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實話孔子
一 夫子何人

孔子不是這樣的人,他的學問也不是這樣的學問。這當然因為他少年貧賤,多能鄙事;又學無常師,自學成才。但也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學問要有用。用在哪裏?官場,社會。為甚麼?因為孔子的學問,主要是關於政治和倫理的。政治的要用於官場,倫理的要用於社會。沒有用,也等於白搭。
孔子不是聖人,是甚麼人?他老人家自己的說法,是普通人。《論語》一書中,孔子兩次說到「吾猶人也」,一次在《述而》,一次在《顏淵》。就是說,我和別人差不多。或者說,我也是個人,與別人沒甚麼兩樣。
移民到魯國的孔家,已經沒有了在宋國的風光。孔子的父親叔梁紇(音核),只當過「縣級幹部」(邑宰),而且在孔子三歲那年就去世了。所以,孔子的童年,很苦;他的一生,也不順。不過這種苦,這種不順,反倒成全了孔子,使他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人。也就是說,孔子即便是聖人,那也是苦出來、逼出來的聖人。
孔子就是這樣的大師,他這個學人也不是專家型的。《論語.子罕》記載了一件事:有個村民(達巷黨人)評論孔子,說是「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孔子聽說後,就對自己的學生說:那我做甚麼人?馬車夫,還是射擊手?還是做馬車夫吧(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這段話,歷來也有兩種解釋。鄭玄、朱熹他們的解釋,是說達巷黨人讚美孔子,說孔子這人太偉大了,六藝都通,沒辦法用一門學科來稱他為專家。孔子自己謙虛,選擇了地位最低的馬車夫。我倒是更贊成楊伯峻、林語堂、李零等先生的解釋。李零先生的解釋見於何書,前面說過了。楊伯峻先生和林語堂先生的解釋,則分別見於《論語譯注》和《孔子的智慧》(以後引用這兩位先生的觀點,亦均見於以上兩書,也不再註明)。按照這三位先生的解釋,所謂「博學而無所成名」,或者是歎息,或者是譏諷。歎息的意思是:孔子博學是博學,可惜沒有足以樹立名聲的專長(楊伯峻的解釋)。譏諷的意思則是:孔子博學是博學,可惜樣樣都通,件件稀鬆(林語堂的解釋)。李零先生也認為是譏諷,但認為孔子的回答很巧妙。李零先生說,孔子是拿馬車夫和射擊手做比方。射擊手是只盯著一個目標,馬車夫是到處跑。孔子選擇馬車夫,就是選擇廣博,不選擇精專,也不在乎能不能當「專家」。看來,他老人家要是活在今天,就不會說學中文的怎麼可以講歷史。
孟子這話可以討論。孔子的選擇,恐怕沒那麼自如,很多時候是不得已。這一點,讀完本章就會明白。同樣,聖人這個頭銜,孔子也十有八九不會認同。孔子自己說得很清楚,「若聖與仁,則吾豈敢」(《論語.述而》)!只不過去世以後,管不著了,只能由著別人說。但倘若知道孟子稱他「聖之時者」,則多半會懷疑是不是諷刺。
孔子的這個學生,就是子貢。子貢,姓端沐,名賜,https://m.hetubook.com.com子貢是他的字。端沐,也有寫成「端木」的;子貢,也有寫成「子贛」的。這些寫法都對。子貢是衛國人,生於公元前五二〇年,比孔子小三十一歲。此人的特點,是頭腦靈光,能說會道。無論辦外交,還是做生意,都得心應手。他和顏回、子路一樣,是孔子最重要的學生。子貢在《論語》中出現的次數也很多(廿八次),僅次於子路(四十二次),排第二(並列第三的,是顏回和子夏,廿一次)。孔子的許多名言,比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就是對子貢說的;孔子學說的一些重要特徵,比如「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也是子貢總結出來的。如果他不是孔子的得意門生,這話就沒資格說。
孔子好學,學甚麼呢?甚麼都學,學無常師,多才多藝。據《論語.子張》,有一個衛國人(名叫公孫朝)曾經問子貢,說「仲尼焉學」?這話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要問仲尼先生的學問,究竟是從哪裏來的?或者說,你的老師是孔子,孔子的老師又是誰?他這樣問,可能是好奇,也可能是質疑。因為一個人如果學問很大,人們就會關心,他是甚麼學校畢業,師從何方神聖,幾歲開始讀經典,對這問題研究多少年了,等等。如果答不上來,他就會懷疑你是文化騙子。所以,正如李零先生所說,老師的老師是誰,有時是大問題。
