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蓄勢待發的理論
支離破碎的地貌


這本書為何對生態學及族群生物學產生如此大的衝擊?原因不在於「島嶼很重要」,而在於《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將應用範圍擴及到大陸上。
麥克阿瑟與威爾森在書中開宗明義地指出這一點,他們引述達爾文的早期直覺,認為群島動物學「來日必定值得加以檢視」。他們注意到,從達爾文時代以來,島嶼上的物種分佈模式已經在演化論發展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兩人並補充說道:

麥克阿瑟與威爾森寫道:「想想這一類的『島』,比方說溪流、洞穴、帶狀森林、池塘、在凍原中呈碎和_圖_書裂分佈的西伯利亞針葉林,以及在西伯利亞針葉林帶中呈碎裂分佈的凍原。」西伯利亞針葉林是副北極圈的針葉林,而凍原是平原,一棵樹也不長;兩者在極北地帶沿著交界帶斑駁交錯,形成彩色漩渦與圓點圖案。樹棲動物要是住在西伯利亞針葉林裡的一棵樹上,而這片針葉林又被凍原包圍,那麼這隻動物事實上也正如島嶼般孤立。再想想湖泊的情況,對於湖裡生存的魚類和兩棲類而言,這些湖泊也如同島嶼般孤立。再想想山頂,它往往比周邊的山谷更冷、更濕,也因此孕育出完全不同的動植物。https://www.hetubook•com•com麥克阿瑟與威爾森兩人引用平衡理論來推論這些情況。
尤有甚者,島性(insularity)是生物地理學的普遍特質。顯現在加拉巴哥島及其他偏遠群島上的許多地理特質或多或少也都適用於一切的自然生境。
一九七〇年,卡爾佛(David C. Culver)發表了一篇論文,副標題是〈洞穴即為島嶼〉(Caves as Islands),他應用平衡理論來分析西維吉尼亞某些洞穴的地方生物誌。同年,維米耶(Franc和-圖-書ois Vuilleumier)也發表了北安地斯山區「美洲熱帶高原島」的鳥類研究。美洲熱帶高原是一種草地與矮樹叢混合的植被,分佈於安地斯山群一萬英呎左右的一些峰頂上,乃是介於雪線與林木線之間的孤立地帶。由於美洲熱帶高原構成了特殊的植物生態區,其間孕育的鳥類也不同於低海拔地區的森林,所以維米耶選擇應運用「島性」特質來分析,從面積效應、距離效應、物種-面積關係曲線的斜率等各方面來看美洲熱帶高原資料。麥克阿瑟與威爾森在描述他們收集的例子時,說到這曲線的斜率值範圍落差不大https://m•hetubook.com.com;而根據維米耶的研究,美洲熱帶高原的物種-面積關係曲線的斜率,也恰巧落在這個小範圍內。
在此同時,威伯(S. David Webb)也發表了一份化石學研究,明言是受到麥克阿瑟與威爾森的啟發。威伯認為北美洲本身就是一個大島(如果白令海峽與巴拿馬都沉入海底的話,它就是完全孤立的),他還發現,經過幾千萬年來的翻轉後,北美洲陸生哺乳類的多樣性大致維持在一個平衡狀態。
他們的意思是,所謂四面環海的島嶼,只不過是孤立狀態的其中一種而已;我們需要同時考慮的是「虛擬島嶼」(virt和*圖*書ual islands),這類「島嶼」四面環繞的不是海洋,而是其他的障礙物。
新的思考模式很快就受到矚目。一九六八年有位想像力豐富的生態學家詹仁(Daniel H. Janzen)在《美國自然主義者》期刊中發表了一篇名為〈當前演化時代宿主植物即為島嶼〉(Host Plants as Island in Evolutionary and Contemporary Time)的短文。他注意到,對草食性昆蟲來說,每棵植物都代表了一個可資生存的島嶼。詹仁比其他的同儕更早閱讀、吸收麥克阿瑟與威爾森的作品。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