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玄感敗亡

隨著戰果擴大,不只官僚的兒子投降,官僚本身也投降了。其中有兩個人最重要,一個是隋朝的內史舍人韋福嗣,另一位是大將李子雄。韋福嗣出身京兆韋氏,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大族,和楊家又是世交,所以他一投降,楊玄感馬上任命他為機要秘書,所有大事都跟他商量。
可能大家覺得奇怪了,既然隋朝官軍這邊兵源充足、武器精良,為甚麼打不過楊玄感手下那幫裝備奇差的義軍呢?一言以蔽之,兩邊的士氣不一樣。楊玄感這邊的義軍都懷著對隋煬帝的滿腔怒火,造反既是救人,也是自救,當然士氣旺盛;而官軍那邊,其實想法跟義軍都差不多,也覺得隋煬帝不是東西,當然也就無心打仗了。
就這樣,楊玄感起兵歷時兩個月,最終失敗。那麼,楊玄感為甚麼會失敗呢?他的起兵,又為隋煬帝的統治帶來何種後果呢?
六一三年,楊玄感趁隋煬帝第二次遠征高句麗,後方空虛之際,在黎陽起兵反隋。當時李密給楊玄感獻上三策:上策是往東北打,占領涿郡,封鎖臨渝關,切斷隋煬帝的歸路,然後和高句麗兩面夾擊,讓隋煬帝不戰自潰;中策是往西打,直取大興城,讓隋煬帝有家難歸;下策是就近攻打東都洛陽。楊玄感思慮再三,最終選擇了下策,率兵攻打洛陽。在洛陽城下,楊玄感曾經一呼百應,集結了十萬大軍。但也同樣是在洛陽城下,楊玄感兵敗西撤,從此踏上了不歸路。那麼,楊玄感為甚麼要執意攻打東都洛陽?最後又是甚麼導致了他的兵敗身亡?
大業六年(六一〇年),樊子蓋到江都朝見隋煬帝,隋煬帝對他講,「富貴不還故鄉,真衣繡夜行耳!」你現在已經當上涼州刺史,算是個大官。如果不回故鄉炫耀一下,就好比穿著繡花衣服在夜裏走,誰會知道呢?於是,隋煬帝賜給他六千石米麵,讓他到老家廬江(今安徽廬江)祭祖。這可是莫大的榮耀!樊子蓋心中感激莫名,所以,這一次,隋煬帝讓他輔佐楊侗,留守東都,他可是一心一意想要為朝廷出力。問題是,他想出力,有人不聽他的。
照理說,這種形勢對官軍有利,以逸待勞嘛!問題是,楊玄挺也不是凡人,他一看官軍已經在前面佈陣,根本沒讓士兵往前衝,而是先讓他們都坐下休息。虎視眈眈地盯著對面裴弘策的軍隊。但是,楊玄挺這邊老不起來,盯來盯去,把裴弘策那邊的士兵都給盯煩了,愈來愈鬆懈。眼看著官軍放鬆警惕,楊玄挺他們忽然一躍而起,衝殺過去。結果裴弘策這邊一路敗退,一直退到洛陽城東邊的城門太陽門,最後只帶著身邊的十幾個人逃進城裏,其餘七千多人,除了戰死的,全都投降了。
第三路大軍就是隋煬帝這邊的軍隊。隋煬帝一聽說楊玄感造反,也從遼東前線趕緊回師。這時候,他派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和左侯衛將軍屈突通火速先行,直撲洛陽。宇文述前文講過了,是個著名的將軍,屈突通又是何許人呢?屈突通也是關隴貴族集團成員,素以嚴厲著稱,所以當時有個說法,叫做「寧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寧可吃進去三斗大葱,也不願意跟屈突通打交道。這樣的人,得多厲害呀!所以,從這首歌謠裏就能看出來,屈突通也不是吃素的。這樣,由悍將率領的第三路大軍又從北向南撲過來了。
一番話說得老百姓熱血沸騰,爭著獻上牛、酒犒軍。洛陽周邊子弟每天都有一千多人要求參軍。楊玄感手下的士兵很快就增加至五萬人,比開始起兵的時候闊多了。
今百官家口並在東都,若先取之,足以動其心。且經城不拔,何以示威!公之下計,乃上策也。
眼看形勢一片大好,楊玄感真的升起一股為民請命、再造山河的豪情。於是,他在洛陽城的上東門外發表演說:
不提打不過,只是說甘肅那邊也造反了,現已派使者來迎接我們過去,所以我們得趕緊擴大戰果。這不就變被動為主動了嗎?楊玄感一聽覺得很有道理,就這麼辦吧。
洛陽被圍,心腹之疾;高麗逆命,猶疥癬耳。公家之事,知無不為,專擅在吾,不關諸人,有沮議者,軍法從事!