不過敲打歸敲打,欣賞歸欣賞,孔子其實是很喜歡子貢的。據《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去世七天前,子貢去看他。孔子說:阿賜呀,你怎麼來得這樣晚啊!又說: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誰能繼承我呢?說著說著,眼淚就流下來了。
孔子這話,就有點託以後事的意思了。事實上子貢對孔子,也是忠心耿耿,情深誼長。孔子去世後,學生們都守喪三年,唯獨子貢在墓前守了六年。後來,又力排眾議,力挽狂瀾,極力維護孔子的「光輝形象」。當時,社會上颳起了一股貶低否定孔子之風,而且都拿子貢來說事,說子貢比孔子優秀多了。子貢說,這是甚麼話!就像蓋房子,我的院牆只有肩膀那麼高,當然一眼就看清楚了。我們老師卻是深宅大院,你們只怕連門都摸不著,哪裏知道他老人家的深淺?別人再優秀,也只是丘陵而已;我們老師卻是太陽和月亮,永遠都不可超越(《論語.子張》)!實際上,孔子去世以後,尊奉孔子為聖人的「造聖運動」,就由子貢發起。太宰問他孔夫子為甚麼多能,他說「天縱之將聖」,並不奇怪。
然而孔子聽說卻不以為然。他說,太宰這些人能瞭解我嗎(太宰知我乎)?我的童年是很苦的,很卑賤的(吾少也賤),所以會幹許多髒活、累活、苦活、下賤活(故多能鄙事)。一個「君子」,能有這麼多本事嗎?不能(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當然「摩登聖人」也好,「文化超男」也罷,都hetubook•com.com不是孟子的原意。孟子的原意,是「聖人當中最識時務的」。孟子說,聖人,有四種。伯夷,是「聖之清者」,也就是「聖人中最清高的」。伊尹,是「聖之任者」,也就是「聖人中最負責的」。柳下惠,是「聖之和者」,也就是「聖人中最隨和的」。孔子,是「聖之時者」,也就是「聖人中最識時務的」。為甚麼這樣說?因為孔子善於處世。孟子說,孔夫子的處世之道,是「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孟子.萬章下》)。甚麼意思呢?就是該離開就離開,走得快快的;該待著就待著,待得長長的;該隱居就隱居,決不貪圖名利;該做官就做官,也不自命清高。總而言之,該怎麼著就怎麼著,很知道因時制宜,所以是「聖之時者」。
孔子為甚麼要這樣說呢?敲打子貢。孔子帶學生,有個特點:因材施教。有的學生要鼓勵,有的學生要敲打。子貢就經常被敲打,因為子貢太聰明。一個人,如果太聰明,就容易自作聰明,也容易耍小聰明。這很危險,當老師的不能不敲打敲打。比方說,據《論語.憲問》,子貢喜歡「方人」。方,有人說是「譏諷」,也有人說是「比較」,其實一回事,就是子貢喜歡拿自己跟別人比。比較的結果,是覺得別人都不如自己,便難免譏諷。這就是賣弄聰明了。於是孔子就說:阿賜呀,你就那麼優秀嗎(賜也賢乎哉)?我就沒那閒工夫(夫我則不暇)!的確,一個人,管好自己就行了,何必對別人說三道四,品頭論足?
這樣說,有證據嗎?有。據《論語.子罕》,有一個高官(太宰)曾驚異於孔子的學問,就去問他的一個學生:你們老師只怕是聖人吧(夫子聖者與),怎麼會有這樣多的才能(何其多能也)?這個學生馬上就回應說,當然啦,老天爺原本就要我們先生當聖人,又讓他多才多藝嘛(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孔子不拿自己當聖人,我們也同意。至少,得尊重他老人家的意思。不過,要說孔子就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怕也不通。那麼,他該是甚麼人?
孔子作為學人,有三大特點:好學、博學、活學。他的名言,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孔子說,他十五歲就「志於學」(《論語.為政》)。直到晚年,依然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可謂活到老,學到老。他還說,像他這樣忠厚誠信的人,一個十戶人家的地方就會有,卻都「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可見孔子對「好學」的看重,還在「忠信」之上。這兩個字,他只給過一個學生,那就是顏回。孔子曾兩次對人說,自從顏回去世,就再沒有聽說有好學的人了。這兩次,一次是對魯哀公,一次是對季康子,兩次都說「有顏回者好學」,都說「今也則亡」(《論語.雍也》www.hetubook.com.com、《論語.先進》)。好學,太重要了!
