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前因後果
三 好大一個家

第五等(緦麻):三個月,為族人、岳父母、外甥、外孫、女婿。
體現差異。要知道,禮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規定等級和差別,叫「禮辨異」(《禮記.樂記》)。具體地說,就是別內外、定親疏、序長幼、明貴賤。比方說,同為祖輩,就要分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姥爺姥姥)。爺爺奶奶死了,服齊衰(第二等),喪期一年。外公外婆去世,服小功(第四等),五個月。為甚麼?內外有別,父系為內,母系為外。所以,父系為堂(堂兄、堂弟、堂姐、堂妹),母系為表(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堂,還在家裏;表,則在外面。因此,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是堂兄妹不能結婚,表兄妹就可以(比如賈寶玉與薛寶釵或林黛玉),還很提倡,叫「親上加親」。這就是「別內外」。
第一等(斬衰):生麻布,最粗,刀砍,不縫邊;
第二等(齊衰):五個月,為兄弟、眾子、叔伯父母、曾祖父母;
這就叫「樂統同」(《禮記.樂記》)。樂統同,禮辨異,這就是禮樂最主要的作用和功能。也就是說,禮,是用來辨別差異、區分等級的;樂,則是用來統一情感、保證和諧的。禮與樂,是一個和諧互補、相輔相成的關係。

先說「禮」。
如此說詞,倒也頭頭是道,問題是管不管用。現在看來,作用還是有的。為甚麼呢?因為音樂有三大功能:宣洩功能、調節功能和情感傳達功能。一個人,心裏不痛快,站在黃土高坡上吼一嗓子,沒準就舒服了。這就是宜洩功能。格羅賽的《藝術的起源》說,一位探險家在澳洲吃了當地禁食的貽貝,他的土著嚮導只好在黑夜裏恐怖地歌唱「直到睡熟」。這就是調節功能。因此,完全可以用樂來進行心理調節,彌補禮的不足。
這就是禮。它的核心,就是等級和秩序。有了這一系列的等級,整個社會就條理分明、秩序井然,因此叫「倫」。闡明這個秩序的原理,就叫「倫理」;體現倫理的法則,就叫「禮法」;體現倫理法則的制度,就叫「禮制」;體現倫理法則的情感,就叫「仁愛」。儒家主張「仁愛」,反對「兼愛」,原因就在這裏。孔子一再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認為執政之要首在「正名」,原因也在這裏。
為甚麼要「別內外」?為了「定親疏」,即父系為親,母系為疏。所以,就連表親也還要再分,分為姑表和姨表。姑表,是父系之親;姨表,是母系之親。於是姑表親於姨表。那麼,舅舅、姑父、姨父,誰又最親?對不起,舅舅第一,姑父第二,姨父第三。這個等級秩序是怎麼排出來的?看親疏。舅舅是母親家的人,與母親同姓。姑父和姨父,則既不是父親家的人,也不是母親家的人,與父母親都不同姓。結果,舅舅理所當然排第一。姑父和姨父,雖然都是外姓人,但姑姑是父系,姨姨是母系,只好委屈姨父排第三,讓姑和-圖-書父排第二。這筆帳,很好算。但是,舅舅和姑姑,哪個面子大,就不好說了。為甚麼?姑姑是父系,舅舅是母系。這樣看,姑姑面子大。問題是,姑姑是女人,舅舅是男人,又該怎麼說?傳統的辦法,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看事情,二看輩分。一般地說,國事問舅舅,家事問姑姑。家事當中,涉及父系的問姑姑,涉及母系的問問舅舅。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舅舅的面子再大,也大不過姑奶奶,因為姑奶奶輩分高。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是祖輩當中,除了祖父母,就數姑奶奶面子大。如果是「老姑奶奶」,那面子就大得嚇人。因此,一個女人,如果厲害非常,我們就會叫她「老姑奶奶」或者「小姑奶奶」。
由此可見,決定等級差別的,除了血系,還有輩分。這就不但要「別內外」,還必須「序長幼」。比如父親去世,服斬衰(第一等),三年。兒子死了,服齊衰(第二等),只有五個月。這就是「長幼有序」。「序長幼」的目的是「明貴賤」,即長貴幼賤。不過,長幼只是貴賤的標準之一,此外還有男尊女卑、君尊臣卑。比如君主死了,臣子要服斬衰,這就是君尊臣卑。又比如丈夫死了,妻子服斬衰(第一等),三年。妻子去世,丈夫卻只服齊衰(第二等),一年。這就是男尊女卑。尊卑,是最重要的標準。