就這樣,楊玄感依靠著民心民意,旗開得勝,不但很快就衝到洛陽城下,而且軍隊人數也不斷和*圖*書增加,裝備也大大改善,這是難得的好事啊。
不敢進去怎麼辦呢?投降楊玄感吧,反正楊玄感也是關隴貴族出身,少人跟楊玄感的交情比跟樊子蓋還要好。投降的一共四十多人,四大名將之一韓擒虎的兒子、隋初四大宰相之一觀王楊雄的兒子、隋煬帝的宰相裴蘊的兒子、虞世基的兒子,還有水軍大將來護兒的兒子都在其中。這樣一來,楊玄感原來設想的通過控制官僚的子弟來擾亂隋煬帝軍心的目的就達到了。
再看裴弘策這邊。裴弘策倒是和楊玄挺打了一仗,問題是也沒打贏,而且也是丟盔棄甲地逃跑。這樣一來,楊玄挺這邊的士兵也都用撿來的裝備武裝。不過,撿東西就要花時間。就在楊玄挺他們撿裝備的時候,裴弘策的軍隊已經慢慢地收住了陣腳,又集結成一個軍陣。就在前面三四里地等著楊玄挺。
玄感每戰,身先士卒,所向摧陷,又善撫悅其下,皆樂為致死,由是每戰多捷。
弘農郡裏有一座隋煬帝修的行宮,叫弘農宮。楊玄感率領大軍來到弘農宮時,路旁忽然出現了一群父老。這些人攔住楊玄感說:「宮城空虛,又多積粟,攻之易下。」弘農宮防守特別空虛,而且裏頭糧食特別多,將軍何不把它拿下呢!楊玄感一聽,動心了,既有糧食,又有群眾基礎,這不是舉手之勞嗎?要不要打一下呢?楊玄感猶豫起來了。
楊玄感採取的是下策。他說:
衛文升也是個狠角色,路過楊玄感他們老家華陰的時候,先挖了楊素的墳,把楊素的屍骨挖出來燒了。這一方面是宣誓和楊玄感不共戴天,另一方面也是斷了士兵臨陣投降的念頭。古代人講究孝道,一個把你爸爸挫骨揚灰的人,就算你投降也不能容許!這樣一來,士兵斷了投降這條路,就只能和楊玄感拚命了。
問題是,這些父老是哪兒來的呢?雖然史書沒有記載,但是我覺得,這批人恐怕不是一般群眾,他們很可能就是弘農太守派來的!因為當時的弘農太守名叫楊智積,是隋煬帝的堂兄弟。既然是宗室,當然更愛國。所以,楊玄感還沒有到的時候,他已經跟手下人講過了:
屈突通是個厲害角色,如果他渡過黃河參戰,我們的麻煩就大了。所以,一定要把他阻擊到黃河北岸,不讓他過來。怎麼才能不讓他過來呢?分兵。一支軍隊繼續對付衛文升,另一支軍隊趕快去攔截屈突通。當然,還得有一部份軍隊留下來包圍洛陽城。這在兵法上叫圍城打援,而且是同時打兩支援軍,一支是衛文升,一支是屈突通。
楊玄感聽說朝廷大軍將到,打算向西謀取關中。要是他這個計劃成功了,我們再控制他就不容易了。所以,我們應該設計牽制住他,讓他無法向西推進。這樣一來,不出十天,就可以將他抓住。他的所謂計謀是甚麼呢?我覺得,這父老攔路,就是他的一步棋,這招棋的目的是誘惑楊玄感留下來。果然,楊玄感上當了。既然已經上當,楊智積就要走下一步棋了。
首先是首都大興城的救援部隊。當初,隋煬帝東征,讓樊子蓋輔佐越王楊侗留守洛陽,讓刑部尚書衛文升輔佐代王楊侑留守長安。現在,衛文升聽說楊玄感叛亂,立刻就率領七萬大軍直奔東都。