孔子是甚麼人?拿這問題問中國人,十有八九會說是「聖人」。孔聖人嘛,誰不知道?孟子就說得更明確,孔子是「聖之時者」(《孟子.萬章下》)。這話甚麼意思?魯迅先生說除了翻譯為「摩登聖人」,沒有別的法子(魯迅《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但照我看來,如果擱到現在,大約也可以叫「文化超男」。
要說孔子,得先知道他是甚麼人。
孔子這話不好懂。甚麼叫「君子多乎哉?不多也」?這個「多」,是「多才多藝」的多,還是「多能鄙事」的多?太宰問的,顯然是前者(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孔子的回答,卻顯然是後者(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多能鄙事」是不能算作「多才多藝」的。因此許多學者的解釋,是認為孔子並不欣賞這個「多」。比如李澤厚先生的《論語今讀》,就直接翻譯為「君子需要這麼多的技術嗎?不需要」。
然而孔子卻恰恰是個沒有老師,也沒有學歷和文憑,自學成才的。那麼,子貢又怎麼回答呢?子貢說,文王和武王留下的文化遺產(文武之道),並沒有丟失(未墜於地),而是散落在民間(在人)。每個人都能在民間學習,只不過「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而已。文武之道既然遍地都是(莫不有文武之道焉),我們先生在哪裏不能學習(夫子焉不學),為甚麼一定要有固定的老師、專門的傳授呢(亦何常師之有)?
子貢與孔子的關係很親密,也很隨便,隨便到孔子常常會調侃他。據《論語.公冶長》,有一次子貢問孔子:先生看我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你是個東西,是個器皿(器也)。子貢又問:是甚麼器皿?孔子說,瑚璉呀!瑚璉,是宗廟裏的禮器,與簠簋同類,也有人說就是簠簋,總之是用來盛放米飯之類食品的,說白了就是飯桶。但用於宗廟,又很高貴,是既貴重又華美。那麼,孔子說子貢是瑚璉,是甚麼意思呢?這就看我們怎麼理解了。錢穆先生取其貴重華美,認為這是讚許子貢為「廊廟之材」(錢穆《論語新解》,下引均見該書,不再註明)。李零先生認為是有分寸的肯定,因為「瑚璉是重器,但不是最重要的器」(李零《喪家狗》,下引均見該書,不再註明)。李澤厚先生認為是有褒有貶,半開玩笑(《論語今讀》,下引均見該書,不再註明),這個我比較贊同。我也認為孔子是半開玩笑。他的意思是:阿賜呀阿賜,你是一個「又貴重又華美的高級飯桶」。
孔子是好學的,也是博學的。更重要的是,他的學問做得很活,不是那種死學問。他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論語.述而》),生活中處處有學問,跟誰學並不重要(亦何常師之有),重要的是活學活用,舉一反三,卓有成效。那麼,怎樣才能把學問做活?兩條:一是悟性,二是貫通。據《論語.公冶長》,有一次孔子問子貢:阿賜呀,你和顏回比,哪個更強和_圖_書些?子貢說,阿賜怎麼敢比阿回?阿回聽到一就能想到十(聞一以知十),阿賜頂多才想到二(聞一以知二)。這裏有個細節請大家注意,就是孔子說到顏回和子貢,都是稱名不稱字(子貢名賜,顏回名回,字子淵)。子貢回答孔子的話,說到自己,說到顏回,也都稱名。這就是「禮」。依禮,與長者、尊者說話,無論提到自己,還是同輩,都是只能稱名的。所以孔子的問話,是「女(汝)與回也孰愈」;子貢的回答,則是「賜也何敢望回」。於是孔子說,是比不上(弗如也)。他還說:「吾與汝,弗如也!」這話甚麼意思?一種解釋是:我贊成你的說法,你是比不上他。另一種解釋是:我和你,都比不上。兩種解釋,都通。
學人。
當然,光有悟性不夠,還得貫通。據《論語.衛靈公》,有一次,孔子還是問子貢:阿賜呀,你認為我這個人,就是書讀得多,又都記得住嗎(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子貢驚異地說:是啊!難道不是嗎(然,非與)?孔子說,當然不是(非也)!我是靠一個東西來貫通它(予一以貫之)。我認為,這是孔子治學箴言中最重要的一句話。不要以為知識多、記性好,就一定是大學問家,還要看他有沒有「一以貫之」的東西。這個東西,可以是基本觀點(看法),也可以是基本方法(邏輯)。但如果沒有,則所謂學問云云,不過一地雞毛。可惜,中國的學術界,多的就是雞零狗碎,少的就是一以貫之。就連民間一些人,崇拜的也是四書五經倒背如流,回字的四種寫法他都清楚。三皇五帝,子曰詩云,甲乙丙丁,開中藥舖。這樣的人,能算知識分子嗎?我看只能算字紙簍,或者王朔說的「知道分子」。
那麼,孔子是普通人嗎?
