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後院起火

就這樣,經過幾天緊鑼密鼓的折騰,楊玄感終於官兵齊備了。此時他再也不提來護兒造反之類的事情,而是宰殺豬羊、祭天誓師。他說:
甚麼時候才叫時機成熟呢?楊慎說得很清楚,要等到人心不穩、國家有變的時候才行。楊玄感是個聽勸的人,聽叔叔這麼一說,馬上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僅終止犯罪,而且整個人都變了,對隋煬帝表現得忠心耿耿。他在放煙幕彈,麻痹隋煬帝,然後好等待時機。
這不是挺像曹操的故事嗎?是真是假暫且不論,反正能夠看出來李密從小就與眾不同。但是,以當時的情況看,與眾不同也照樣無用武之地,反而不討上位者喜歡。李密索性辭職回家讀書。也因為如此讀書,他得以結識了楊玄感。
李密說,如果不採取上策,就應該率領大軍一路向西挺進,直奔大興城,直攻隋煬帝的老巢,然後據險守住關中地區。這樣一來,就算是隋煬帝回來,也是有家難歸,很可能自行解體。這是中策。
簡精銳,晝夜倍道,襲取東都,以號令四方。但恐唐褘告之,先己固守。若引兵攻之,百日不克,天下之兵四面而至,非僕所知也。
大家覺得,李密這三策怎麼樣呢?這真是從大處著眼,高屋建瓴,把戰局說得清清楚楚,沒白讀兵書。那麼,作為主帥,楊玄感會選擇哪種方案呢?
李密回頭一看,是大名鼎鼎的宰相楊素,趕緊下拜,說出自己的出身。楊素又問:讀甚麼書呢?李密回答:《項羽傳》。要知道,項羽是英雄,一個能對歷史上的英雄如此著迷的人應該也不是一般人吧?這樣一來,楊素對李密的興趣愈來愈濃厚,跟他聊了好久,愈聊愈覺得這個年輕人不尋常。回去之後,楊素就對兒子楊玄感說:「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我看李密的見識和氣度,不是你們這些人能比的。這就是成語「牛角掛書」的來歷。
現在,就在楊玄感起兵這個關鍵時刻,李密剛好趕到,這不是喜從天降嗎?軍情緊急,兩個人連寒暄都來不及,楊玄感就直奔主題了。他說:「子常以濟物為己任,今其時矣!計將安出?」你號稱要以天下為己任,要救世濟民,現在時機到了,你分析一下,咱們接下來該怎麼辦?
楊素死後,隋煬帝還不放心,又找了一個碴,將他的弟弟楊約免職,楊約也因此鬱鬱而終。換言之,楊素兄弟之死,雖然不是隋煬帝直接造成的,但是,隋煬帝也都脫不了關係。這些事情,楊玄感都看在眼裏,記在心上。爸爸和叔叔都為隋煬帝的帝業殫精竭慮,最後竟然落得如此下場,這真是讓他傷透了心。
楊玄感一聽,哈哈大笑,趕緊認錯,而且把李密的話深深地記在心上。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在招納人才方面不如李密,所以起兵之後,第一時間就派人到大興城去接李密。
楊玄感做的第二件事是集結官兵。要造反,光有糧食不行,總得有兵。可是,楊玄感只是一個運糧官,不是領兵官,手裏沒有兵,此時,楊玄感就開始賊喊捉賊。他先安排了一個僕人,偽裝成使者,假裝從東邊,也就是隋煬帝那邊過來,然後交給楊玄感一封密信,信上說,水軍將領來護兒因為未能如期攻打高句麗,害怕追究責任,造反了,現在皇帝命令楊玄感集結隊伍準備鎮壓!