可是俗話說得好,團結力量大。以楊玄感的勇猛,抵擋衛文升一支軍隊還可以,問題是,很快屈突通大軍也到了黃河北面,馬上就要渡河過來。這可怎麼辦呢?這時候,李子雄出了一個主意。他說:
第一,百官的家口都在東都洛陽,一旦拿下洛陽,將這些人視為人質,就可以動搖隋煬帝的軍心。
問題是,怎麼跟手下解釋放棄洛陽往西走的道理呢?和圖書直接說,我們打不過了,眼看就要被包圍,這多影響士氣!這時候,李密建議說:
既然楊玄感派兩路大軍進犯,那樊子蓋也就派兩路大軍還擊。其中,由河南縣令達奚善意率領五千軍隊,抵抗楊積善;再由河南贊治裴弘策率領八千軍隊,抵抗楊玄挺。照理說,他們率領的都是正規軍,裝備精良,人數也占優勢,打楊玄感應該不成問題,但實際上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其次,裝備也不行。按照史書的記載是「皆執單刀柳楯,無弓矢甲冑」。每個人都是一把手持大刀,一個柳條編的盾牌,弓箭、鎧甲一應俱無,也就是說,既沒有頂用的進攻用具,也沒有頂用的防守用具。
自從楊玄感起兵,一路屢戰屢勝,不但軍隊人數不斷增加,士兵的裝備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很順利地打到洛陽城下。更讓他開心的是,就在他準備正式攻城的時候,忽然有四十多個隋朝貴族和高官子弟前來投降。為甚麼這些人會不戰而降?他們究竟是真心投奔楊玄感,還是另有隱情呢?
東都那幫官員都不怎麼聽樊子蓋的。他們都覺得他是南方人,出身不高,又不是一直在朝廷當官,不過是剛剛從涼州這樣一個偏遠地方調過來的空降兵。這樣的人,有甚麼資格指手畫腳。特別是敗軍之將裴弘策,本來品級和他差不多,更不甘心受他指揮。裴弘策剛打了敗仗,本身心裏就怯,這時候樊子蓋又讓他出戰,他就拒不從命。樊子蓋為了嚴肅軍紀,居然絲毫不講情面,把他推出去斬了。這樣一來,樊子蓋建立了威信,從此令行禁止。問題是,立威之後,他也把人嚇壞了。
怎麼攻呢?楊玄感既沒有雲梯,也沒有衝車,就用火攻。他率領大軍衝到弘農郡的城門下就開始放火,想要把城門燒開,然後率領大軍衝進去。
可是到這時候再走,已經晚了。就這三天的時間,宇文述、屈突通、來護兒、衛文升四大天王已經追上來了。
第二路由他的另一個弟弟楊玄挺率領一千多人,由白司馬阪越過北邙山向南推進。他本人還親自率領三千兵馬,作為楊玄挺的後援,跟著楊玄挺走。
這話說得多到位,從軍心到形勢,剖析得相當透徹,可是楊玄感已經被憤怒沖昏了頭,哪裏聽得進去,給李密的回答就兩個字——攻城!
東都援軍益至,我軍數敗,不可久留,不如直入關中,開永豐倉以振貧乏,三輔可指麾而定,據有府庫,東面而爭天下,亦霸王之業也。
且戰且走,到八月初一,雙方又在董杜原擺開決戰陣勢。要知道,楊玄感只有一路人馬,官軍可是有四路,四路合圍一路,怎麼謀篇佈局都容易。這樣一來,結果也就毫無懸念了,楊玄感慘敗,只剩下十幾個騎兵,跟他一起往上洛方向,也就是今天陝西的商州。
他說,李密你說打洛陽是下策,我卻認為是上策。為甚麼呢?