其實五服是一種禮,也是一種制度。甚麼制度?喪服制度。甚麼叫「喪服制度」?就是家裏死了人,怎麼穿衣服。怎麼穿呢?五種穿法,五個等級。最高的一級,叫「斬衰」。衰,音崔,上衣。上衣叫衰,下衣叫裳。斬衰,就是最粗糙的上衣。怎麼粗糙?第一,必須是生麻布;第二,必須是粗麻布;第三,裁剪的時候不能用剪刀,只能用刀砍,所以叫「斬衰」;第四,不縫邊。這種衣服,擱在今天就是「酷」,擱在當時卻是「苦」。正因為是苦,所以是最高規格。甚麼人穿呢?主要是三種人:臣為君、子為父、妻為夫。另外還有一個特例,就是父為嫡長子。嫡長子為甚麼有此特權?後面再說(請參看下一節)。
現在,我們大體上明白甚麼是禮樂制度和禮樂文化了。簡單地說,就是以人為本,以德治國,以禮維持秩序,以樂保證和諧。在這種制度下和文化中,社會是有等級的,同時又是無矛盾的,就像音樂。看來,周公是把他們的天下和社會,看作合唱團了。合唱團當然要有不同的聲部,高音部、中音部、低音部等等。所以,在周公及其追隨者看來,一個音樂般美好的和諧社會,也應該有不同的等級。這話貌似有理,其實不通。沒錯,合唱團裏是有不同聲部。但這只是分工的不同,絕不意味著不同聲部的人在人格上不平等。事實上,在音樂作品中,樂音並沒有「音格」問題。不同的樂音之間,也不存在「音格」的不平等。如果不平等(比如規定低音只能短而弱,高音必須長而強),音樂就不會和諧,也不會好聽。由此可見,不平等的社會絕不可能和諧。真正www.hetubook.com.com和諧的社會,應該是人人平等又各有所需,各有所長,各得其所。這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第三等(大功):九個月,男子為堂兄弟,女子為親兄弟,公婆為嫡長子之妻;
第二等(齊衰):三年,父已去世子為母,母為嫡長子;
由此可見,規格越高,穿得就越差、越苦。為甚麼?喪服嘛!不差不苦,不足以表達悲痛之深。所以,喪服的規格越高(也就是穿得越差越苦),服喪的期限也越長。第一等,斬衰,三年(實際二十五個月)。第二等,齊衰,或三年,或一年,或五個月,或三個月,看對象。第三等,大功,九個月。第四等,小功,五個月。第五等,緦麻,三個月。五服的等級,就表現在這三個方面:布料的好壞、做工的粗細和時間的長短。面料好壞不同,做工粗細不同,喪期長短不同,適用的對象也不同。也列一張表,同樣一看就明白:
這當然有道理,不過同時也有問題。甚麼問題?不同的樂音組合在一起,安排得好,當然和諧。但安排不當,也很難聽的。然而周人卻告訴大家毋庸置疑,因為禮樂制度是周公制定的。周公是甚麼人?聖人。聖人做的事情,還會錯嗎?所以,周公設計的制度,就是最好的制度;周公安排的社會,就是最好的社會;周公譜寫的樂曲,就是最好的樂曲,大家照著演奏跟著唱就是,有甚麼可著急的呢?
不過平心而論,在當時的情況下,周公他們用禮樂來實施統治,實在算得上是既開明又高明,因為這比血腥鎮壓、草菅人命、濫殺無辜好多了。事實上,思想上確立「以人為本」,政治上實行「以德治國」,制度上推行「禮樂教化」,這一系列的舉措,都說明以周公為代表的周人,已經是一個相當成熟的民族,這才創造出如此精巧高明的新制度和新文化。這也正是春秋戰國時期會出現諸子百家爭鳴的第一個原因——心智的成熟。
那麼,周公他們又為甚麼要「以德治國」?
兩個原因。一是殷商的教訓,二是統治的需要。殷商為甚麼滅亡?不把人當人。這就是「失德」。周人為甚麼勝利?把人當人。這就是「有德」。這一點,周人心裏應該是有數的。據說,武王伐紂的時候曾經對聯軍說:紂王那邊雖然人多,可是「離心離德」。我們這邊雖然人少,卻是「同心同德」(《尚書.泰誓》)。由於《尚書》的《泰誓》篇來歷不明,這話並不能肯定是武王說的,卻能代表周人的觀點:失德者失天下,有德者得天下。更何況,為了解釋政權的合法性,周人還一再宣稱「皇天無親,惟德是輔」,也就是誰最有德,誰就能得到皇天上帝的授權。以前,夏桀失德,商湯有德,天下就歸了商人。現在,殷紂失德,周王有德,天下自然就歸周人。周人既然以「德」得天下,當然也就必須以「德」治天下。總之,無論是吸取教訓,還是維護統治,周人都必須主張並實行「以德治國」。和-圖-書
當然,這只是第一個原因。它還有第二個原因,即「社會的劇變」。社會劇變的具體表現,就是「禮壞樂崩」。這是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直接原因。於是我們就要問:如此煞費苦心創造出來的制度和文化為甚麼會出問題,又為甚麼會面臨崩潰?