因為有這麼多優點,楊玄感的仕途相當順利。在隋文帝一朝,他就已經官拜柱國。柱國可是二品大員,當時楊素官居尚書右僕射,也是二品官,所以朝會時,父子兩個人都站在同一排。隋文帝最講孝道,覺得兒子和爸爸站在一起有違孝道,所以特意m.hetubook.com.com讓楊玄感降一等,到三品官的序列裏排班。
雖然自己出身高貴,平時對一般同僚也比較傲慢,但是對於有文學才華的名士則是非常客氣。禮賢下士的名氣一傳開,跟他交往的人也就愈來愈多,這樣一來,楊玄感的社會聲望也與日增加。
那麼,這個時機甚麼時候到來呢?楊玄感認為隋煬帝第一次東征高句麗就是個好時機。
李密年輕的時候,曾經當過太子府的宿衛武官,當時的太子就是後來的隋煬帝。有一天,太子楊廣經過李密身邊,不經意看了他一眼。就這一眼,讓他打了個冷顫。李密長得「額銳角方,瞳子黑白明澈」。也就是說,天庭飽滿,稜角分明,尤其是一雙眼睛,黑是黑,白是白,黑白分明,像水一樣清澈,但是也像水一樣閃著寒光。這讓楊廣印象深刻。回去之後,他馬上就把自己寵信的大臣宇文述叫過來,問他,帳下那個小個子、黑臉、長著一雙黑白分明的大眼睛的宿衛叫甚麼名字?宇文述說:他叫李密,是八大柱國李弼之後,襲爵蒲山郡公。太子楊廣說:這小子眼神精光四射,看得我心裏發毛,不要讓他擔任宿衛了。
第一,他認為,隋煬帝對他有殺父之仇。楊素為隋煬帝當皇帝立過大功,功高震主,難免讓隋煬帝產生猜忌之心。正好當時楊素生病,隋煬帝天天派御醫探望,一副巴不得楊素早點死的樣子。楊素看到皇帝這麼急不可耐,長歎一聲,說:我還活著幹甚麼呢?從此不再吃藥,主動病死了。
不過,光有兵也不行,還得有官,才能帶著這些士兵攻城掠地。兵是抓來的,官則是騙來的。楊玄感假借運糧的名義,把周圍郡縣那些有才能,能入他法眼的官員都召集到黎陽郡,來了之後立刻任命,原來是縣尉、縣主簿的,現在都能當州刺史,反正只要你能把那個州打下來就行。不接受任命的,就只能殺頭了。
第三,風度好。楊素是個美男子,當年平陳戰爭的時候,往船頭上一站,江南人都以為是江神下界。楊玄感簡直就和他爸爸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也是高大威武,美髯飄飄。不過,楊玄感風度好可不光好在長相,更重要的是他待人接物的態度也讓人有如沐春風之感。按照史書的說法,楊玄感:
聽李密講完所謂上計,楊玄感遲疑了一下,說:「更言其次。」你再告訴我一個比這差一點的方略吧。李密說:
隋朝初年的貴族與平民仍然是兩個世界,貴族子弟一生下來,就注定要平步青雲。楊玄感無疑就是這樣一個讓普通人艷羨的天之驕子,再加上兩朝皇帝的器重,他理應忠君愛國,與國休戚了,那麼,楊玄感為甚麼放著好日子不過,非要鋌而走險,走上反叛的道路呢?
怎麼辦呢?楊玄感又動腦筋了。他原來督運糧草,手下雖然沒有士兵,但是有船夫,這也都是壯勞力,直接轉化為兵吧。於是,五千漕運船夫和三千篙梢手又進入戰鬥序列。就這樣,楊玄感一共拼湊了一萬多名士兵。作為造反的軍事基礎。
李密認為: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直奔薊州(今天的北京城),然後據守臨渝關(今天遼寧省的撫寧縣),切斷隋煬帝回來的退路。這樣一來,隋煬帝前面有你楊玄感堵截,後面有高句麗追兵,兩路夾擊,再加上沒有軍糧,不出十天半個月,必死無疑。這是上策。
天子出征,遠在遼外,去幽州猶隔千里。南有巨海,北有強胡,中間一道,理極艱危。公擁兵出其不意,長驅入薊,據臨渝之險,扼其咽喉。歸路既絕,高麗聞之,必躡其後。不過旬月,資糧皆盡,其眾不降則潰,可不戰而擒,此上計也。
面對這樣的安排,楊玄感怎麼表態的呢?他趕緊拜謝,說:「不意陛下寵臣之甚,許以公廷獲展私敬。」我沒想到陛下寵愛我到這個程度,能夠讓我在朝廷裏還表現出對爸爸的恭敬www.hetubook.com•com之心。這句話說到隋文帝心坎裏去,從此對楊玄感更是另眼相看。
問題是誇了之後,隋煬帝只是賞給他絲綢千段,就沒下文,楊玄感還是禮部尚書,標準文官一個,跟戰爭無緣。就這樣,楊玄感的第一次希望落空了。可以想像,這一定讓他非常鬱悶。
楊玄感一聽簡直樂翻了,這簡直比讓他領兵出征還好。為甚麼呢?有三個理由。
此人可是一個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李密。李密和楊玄感一樣,都出身所謂關隴貴族集團,李密的太爺爺叫李弼,是當年西魏北周的八柱國之一,比隋煬帝的爺爺楊忠出身還要高。隋煬帝不是說將門有將,相門有相嗎?這句話放在李密身上也沒有錯。李密從小就表現得非同尋常。《新唐書.李密傳》記載了一個故事。
為了討伐高句麗,隋煬帝從大業七年(六一一年)就開始調兵遣將,兵役和徭役一下子加重了不少,特別是離戰場比較的山東地區,成了重災區,成年男丁不是被拉去當兵,就是當民夫,把勞動力都抽走了,自然民不聊生!在此情況下,山東地區開始有人鋌而走險,造反了。國外有戰爭,國內有造反,楊玄感覺得這就是叔叔楊慎所說的人心不穩、國家有變,得抓住這個機會!