楊將軍,我們可是騙士兵說有人在關中迎接我們,然後才一路星夜兼程趕來的,騙人不可長久,得在這個事情揭穿之前趕緊進關才是,所以必須快走。另外,就算不考慮騙人這件事,我們後還有追兵。萬一我們在此逗留,追兵趕上,進不了潼關怎麼辦?一旦前後夾擊,大軍潰散,那您也罷,我也罷,還能自全嗎?
楊玄感起兵之初,李密獻上三策,利弊分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麼,楊玄感會採納哪種策略呢?
把誰嚇壞了呢?把城外住著的那些隋朝官僚子弟嚇壞了。這些子弟的爸爸都跟著隋煬帝出征,臨走之前,把他們留在洛陽周邊的別墅裏,其實也算人質。現在楊玄感作亂,這些子弟本來應該進城和樊子蓋一起保家衛國。但是一看樊子蓋殺人立威,這些人都怕了,我們也都是本事不大,毛病不少的人,這時候進城,可別撞在槍口上,成了下一個刀下鬼!這樣一來,誰也不敢進去。
就這麼一支軍隊,能打贏嗎?這得看跟誰打了。隋煬帝出征之前,派自己的孫子,也就是死去的元德太子的兒子越王楊侗駐守東都,但是楊侗這時候還只是一個十歲的孩子,所以真正主持工作的是民部(戶部)尚書、東都留守樊子蓋和圖書
第二,如果我們連身邊的洛陽都拿不下來,那還有甚麼威風可言!也不會有人跟我們再去打別處。所以,依我之見,必須先打洛陽!
既然主帥決定了,那就打吧,楊玄感把手下士兵分成兩路,直奔洛陽城。
李子雄曾在隋煬帝手下當過右武侯大將軍,是最高級別的武官,難得的專業人才,他一投降,楊玄感就把軍事上的事情都託付給他了。
先看達奚善意受命抵擋楊積善。結果,他一見楊積善來勢洶洶,居然不戰而逃,而且不是一般的逃,而是狼狽逃竄,鎧甲、兵仗丟了一地。楊玄感的軍隊正缺裝備,達奚善意這邊一丟盔棄甲,立刻都被楊積善接收。
說起來,這些人算是東都留守樊子蓋送給他的。樊子蓋出身南方,他爸爸那一輩逃到北齊,北齊滅亡之後又進入北周,為北周效力,後來北周被隋朝滅亡,他又成了隋朝官員。在平陳戰爭中立過功,在涼州當過刺史,以清廉著稱。個人能力很強,很得隋煬帝的賞識。
弘化留守元弘嗣握強兵在隴右,可聲言其反,遣使迎公,因此入關,可以紿眾。
他這個決定一作出,李密看出端倪,立刻苦諫。他說:
雖然有不少隋朝官員和官員子弟投降了楊玄感,但是在洛陽城下,楊玄感即將面對的卻是十分嚴酷的事實:首先是東部洛陽城池堅固,易守難攻。楊玄感的部隊整整苦戰了一個月,也未能攻下。其次,一得到楊玄感兵變的消息,留守大興城的代王楊侑立刻派衛文升率領七萬大軍直奔洛陽而來;原本準備渡海攻打平壤的來護兒也馬上回師救援;正在進攻高句麗的隋煬帝更是趕忙班師回朝,並派宇文述和屈突通為前鋒,直撲洛陽。那麼,面對四面受敵的境地,楊玄感會如何應對?