有。甚麼辦法?既「制禮」,又「作樂」。
禮與樂的這種關係,有點像太極圖中的陰陽二魚,相反、相依、互動,又同在一個圓圈內,圍繞同一個圓心。這個「圓心」,就是「德」。因為周公之所謂樂,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音樂,而是「有德之樂」。它們的目的也不是娛樂,而是表現倫理情感,進行道德教育。只不過,這種教育又是很快樂的,這就叫「寓教於樂」。這樣的教育,就叫「樂教」。樂教與禮教合起來,就叫「禮樂教化」。禮,保證行為符合道德;樂,保證情感符合道德。行為和情感都符合道德,以德治國的方針,就落到了實處,這就叫「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禮記.樂記》)。也就是說,以德治國,禮樂輔之,一個核心(德),兩個支撐點(禮與樂),這可真是「煞費苦心」。
第三等(大功):熟麻布,較粗,裁剪,縫邊;
第四等(小功):熟麻布,較細,裁剪,縫邊;

以人為本與禮樂制度有甚麼關係?關係就在於,禮樂是一種制度,更是一種文化。文化比制度重要,文化精神又比文化方式重要,正如立法精神比法律條文重要。禮樂制度的精神是甚麼?第一條就是「以人為本」。為甚麼是「以人為本」呢?因為所謂「禮樂」,是周人創造的不同於夏制度和商制度的新制度,也是不同於夏文化和商文化的新文化。而區別開夏商周三種文化的,首先就是這一條。過去,人們總把夏商周簡單地看作三個朝代。其實,夏商周不僅是三個朝代,也是三個時代,更是三個民族和三種文化。準確地說,是三個不同的民族在三個不同的時代,先後創造了三種不同的文化。這三種不同的文化,有著三種不同的精神。簡單地說,就是「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禮」(《禮記.表記》)。尊命,其實就是信天命。尊神,其實就是敬鬼神。尊禮,其實就是重人事。所以,這三種不同的文化,也可以各有一個關鍵詞:天命、鬼神、人文。周文化既然是人文文化,當然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要把人當人、把神當人、把人當神。這就有了聖人崇拜。聖人是人,同時又是最有道德的人。所以,崇拜聖人,其實就是要「以德治國」。這就是禮樂制度的第二個內容,也是禮樂文化的第二種精神,而且是核心內容和核心精神。也就是說,以人為本是前提,以德治國是核心。所謂「禮樂制度」,其實就是圍繞這個核心來設計的。
又是尊卑,又是貴賤,又是內外,又是親疏,如此這般地排列組合下來,就是五服。這五個等級當中,最高一級,是君主、父親、丈夫、https://www.hetubook.com.com嫡長子。他們不是「至親」(如丈夫),就是「至尊」(如君主),或者兼而有之(如父親)。最低一級,則是族人、岳父、岳母、外甥、女婿、外孫。他們或者沒有血緣(如女婿),或者關係疏遠(如族人),所以排在第五等。五等之外,沒有規定,就不算親屬或親戚了,叫「出了五服」。很清楚,貫穿「五服」的原則,就是十六個字:內外有別,親疏有差,長幼有序,貴賤有等。

於是我們要問,搞這麼複雜,幹甚麼呢?