楊玄感聽了之後,又沉吟了一下,說:「更言其次。」你再說說比這個還稍差一點的方略。李密說:
照理說,這樣的人最應該忠君愛國了,他為甚麼還要造反呢?
李密說:
第一,糧食是軍隊的命脈,隋煬帝讓他督運軍糧,就等於把自己的脖子交到他的手裏。
第二,能力好。楊玄感跟他爸爸楊素一樣,能文能武。按照《隋書.楊玄感傳》的說法,就是「驍勇、便騎射,好讀書」,從小就非常勇敢,而且弓馬嫺熟,還喜好讀書。這可都是當時人非常認可的素質。
露宿荒山意味著甚麼呢?意味著皇帝安危難保。這對楊玄感來講就是難得的有利時機。所以,當時楊玄感就想趁亂襲擊隋煬帝的行宮。可是,就在他躍躍欲試的時候,他的叔叔楊慎把他拉住了,並對他說:「士心尚一,國未有釁,不可圖也。」現在隋煬帝還比較得人心,國家也沒遇到甚麼問題,你要殺皇帝,那可就是人民公敵,絕對沒有好下場。你要殺皇帝我不反對,但是要等時機成熟。
不過,楊玄感的鬱悶並沒有持續多久,很快,機會又來了。大業九年(六一三年)四月,隋煬帝再次東征高句麗,人心不穩、國家動盪的局面也再次出現。更重要的是,就在東征之前,隋煬帝想起了楊玄感上次那番慷慨激昂的表白,決定讓他也參與戰爭。隋煬帝對他委以重任,讓他到黎陽(今河南浚縣)督運軍糧。
第一,出身好。楊玄感是大名鼎鼎楊素的長子。楊素不光是關隴貴族集團的成員,還是楚國公、司徒、尚書令,是隋朝官位最高的大臣,楊玄感也就成了當時第一等的貴族公子,這樣的出身,本身就意味著無限的號召力。
據說,楊玄感小時候發育比較晚,學會說話、走路都比別人遲些,所以很多人都以為他是個傻孩子。只有他爸爸楊素不以為然,總跟別人說:「此兒不癡也」。楊素眼光精準,看出兒子習慣後發制人的特性了。
可是,就這麼掃地為兵,還是不夠。楊玄感又以討伐來護兒的名義寫信給周圍各郡,讓他們把本郡的留守部隊都集中起來,一律開到黎陽城。這下又多了些人,可是,跟隋煬帝的百萬軍隊比起來,還www.hetubook.com.com是相差太遠。
主上無道,不以百姓為念。天下騷擾,死遼東者以萬計。今與君等起兵,以救兆民之弊,何如?
第二,隋煬帝的遠征軍需要糧食,楊玄感要是起兵造反,也需要糧食。有了這個美差,後勤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楊玄感怎麼解釋呢?他對使者說:沒辦法,現在路上不太平,匪盜多。我怕這麼一船一船地走遇上劫匪,所以想要多等幾條船過來,把它們集結成一批,再武裝押運過去。為了安全起見,為了減少損失,還是請陛下再等幾天吧!這話說得合情合理,隋煬帝也無可奈何。
但是,非常遺憾,他這個想法沒有成功。段文振如實向隋煬帝彙報,隋煬帝一聽,也很感動,還跟旁邊的大臣們說了一句:「將門必有將,相門必有相,故不虛也。」老百姓都說將門有將,相門有相,現在一看真是如此,楊素是大將軍,現在他兒子楊玄感明明是個文官也主動請纓,可見遺傳是存在的。狠狠地誇了楊玄感一頓。
既然如此,楊玄感一上任,就緊鑼密鼓地開始準備造反。楊玄感第一件事就是把運往遼東的糧草給截留。隋煬帝讓他督運糧草,本來期待他能夠充分利用大運河的運力,把糧草一船一船地運到遼東前線去。沒想到,這糧食左等也不來,右等也不來,眼看前方都快斷糧,隋煬帝急得趕緊派人去催促他。
楊玄感為甚麼這樣做呢?很簡單,這是希望把前線的士兵給餓死,就算餓不死,至少也能動搖軍心。就這樣,通過不斷截留,楊玄感手裏聚集了大量的糧草,這是第一步。
玄感世荷國恩,寵逾涯分,自非立效邊裔,何以塞責!若方隅有風塵之警,庶得執鞭行陣,少展絲發之功。明公兵革是司,敢布心腹。
人言當指實,寧可面諛!若決機兩陳之間,喑鳴咄嗟,使敵人震懾,密不如公;驅策天下賢俊,各申其用,公不如密:豈可以階級稍崇而輕天下士大夫邪!
