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黃金十年
第九百一十七章 終南行

老楊是個健談的人,一路上和徐暢然聊天,介紹山裡的情況,說這一兩年來山裡的人明顯多了,一些農民把自己的院子租出去,也是一筆收入。
古人隱逸求仕,大抵始於周朝姜子牙,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渭水沒有跟著火起來,可能釣魚之舉難以效仿,但隱逸求仕的方法歷來有人效仿,諸葛亮是其中有大成者。
終南山號稱大谷有五,小谷過百,連綿數百里,到處都有廟觀禪院,其中一些已經半廢棄,住著外地來的修行者,兩人漫無目的地走著,晚上則在廟觀借宿。
「這個……你猜猜。」徐暢然笑著說道。
山上有些地方能通車,但路況不大好,有些破敗的農家院門窗緊閉,不知道裏面是否住著人,漸漸地,茅棚和山洞也看到了,但都沒有去敲門,據說那些修行的隱士一般不會開門,兩人也覺得自己沒有特別的理由去打擾人家。
比爾波特先後三次到終南山,還到武夷山等地,把在中國尋訪隱士的經歷寫成書,介紹給美國讀者,但這本叫做《空谷幽蘭》的書在美國得到的和圖書反響平平,在中國卻引起很大關注,人們意識到,原來中國還有這樣一種古老的生活模式。
在下山的公路上行走時,天氣比較炎熱,一輛小麵包車從後面開過來,徐暢然伸手攔住,問開車的師傅能不能把他倆送到山下小鎮上,詢問價格時,師傅厚道地開價20元,其實徐暢然的心理價格是40元,兩人欣然上車,徐暢然坐在副駕位置,周志明坐在後面。
開車的師傅姓楊,是往山上送給養的,聽說兩人昨晚住在道長那裡,他說也給道長送給養,真正的修行者在山裡一住幾個月,特別是冬天,大雪鋪滿道路,修行者不會輕易下山,需要老楊送給養,有些地方車不能開到,還得挑擔子走山路。
第二天上午,兩人告別道長和他的幾個弟子,臨行時,因為背包里食物還多,打算把大部分留給道長,道長說他們對食物有嚴格的規定,不過有些食物還是用得著,留下了一些堅果、果脯和餅乾等,其他的仍然讓兩人背回去。
「不是集市上見的,一見面就覺得……你這位兄弟hetubook.com.com姓什麼?」老楊問道。
徐暢然和周志明背著行囊在終南山行走,有些地方已經被闢為風景區,先在南五台走了些寺廟,然後前往可能有隱居者的地方。
10多年後,兩岸旅遊禁令解除,島上的人紛紛到大陸探親,他也跟隨人流到大陸,他和一個朋友做伴,朋友作為他的攝影師,兩人一起來到中國,到各地尋訪隱士,起初得到的都是失望,後來經人指點來到終南山,聽山上的幾個和尚談起「有些人剛在山裡過了一個冬天」,「有些人已經四十年沒有下山」,他們認為自己找到了隱士的天堂。
兩人在山間小路上走了幾個小時,中午時分終於走出連綿的山脈,看見遠處的村莊,感慨這次終南山之行,見到了各種各樣的修行者,有些是修行佛或道,還有些則是來調整身心,過一段時間回家,有些是失意者來此避開現實,看見不少往山上而去的人,兩人斷定終南山會越來越熱鬧喧囂。
「我猜啊,要是猜中了,你得認。」老楊咧嘴笑著說道。
後來和圖書道長帶著另幾位弟子爬山回來,得知情況,邀請兩人到茅棚附近的一間寮房過夜,是專門供客人住的。隨即道長帶領弟子們開始在門外開始做飯,他們煮的是清水白菜,就著白飯吃。
此時中國浸淫在一切向錢看和悶聲發大財的社會氛圍中,京滬及沿海成功人士及白領讀到此書,于身心疲憊中,彷彿見到一股清流,終南山成為一種新生活的象徵。
比爾波特在美國讀大學時學習中文,開始對中國文化感興趣,1972年從美國到台灣,原因是那時大陸正在搞文化革命,他沒法去。他住在一座廟裡,讀各種儒佛道的書,特別喜歡中國隱士的故事,他能夠理解為什麼有些人其他的都不要,只想過一種簡單的生活。
「是不是在集市上見過?」徐暢然問道,他也納悶,周志明沒怎麼出去趕集啊,都是他和謝虹雲出去的。
待武則天、唐中宗時期,隱逸求仕達到一個高峰,並都選擇了離長安不遠的終南山,留下一個成語,叫終南捷徑。
中晚唐時期,戰亂不息,社會動蕩,來終南山隱逸者更甚,和*圖*書雖然是迫於時勢而隱逸,但他們仍有濃重的出世意願,一旦機會來臨,就會走出山林,重新融入世俗紛爭,所以,這一時期雖多有隱逸,仍以求仕為主流。
「真是很虛偽,每個人都被捲入財富、自我和權力之中。這一切在我看來簡直毫無意義。」他從心底厭惡富人的生活,嚮往隱士的世界。他向台灣和尚詢問隱士所在,得到的回答是已經沒有隱士了。
周志明偶爾也說兩句,徐暢然發現,老楊的眼睛總想往後瞄,似乎有什麼情況,他擔心老楊開不好車,想提醒他又不好開口,這時老楊轉頭說道:「後面這位兄弟,我感覺面熟,說話也有點……」
「是不是……姓周?」老楊兩手握著方向盤,扭頭看著徐暢然。
周志明和道長聊天,道長說他們一天就吃這一頓飯,精神並不差。道長他們開飯時,徐暢然和周志明借用他們的灶火煮方便麵,就著火腿腸,香噴噴地解決了晚餐。
晚上,兩人觀摩了他們在練功場的練習,扎馬步,打拳,回到洞里,繼續打坐、參經,寫古體詩,一直持續到很晚,兩人和_圖_書從洞內出來,住進寮房,睡在大通鋪上,體驗著這種與自然融合在一起的生活。
據新舊唐書記載,唐前期帝王求賢若渴,一些學識淵博者為引起帝王注意,來到終南山隱居,皇帝禮遇隱逸之士,引起眾人效仿,真正志在山林、終身不仕的不多見,只有陸羽、崔瑾兩人。
一千多年過去,終南捷徑早已被人遺忘,由組織部選拔官員乃當朝規則,但從去年開始,終南山再度從歷史深處浮現世人眼中,原因在於一本書的悄然流行,作者是美國人比爾波特。
這次行程,兩人準備充分,徐暢然帶著相機,背包里有不少乾糧和水,周志明的包里則帶著一頂帳篷和睡袋,以防止在山上找不到住宿時應急。
第五天下午,兩人在山間小路走著,來到一個茅棚前,這個茅棚由一個山洞改建而成,住著一位道長和幾個弟子。當時一位年輕人正在山洞旁邊的一塊小菜地忙活,徐暢然上前搭腔,問能不能在茅棚外搭帳篷過夜,希望得到一點熱水就行,年輕人同意了,周志明還和他聊起種菜的經驗。
「行,你猜吧。」徐暢然說道。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