遺憾的是,楊玄感並沒有一直凱歌高唱。別看他勢力發展很快,但都是在洛陽周邊,洛陽城始終在樊子蓋手裏。前文講過,一個小小的高句麗遼東城,就因為修得比較堅固,隋朝幾十萬大軍一個月都打不進去,何況是精心修築的大隋東都洛陽!玄感攻了一個月,洛陽城還是壁壘森嚴。可是,就在他和樊子蓋僵持不下的這一個月裏,隋朝的各路救援大軍,卻從各個方向朝楊玄感撲過來了。
這樣一來,楊玄感已經陷入最初李密所講的那種四面受敵的境地。那麼,他能不能對付得了這些人呢?其實,別看楊玄感此前一直擔任文職,但是所謂將門出將,遺傳基因好,他真是一個不錯的將軍,按照《資治通鑒》的說法,是:
首先,兵源不行。楊玄感手下的士兵,原來不是船夫,就是老百姓,都是臨時抓來的,沒有受過任何軍事訓練,和-圖-書也缺乏必要的作戰經驗。
戰爭已經開始,楊玄感這幾路大軍實力如何呢?一句話,爛透了。
第一路由他的弟弟楊積善率領,一共三千人,從偃師沿著洛水向西推進。
從大興城到洛陽要經過函谷關,當時有人勸衛文升:這函谷關可是險要地方,萬一楊玄感在這裏埋伏怎麼辦呢?我們還是持重一點,慢慢走吧。衛文升說:「以我推度,設伏奇計非豎子所能及。」我推斷,以楊玄感的本事,還想不出伏兵這樣的好計來呢。因此根本不觀望,果斷出關。果然,路上也沒遇到楊玄感的伏兵。就這樣,衛文升的大軍成了率先趕來的一路。
就在皇天原,也就是今天河南靈寶縣西邊,楊玄感的大軍和四路官軍對峙。雙方佈陣長達五十里。眼看著黑壓壓圍攏過來的各路官軍,楊玄感這邊的氣勢就弱了。氣勢一衰,這仗也就沒法打了,一天之內,楊玄感連吃三個敗仗。
我身為上柱國,家累鉅萬金,至於富貴,無所求也。今不顧滅族者,但為天下解倒懸之意耳!
玄感聞大軍將至,欲西圖關中,若成其計,則難克也;當以計縻之,使不得進,不出一旬,可以成擒。
公旋師之時,是朕敕公之日,君臣意合,遠同符契。
現在各路援軍都過來了,我們不能死圍著洛陽城,應該往關中走,到了關中之後,打開永豐倉來賑濟百姓,奠定群眾基礎,然後我們就在關中地區盤踞,面向東方和隋煬帝爭奪天下。
就這樣,眼看著弘農城門的大火燒了三天,楊玄感的軍隊也沒能進城。這時候,他心頭的怒火倒是逐漸熄滅。他知道自己中計了,趕緊放棄弘農,接著往西走。
當然,來護兒也非魯莽之人,在開拔的同時,他又讓自己的兩個兒子趕緊去見隋煬帝,向隋煬帝稟明情況。等到這兩位來公子見到隋煬帝,把來護兒的行動跟隋煬帝一說,隋煬帝真是喜出望外,立刻就給來護兒寫了一封信,信上說:
通曉習兵事,若一得渡河,則勝負難決,不如分兵拒之。通不能濟,則樊、衛失援。
公今詐眾西入,軍事貴速,況乃追兵將至,安可稽留!若前不得據關,退無所守,大眾一散,何以自全!
這個主意好不好呢?也不能說不好,算是經典戰術了。但是它有問題。楊玄感的兵力本來就不占優勢,這樣一分為三,勢力就更弱了。再說,洛陽城裏的樊子蓋也不是傻子,他就指望著屈突通的援軍呢,楊玄感想到打援,樊子蓋能讓他去嗎?所以,楊玄感打援的部隊剛要開拔,樊子蓋就立刻率領大軍出城作戰,而且屢戰屢勝,把楊玄感牢牢地拖在洛陽城下。
楊智積真是個聰明人,你在外面放火,我在裏面也放火,而且添油添柴,讓火燒得特別旺。這是幹甚麼呢?也是火攻,就算是把城門燒壞了,面對著熊熊燃燒的火牆,你也不敢往裏闖,硬闖就等於自焚!
我作為上柱國,家有萬金,不貪求富貴。現在不顧及被滅族的後果斷然起兵,只是為了解民於倒懸啊!