別看楊玄感考慮造反好幾年,事到臨頭,還真是有點不知所措。不過,這時候幸運之神正眷顧他,有一個人替他想好了,而且不早不晚,楊玄感剛剛舉兵,這個人就已經出現在他面前了。
楊玄感找到的第一個機會還真不是東征高句麗,而是煬帝西巡。大業四年(六〇八年),隋煬帝從青海經大鬥拔谷穿越祁連山,進入河西走廊。這條路非常艱苦,最窄的地方只能容許一個人走,所以即使貴為天子,也只能是自己照顧自己。另外,因為人馬太多,一天無法通過,所以夜裏,還要在山谷裏搭帳篷露宿。
說起楊玄感造反,可不是臨時起意,而是蓄謀已久。從他爸爸楊素去世後就有此想法。為甚麼他那個時候就想造反呢?有兩個理由。
所以,這個任命一下來,楊玄感心裏直念佛,自己暗中準備了這麼多年,不就是為了等到這個機會嗎?俗話說,「天與不取,反受其咎」,這樣的好機會再不抓住,天地不容。
怎麼抓呢?他是禮部尚書,是文官,這時候卻主動找到兵部尚書段文振,對他說:
主上昏庸無道,都不管百姓的死活,把我們的子弟兒郎都押送到遼東戰場,死者數以萬計!現在我想和諸位一起起兵,解民於倒懸,你www.hetubook.com.com們覺得好不好呢?隋煬帝兩征高句麗,大肆徵發兵役勞役,老百姓早就煩透了,所以這段發言具有煽動力。大家一聽楊玄感這麼說,立刻歡呼起來,正式揭竿而起。
如果不考慮中策,那就晝夜兼行,襲擊洛陽。但是你這麼大張旗鼓地造反,已經有人逃到洛陽報信了,因此洛陽很可能是有準備的。一旦有了準備,可就不好打了。如果一時之間打不下來,隋煬帝就會組織各路人馬進行圍剿,到時候可就勝負難料。甚至有可能失敗。因此這是下策。
李密也是慷慨有大志的人,早就不耐煩安安穩穩過日子,眼看著隋煬帝瞎折騰,天下騷動,他也早就躍躍欲試。現在,好朋友楊玄感居然挑頭造反,李密也是興奮莫名,二話不說,立刻趕過來加盟。
李密回家之後就拜了當時一位著名的學者包愷為師,學習《史記》和《漢書》。有一天,他又騎著牛到老師家裏去請教問題。可是,牛走得慢,李密覺得,這一路上的時間浪費了可惜,於是,就在牛角上掛上一帙書,邊走邊看,旁若無人。正好,當時楊玄感的爸爸楊素路過,一看這個年輕人看書如此入神,不由得心生感慨,就問道:「何書生勤如此?」你是哪兒來的書生,怎麼讀書這麼勤奮呢?
性雖驕倨,而愛重文學,四海知名之士多趨其門。
自從隋煬一伐高句麗,國內就已開始暗流湧動。為了逃避兵役,山東人王薄第一個揭竿而起,之後的起義更是風起雲湧。楊玄感也想趁勢造反,圖謀大業,然而他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作為一個文官,他要兵沒兵,要將設將。然而,正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隋煬帝二征高句麗,給了楊玄感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楊玄感可不是一般的鼠竊狗盜之輩,恰恰相反,此人是個大貴族、還有三大好。哪三好呢?