作樂,為甚麼就能解決問題呢?這就要看甚麼是「樂」。樂,有兩個讀音,也有兩個意思。一個音嶽,就是音樂。一個音勒,就是快樂。這兩個意思,是相通的。為甚麼會相通?因為聽音樂是快樂的。因此,快樂的生活,美好的社會,也應該像音樂。音樂是甚麼樣的?是和諧的。為甚麼和諧?因為由不同的樂音所構成。樂音有四個不同:音高、音長、音強、音色。每個音和每個音,都不一樣。有的音高,有的音低,有的音長,有的音短,但是組織在一起,很好聽。這就是「和諧」。為甚麼?多樣統一。
然而「以德治國」是有問題的。有甚麼問題?道德這東西,看不見也摸不著,怎麼治天下?因此,還要有實實在在的東西來輔助,來做支撐點,這就是禮樂。為甚麼是禮和樂?這就要弄清楚甚麼是禮,甚麼是樂,它們又各有甚麼作用和功能。
第五等(緦麻):熟麻布,最細,裁剪,縫邊。
問題是,秩序為社會所需,等級卻不符合人性。人,生而平等,沒有人願意做「人下人」。森嚴的等級,嚴格的規定,肯定讓人不舒服、不高興、不爽。何況周人的這些規定,也未必都合理。我們知道,五服制度有一個精神,就是越親就越近,等級也越高;越疏則越遠,等級也越低。因此,父親去世,服斬衰(第一等),三年。祖父母去世,服齊衰(第二等),一年。曾祖父母,也是服齊衰,五個月。高祖父母,也是服齊衰,三個月。這是有道理的,親則近,疏則遠嘛!但是,父母親,同樣是最親近的人,卻不一樣。父親去世,肯定服第一等的斬衰,三年。母親去世,卻看情況。父親不在世,三年。父親在世,一年。而且不管是三年還是一年,都服第二等的齊衰。這就是不平等。還有,祖父母二等,外祖父母四等,岳父岳母五等,也明擺著是不合理,不平等。這也不僅僅是五服的問題。所有的「禮制」,都有同樣的問題。這些問題,估計周公他們也清楚。那麼,他們有解決的辦法嗎?
不過更重要的,還是情感的傳達。所謂「傳達」,就是讓他人、讓欣賞者也體驗到相同的情感。這其實也是一切藝術的功能。事實上,當時的所謂「樂」,並不只是音樂,而是包括了一切藝術,其中最主要的是詩和舞蹈。《禮記.樂記》說:「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氣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情深,就是情意深長;和_圖_書文明,就是文采鮮明。情意既深長,文采又鮮明,當然能夠讓人體驗到相同的情感。體驗到相同的情感又怎麼樣呢?就心心相印,息息相關,同心同德了。這樣一種相同的情感,平時可以幫助人們和平共處,戰時則可以促使人們同仇敵愾。比如《詩經》中的《無衣》,我懷疑就是秦國的一首軍歌。它的歌詞是這樣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這話翻譯成白話,就是:誰說你沒有軍衣?我和你共一件戰袍。君王就要發兵了,修理好我的長矛,我和你同一戰壕!對於這首詩,歷來有不同的解釋。但我以為只要不是假道學和書呆子,都不難從中體驗到一種強烈的情感,一種慷慨激昂的戰鬥豪情。我們知道,上古時代的詩,是可以歌唱的;那時的歌,也是可以舞蹈的。因此,當秦王和他的子民們載歌載舞的時候,大約會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吧!因為那統一的旋律、統一的節奏和統一的動作,只能導致統一的感受和統一的行動。
第二等(齊衰):三個月,為高祖父母;
甚麼是禮?說法很多。我認為,周公「制禮作樂」的禮,是一種制度。甚麼制度?等級制度。這一點,舉個例子就能說明。甚麼例子?五服。五服這玩意,中國人都知道,又未必都清楚。出了五服,就不是親戚,這個大家都知道。但,為甚麼出了五服就不是親戚?這個管著是不是親戚的制度為甚麼叫「五服」?不一定明白。
第一等(斬衰):三年,臣為君,子為父,妻為夫,父為嫡長子;
第二等(齊衰):熟麻布,次粗,裁剪,縫邊;
禮樂制度的創造者認為,我們的社會,也應該這樣。比方說音樂有宮商角徵羽,爵位就可以有公侯伯子男,喪服也就可以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嘛!五服和五爵就像五音,是等級,也是秩序。至於誰是公誰是侯,誰是伯誰是子男,就像宮商角徵羽,也像誰是老爹誰是兒子,全是天意,沒有價錢好講。要緊的,是所有的「樂音」,都安分守己待在自己的位置上,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不要亂動。不亂動,就和諧。和諧又怎麼樣呢?就心情舒暢,聽音樂一樣快樂了唄!
第四等(小功):五個月,為堂祖父母、外祖父母、舅舅、姨;
斬衰以下,還有四個等級:齊衰(讀資崔)、大功、小功、緦麻。共同特點,是都用熟麻布,也都縫邊。因為縫邊,所以叫「齊衰」。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麻布的粗細。齊衰最粗,大功次之,小功又次,緦麻最細。實際上,所謂「緦麻」,就是「細麻布」。不過,齊衰再粗,也粗不過斬衰。斬衰的用布,是又生又粗,面料和做工都最差。這就是等級,也是規格。下面列出表來,大家一看就明白:
第二等(齊衰):一年,父未去世子為母,夫為妻,孫為祖父母;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