徐暢然問道。
徐暢然心裏一陣唏噓,騰衝人近些年不再走夷方,蜀州人卻在走,這個老鄉竟然花了兩年時間,給一個人修豬圈。真不容易啊,還是回家吧。
老鄉又講了一件小事,他們去緬甸時,坐在車上一起出去,過邊境時沒有經驗,本該下車蓋章,他們有幾個人卻在車上睡覺,後來回國時,因邊境證上沒有蓋章,不能入境。後來大家找人帶路,在山樑上繞了一大圈,走回來了。
「放傣是什麼?」徐暢然還沒有聽說過,估計是一種巫術。
「去和順啊?」徐暢然走上前說道,那人轉過頭看了一眼,是個年輕人,但不像本地人,和-圖-書本地人有一種悠然隨和的態度,總是面帶笑容,他的表情有點落寞。
眼下古鎮的寧靜和詩意並不會持續多久,也許十年後,它就朝麗江大研古城的方向飛奔而去,外地人跑來租下房子,辦旅館餐館,不斷裝修改建,拉客的人聚集在村口,一群群遊客在巷子里轉悠……這次來主要任務是好好拍照,留下它和順安寧時的樣子。
「幹了8年,沒有存下錢,一發工資就去打牌,輸的多贏的少。有一年春節說要回家,結果幾個人打牌都輸了,都沒有回去。」
火辣辣的水煮肉片一吃,幾杯酒下肚,老鄉的話匣子打開了:
照這樣算,在西雙版納一個月可以賺8、9百元,這樣的工資在他們家鄉算不錯。徐暢然問他回家后打算怎麼干,他說還沒有想好。年輕人說,他們一起出來7、8個人,其他人都留下來了,他和師傅商量后,決定回家鄉。
「女孩子?女孩子多,傣族和佤族的姑娘,都長得漂亮,皮膚不是那種白的,但五官好看。她們帶著瓜子來找我出去玩,我不敢去。」老鄉說道。
「沒有,我是聽他們說的,有點怕,就不敢跟她們出去……」老鄉小聲說著,低下頭吃菜,隔了一會抬起頭說道和圖書:「其實我只呆了6年,還有兩年是在緬甸。」
徐暢然有點小失望,看他空著兩手,以為是本地人,這段路能聊好一陣,可以了解不少騰衝的情況。確實,現在古鎮上沒多少年輕人,和順周圍除開濕地,田只有那麼一片,雖然看著不少,還是不夠本地人吃,所以本地人早先有一個傳統,叫「走夷方」,跟「走西口」、「闖關東」一個性質,都是到外面闖口飯吃,一般是到緬甸,這些年情況發生變化,不「走夷方」了,但也會到國內其他地方打工或做生意。
「為什麼?你們家不讓你在雲南成家?」徐暢然問道。
「不是。我是怕放傣。」
餐館也以蜀州菜為主,徐暢然點了水煮肉片、涼拌紅油肚條等兩葷兩素,兩瓶啤酒,點完菜就掏錢叫老闆過來結賬,老闆說吃完了再結,徐暢然說好。他知道是吃完再結,只是通過這個舉動告訴老鄉,不用考慮付賬的問題,這頓飯是他掏包。
中國的古鎮總是要打造,然後變得浮躁,甚至變得貪婪,古意漸失,好像國外的古鎮特別是歐洲的古鎮,這方面的情況要好得多,不知癥結在哪裡。
「你不算大,不到25吧?」徐暢然打量著他說道。
「哦,然後回昆明?m•hetubook•com.com
「蜀州人?我也是,雲州的。」徐暢然說道。
聊著聊著,到了古鎮大門,老鄉說今天師傅到下面一個村會朋友,估計晚上吃完飯才回來,讓他來和順看看老建築,學學古人的手藝。年輕人要在鎮上四處逛逛,徐暢然則回客棧取三腳架,下午四點過後,陽光如黃金般灑在古鎮的牆壁和街面上,一直到傍晚村民的樓房透出溫暖的燈光,都是古鎮迷人的色彩。
老鄉說,他讀書成績不好,小學讀了三個班,畢業就是14歲了,乾脆不讀初中,跟著師傅來雲南當磚匠,當時工資是15元一天,而家鄉的磚匠一天8元,現在的工資是30元一天,家鄉的工資是15元。
「是的,很大一個豬圈,我們坐車去緬甸,下車后還走了5個小時山路,那人有100多個兵,他回來的時候,那些兵站成兩排,跟電影頭的一樣。他們那邊是這樣的,每個人控制一片地區。」年輕老鄉說道。
「今年22歲,14歲就跟著師傅來西雙版納了。」他說道,個子不高,看著有點老像。
「聽說放傣后就走不掉了,每年必須吃一點,才能活下去,不吃的話就要死……」
這個老鄉姓陶,他說明天和師傅到保山去,那裡又住一兩hetubook•com.com天,師傅在保山也有朋友,然後回到蜀州,以後怕是不容易來雲南了。
在彎樓子旁架好相機,陽光已經慷慨地灑落在牆壁,只等一個本地人走進取景器,就摁下快門。
一邊拍,心裏還打著小算盤,這次發在博客上的文章,對騰衝附近的村鎮,尤其是和順,用語低調一點,克制一點,以免遊客說「就是看了那篇博客的介紹才來的。」那樣感覺有點對不起古鎮。
說是老鄉,立馬親切幾分,年輕人嘴角咧開,顏面舒展開來,報出他的家鄉,屬於蜀州的山區地帶。兩人用家鄉話邊走邊聊,徐暢然現炒現賣,把這幾天從書上看到的一些事講給年輕人聽,說這一帶有很多蜀州老兵,當年組建遠征軍從蜀州招了很多兵,戰後共有一千多士兵選擇留在騰衝及附近,其中有很多蜀州人。
「是的,我們十幾個人給人修豬圈,修了兩年才回來。」
拍到5點過,感覺餓了,也有點累,想犒勞一下肚子,就朝小飯店走去,又看見那個年輕老鄉在路邊行走,靈機一動,上前叫住他,邀請他一起吃飯。老鄉推脫著,說他回騰衝城裡吃,徐暢然說回去也是吃餌絲,來吧,炒幾個菜喝點啤酒,聊聊天,再回去,多好啊,連拉帶拽,把老鄉拉進餐館。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