這封信一到,楊玄感馬上宣讀,緊接著就把黎陽城占領了,占領之後關上城門,滿街抓青壯年男性。這樣一來,黎陽城裏全亂了,無論你剛才是在種地還是做買賣,反正從被抓之時起,就是楊玄感手下的一個兵。
楊玄感也出身於這個圈子,而且在圈子裏的地位還挺高,這也就讓他不安分起來。在他看來,爸爸楊素掌權那麼多年,門生故吏遍天下,自己也是整天招賢納士,人氣十足,這不都是政治資本嗎?既然有人擁戴,焉知這位子不會輪到他這兒?這樣一來,楊玄感又多了幾分彼可取而代之的豪情壯志。所以說,楊玄感是早有反心,總想找機會幹掉隋煬帝。
前文講過,楊玄感虛懷若谷,樂於結交天下英豪,一聽爸爸這樣誇讚李密,便與李密傾心結交,兩個人很快成了好朋友。當時號稱刎頸之交,也就是割頭換命的好兄弟。我們也知道,楊玄感畢竟是宰相之子,有時候難免露出一些輕狂傲氣,這讓李密覺得很不高興。有一天,李密敲打楊玄感,對他說:
第二,楊玄感有個人野心。楊玄感出身關隴貴族集團,這個集團有甚麼特點呢?其實就是皇帝輪流做。最開始是姓元的當西魏皇帝,然後是姓宇文的當北周皇帝,現在改成姓楊的當隋朝皇帝,輪來輪去,總在這個圈子裏。
隋文帝對楊玄感不錯,隋煬帝也沒有虧待hetubook.com•com他。大業初年,楊素去世,楊玄感以長子的身分襲爵楚國公,很快官至禮部尚書,這可是所謂尚書八座之一,權力很大。楊玄感也算要官有官,要爵有爵,要名有名,幸福指數相當高。
楊玄感自己是一個文職官員,沒有帶過兵打過仗,手下兵將又是臨時拼湊。照理說,這樣一支雜牌軍,不會形成多大氣候。然而幸運的是,有位高人早已為楊玄感的起義指明了方向,這個人是誰呢?他又為楊玄感勾畫了怎樣的宏偉藍圖?
我楊玄感世代蒙受皇恩,無法報答,現在邊疆有戰爭,我願意投身行伍來效尺寸之功。您是兵部尚書,所以我先向您主動請纓,要求上戰場。為甚麼楊玄感會提出這麼一個要求呢?很簡單,他想帶兵,要造反沒有兵不行。
隋軍二次東征高句麗,眼看勝利在望,禮部尚書楊玄感卻突然在後方起兵造反,迫使隋煬帝緊急撤軍,第二次東征也因此功敗垂成。這個改變了整個戰局的楊玄感究竟是何許人?他為甚麼要在這個時候造反呢?
第三,不光是督運軍糧這個差事好,黎陽這個地方也好,它遠在後方,跟隋煬帝隔山隔水,自成一體,隋煬帝無從監視,遠比帶一支軍隊在隋煬帝眼皮子底下活動自由多了。
更要命的是,楊素葬禮之後,隋煬帝一不留神,說了一句:「使素不死,終當夷族」,如果楊素不及時死,我一定滅他九族。這句狠話傳到楊玄感耳裏,心情就更複雜了。看來,隋煬帝對他們一家子都不放心啊。本來還只是一個殺父之仇,現在,又增加了對切身利害的擔憂,楊玄感跟隋煬帝就有點不共戴天的味道了。
關中四塞,天府之國,雖有衛文升,不足為意。今帥眾鼓行而西,經城勿攻,直取長安。收其豪傑,撫其士民,據險而守之。天子雖還,失其根本,可徐圖也。
我們是好朋友,就得彼此說實話,我們倆各有優長。如果說在戰爭狀態下跟敵人對壘,喑嗚叱咤,氣吞山河,我李密不如你楊玄感。可是如果說招納天下英俊為我所用,人盡其才,你楊玄感不如我李密。咱倆各有長處,你怎麼能因為你爸爸是個大官就輕視我呢?
自從征討高句麗,隋煬帝的人生就開始走下坡,不僅在對外戰場上損兵折將,國內老百姓為了逃避沉重的賦役負擔,也紛紛起兵造反。如果說農民起義對隋煬帝來說,不過是青蛙的聒噪,那麼楊玄感造反的消息,則如同晴天霹靂。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隋煬帝權衡利弊,最終放棄高句麗戰場上的大好形勢,火速回兵平叛。楊玄感是何許人?他為甚麼會讓隋煬帝如此忌憚呢?他叛亂的原因又是甚麼?
除了有這樣的基本素質,楊玄感個人能力也很強。舉一個例子。他當初擔任郢州刺史的時候,還是個青年小夥子,又是空降幹部,所以當地官員都沒把他放在眼裏,等著看他的笑話。楊玄感上任之後,不急不躁,先派了一些耳目眼線調查情況,將手下官員的德行能力,乃至貪污受賄情況都理解一清二楚,這才分別找他們談話,作出下一步工作安排。這些官員發現自己的小辮子都被楊玄感捏在手裏,也就沒有人敢反抗他。楊玄感後發制人的工作相當成功。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