這當然也通。但這樣一來,孔子的話,就不但答非所問(何其多能也),而且連多才多藝和自己是君子,也都否定了。這好像有問題。因此,我更贊成李零先生的解釋:孔子認為「多能」這事,與是不是聖人沒關係,與出身好壞也沒關係。恰恰相反,就他個人而言,反倒正是少年時代的貧賤所造成。實際上,同在《論語.子罕》,就有孔子的一句話:「吾不試,故藝。」試,就是舉用、出仕、做官。因此,孔子這話的意思就是:我不被國家任用,所以才藝特多。多藝既因「不試」,多能豈非因為「貧賤」?
那麼,他用上了嗎?
好一個子貢,回答得真是漂亮!俗話說,英雄不問出處。一個人,只要他有真學問,課上得好,你管他學問是從哪裏來的,你又管他的老師是誰。難道一定非得是甚麼門甚麼派,才是「正宗」?我同意李零先生的觀點:「學無常師,才叫大師。」因為只有學無常師,才能兼收並蓄,自成一家,也才能成為大師。何以謂之大?有容乃大。何以謂之師?可法曰師。因此,堪稱大師的人,一定是博學多才、融會貫通,而且可以學習,可以效法的。
其實,即便孔子的話不能這樣理解,也很難得。因為當時他和-圖-書已經名滿天下,否則太宰就不會那麼問。然而,盛名之下的孔子,並沒有接受「天縱之將聖」的哄抬和吹捧,反倒將「吾少也賤」的真實情況和盤托出。也就是說,他不但告訴我們他是普通人,還告訴我們他曾經是「賤人」。而且,儘管他瞧不起那些「鄙事」,卻還是承認自己「多能鄙事」。這說明孔子是坦誠的,他願意把真實的自我呈現出來。就憑這一點,我們將永遠敬重他老人家。
那麼,「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又怎麼解釋?原來這裏說的「君子」,並非道德意義上的,而是階級意義上的,指的是那些出身高貴、生活優越的貴族子弟。這也是「君子」一詞的本來意義——「君之子」或「上等人」。這些人,飯來開口,衣來伸手,用不著親自幹活,哪會「多能」?窮人的孩子倒是早當家。因此,孔子的話就可以這樣翻譯:太宰這些人真能瞭解我嗎?我的童年是很苦、很卑賤的,所以會幹許多下賤活。那些養尊處優的上等人(君之子),能有這麼多本事嗎?不能吧(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孔子的話如果能做這種解釋,那我對他老人家真是要肅然起敬。許多人只知道孔子是大聖人,不知道他小時候是苦孩子。事實上,為了謀生,孔子當過季氏的家臣,看倉庫,餵牲口,做會計,一步一步升上去,有機會就學習,終於自學成才,成為當時頂尖級的大學問家。而且,我認為,孔子做學問能夠融會貫通,古為今用,很大程度上與他懂得民間疾苦,懂得世事艱難,曾經親身實踐有關。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我一貫主張年輕人應該吃一些苦,甚至主張一個高中生考上大學以後,應該保留學籍,先去當一年兵,或者當一年農民。
是,至少原本是。孔子,名丘,字仲尼,尊稱孔子,生於公元前五五一年,卒於公元前四七九年,活了七十三歲或者七十四歲(算法不同)。根據眾多學者的研究,孔子的祖上本是宋國的貴族。而且追根溯源,還是商湯的後代。後來,孔氏家道中落,又受到權貴威脅,便遷到了魯國,其實是移民。孔子本人,則生於魯國,長於魯國。就是說,他祖籍是宋,國籍是魯。宋為商之後,魯為周之後。孔子身上,有兩種文化的交融。
孔子對顏回的評價,為甚麼這麼高呢?就因為顏回有悟性。孔子做學問,最反對四種毛病,叫意、必、固、我(《論語.子罕》)。意,就是憑空想像;必,就是絕對肯定;固,就是固執拘泥;我,就是自以為是。這四種毛病,孔子都沒有,今人都不少。原因之一,就是沒悟性,一根筋,認死理,畫地為牢,還死不開竅。
李澤厚先生的翻譯是有依據的,依據就是朱熹的註。朱熹認為,孔子雖然承認自己「多能」,卻又特別說明那不過是一些下賤的技藝而已(所能者鄙事爾),不足為道,與聖不聖的也沒關係(非以聖而無不通也)。據此,則孔子的話就可以這麼理解:我因為少年貧賤,多少能幹一些粗活。如果是真正的君子,會有這麼多技術嗎?不會的。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