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蘭州到伊犁,這將近一萬里的路途上,後勤補給的問題就不用說了。
一方面,日本正在東部海域蠢蠢欲動,受此影響,朝廷上也開始出現爭論邊防與塞防何為輕重的討論聲音。
要講道理的嘛!
說實話,徐世傑現在真有點後悔了。
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即使明知道大將軍是石頭,而自己不過是雞蛋,但在白花花的銀子面前,該爭的還是要爭。
而此時的大明內陸,可以說是年年自然災害不斷,不是這裏大旱,就是那裡大澇。
但打仗就需要花錢。
當年漢武帝擊破匈奴,幾乎耗空了整個文景時期的國家積累。
不是說國內出不起這筆錢,把戶部賬面上的結餘,加上各地每年的稅收,拼拼湊湊加在一起,打這樣一場仗還是沒問題。
至於英國人……英國人正在重建倫敦呢,沒工夫理會這種事。
雖然大家明面上都不敢質疑大將軍,但時間長了,嘴上陰陽怪氣也是在所難免。
這就是他大鬧倫敦所造成的後續影響。
做領導也不容和-圖-書
易,往往是空架子,每天一睜開眼,手底下不知道多少張嘴等著吃飯。你跟我說遠在萬里之外的國家疆土重要,那我們近在眼前的百萬漕工衣食所系就不重要了?
但朝廷,或者說慕燕翎最終,還是選擇了徐世傑創辦的太平洋銀行。
但是太麻煩了。
這是四海商會去年做成的最大一單生意,只可惜慕燕翎沒有那麼多現金。當場只支付了五分之一,後續有一部分打了借條分期償還,還有一部分以國內關稅抵消。
答案是多多益善,也就是多少都不夠。
一開始國內只是買槍買炮,後來發現四海商會連生產線都能賣,慕燕翎直接拍板,把人家整個廠子里連槍帶炮,還有彈藥的生產線都包圓了,通過海運送到天津,上岸之後全部送往蘭州。
美國人的腰桿還沒有這麼硬,擁有這種市場前景的古老東方帝國,他們暫時打不進去。
當年威廉·愛德華給徐世傑介紹的那位做軍火生意的朋友,原本積壓了大量的軍備物資,結果和*圖*書這兩年不僅軍工廠被盤活,還賺得盆滿缽滿。
你說想辦法打開海外市場?
事實上,像這種以國家信用作為抵押的債務,無論在哪個國家的銀行家看來,都是毫無疑問的優質資產。
但他要臉,他又不能說。
而且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隨著其他國家相繼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大量資本出逃,滿世界尋求安全的金融避風港。而此時能夠獨善其身的英國,顯然就是最合適的投資地。
當然從表面上來看,英國人只是在重建倫敦,而實際上,他們已經啟動了數學僭越者的二期計劃,這就是一個無底洞,但恰好能夠中和經濟危機帶來的通貨緊縮影響。
而另一方面,在南疆一帶囂張跋扈的伊米爾汗勢力,經過這幾年的安逸生活,已經失去了最初的上進心,迅速腐化墮落——雖然說他們原來也沒有什麼戰鬥力可言。但即使是面對這樣的地方割據武裝,西北軍也沒有輕舉妄動,逐漸讓佔據伊犁的俄國人也放鬆了警惕。
俄國人已經將伊犁完全hetubook.com.com
當作是自己的領土,甚至還要進一步謀求更多。
如果中國政府想要借錢,相信絕對會有不少銀行家揮舞著支票衝過去,高喊著辦卡送旅行箱……
戰爭是解決經濟危機的一種手段,但並不是救命神葯。
這很顯然不是用戰爭能解決的問題。
只說西北軍的武器配備,要和俄國人的現代化軍隊作戰,準備多少槍炮彈藥才夠用?
過去慕燕翎統率神武軍坐鎮天津衛,無人敢有異議。
但隨著西北二次開府建牙,組建新軍,再度擠壓朝廷財政開支,這很顯然就會觸碰到某些人的利益。
深陷於困境之中的太平洋鐵路公司,從理論上來說可以先去別人家修鐵路,然後逼著人家簽訂商業合同,再取得鐵路的運營權。
所以最穩妥的辦法,還是借錢。
187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讓西方各國陷入到了漫長的通貨緊縮狀態當中。這場經濟危機的本質,是資本主義發展過快,導致市場供需失衡。
當然也不是說完全沒有辦法。
至於說什麼君子報仇十m•hetubook•com.com年不晚,又或者什麼韜光養晦之類的成語,在他們的詞典里是不存在的。
可這工廠里生產出來的商品又不是鴉片,人家沒有這需求,你總不能白送,還得倒搭上一筆運費,這圖啥呢?
所以西征的計劃必須提前了,再不行動,恐怕越往後越難。
重建倫敦就能緩解經濟危機?這事兒聽起來似乎有些荒謬,但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首先英國本土就沒多大,倫敦更是整個國家的精華薈萃之地。有人甚至認為倫敦就可以代表英國,所以才會有英倫的說法。
雖然那個時候經濟危機還沒有爆發,但說實話經濟危機這東西……對於大明國內影響其實並不是特別大。
一個人一天只能吃三個麵包,哪怕你用力毆打他,他最多也就只能吃五個。
這還是從洋人那裡學到的辦法。
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於錢。
當時徐世傑就判斷,慕燕翎快要動手了。
但代價卻很重,這意味著朝廷在三五年之內,都抽不出一分可用的銀子,應對包括天災人禍在內的意外狀況。
如今的和-圖-書朝廷,哪有什麼文景之治,府庫里恨不得跑老鼠。
身在蘭州的慕燕翎敏銳地察覺到了其中的機會。
洋人的思維邏輯就是這麼樸實無華——我欺負你,你不敢還手,那就說明你弱。
就連徐世傑在舊金山都吃到盆滿缽滿,可想而知,英國人現在得有多開心。
徐世傑看如今的大明朝廷如同狗屎,那是他眼界太高。而事實上在西方列強的眼中,中國毫無疑問也屬於列強之一。中國和英國打了兩次仗,沒贏就覺得屈辱。外國人根本理解不了,像這種級別的屈辱,在他們自己的國家都未必能上史書。
具體表現就是雙方都不約而同地縮減了中亞地區的軍事部署。
打,是一定要打的。
雖然徐世傑在國內的名聲已經是臭不可聞,都快要變成人人恨不得生啖其肉的大魔王了。但朝廷和舊金山四海商會之間的軍火貿易,這兩年倒是始終未曾斷絕。
英國人忙著數鈔票,自然也就無暇他顧。隨著經濟危機的到來,各國全力應對,英國與俄國在中亞地區的戰略博弈也開始出現緩和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