問題是,這種喝斷當陽水倒流的氣勢只能嚇人於一時,不能嚇人於一世。走到這一步,楊玄感也知道自己不行了。眼看著愈走人愈少,最後,只剩下楊玄感和弟弟楊積善兩個人了。楊玄感長歎一聲,對弟弟說:「我不能受人戮辱,汝可殺我!」我不能忍受他們的羞辱,你把我殺了吧。楊積善一聽,手起刀落,一刀結果了楊玄感的性命,緊接著要自殺,這時官軍已經追上來了,楊積善一著急,一刀沒刺中要害,被官軍活捉,連楊玄感的屍體一起押送到東都洛陽。
楊玄感跑了,隋朝的官軍當然窮追不捨,眼看就要追上,楊玄感對著他們喑鳴叱咤,聲音像是雷鳴一般。追兵居然嚇得落荒而逃,真是英雄本色!
有了這一文一武,楊玄感覺得自己手下也是人才濟濟,非常高興。
楊玄感帶兵打仗有一個特點,身先士卒,每次都說弟兄們跟我來,而不是說弟兄們給我上。這樣一來,弟兄們當然都樂於追隨主帥。另外,在不打仗的時候,楊玄感對士兵也很不錯,親切和藹,所以士兵都願https://m.hetubook.com.com意替他賣命,因此總能獲勝,這點和西楚霸王項羽有相似之處。
這不就是李密提出的中策嗎?當初被楊玄感斷然否決掉的,現在他要是再不走這一步,眼看就要被隋朝的各路官軍包圍了,所以,此時楊玄感二話不說,就同意了。
衛文升最先來救援,也最先感受到楊玄感的威力,一交戰,馬上損失慘重,手下士兵死傷大半。楊玄感倒是愈打愈勇,手下人數都超過十萬了。
楊玄感起兵後,雖然在戰場上連連得勝,隊伍也迅速發展到十萬之眾,但卻在短短兩個月後落得兵敗身死的結局。這戲劇性的轉變究竟是如何發生?楊玄感為甚麼從一呼百應走向一敗塗地呢?
你回師的時候,正好就是我在這裏發佈敕令,讓你回去救援的時候呀!看來咱們君臣情意相投,就好像符契一樣吻合。這件事,你做對了!就這樣,因為來護兒當機立斷,第二路大軍也從東面進逼東都了。
楊玄感此時再去關中,形勢已經很不樂觀。但是,我們也知道,在關東與關中之間,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和陝西之間有一個著名的關隘,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就是潼關,如果楊玄感能夠迅速進入潼關,再守住潼關,也仍然還有希望。但是,就在潼關的東邊弘農郡,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陝縣又出了一件事,把楊玄感給拖住了。
第二步棋是甚麼呢?激怒楊玄感。如何激怒他呢?這時楊玄感已經來到了弘農城下,楊智積就登上城牆,對著楊玄感開罵。像甚麼忘恩負義、勢利小人,這都算是輕的,而且,不光罵楊玄感本人,連他祖宗八代都問候了一遍。楊玄感是當時第一號的貴族公子,驕傲自負,在他看來,士可殺不可辱,他不能容忍別人這麼羞辱他!當即下令大軍停止前進,進攻弘農!
玄感雖然及時撤退,但是隋朝的官兵依舊窮追不捨,所以形勢並不樂觀。就在楊玄感西行的路上,也就是在今天的河南和陝西之間,有一個著名的關隘——潼關。如果當時楊玄感能夠率領大軍搶占潼關,或許還可以利用這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地形,擋住官軍的腳步。然而可惜的是,快到潼關的時候,卻突然發生了一件事,讓楊玄感錯失了最後的機會。
第二路大軍是來護兒的部隊。楊玄感起兵的時候,謊稱來護兒造反,這話傳到來護兒耳朵裏,把來護兒給氣壞了。你楊玄感自己謀反也就罷了,居然敢壞我的名聲!他立刻召集將領,召開大會,宣佈馬上回師救援東都!問題是,當時他們還在東萊海口待命,準備渡海攻打平壤。將領一聽來將軍要回師,都害怕了,紛紛說,如今皇帝陛下厲害,沒有他的敕書,我們能隨便亂動嗎?來護兒一聽,勃然大怒,厲聲說:
前文說過,衛文升從關中出來的時候,先到楊玄感的老家華陰掃蕩了一圈,華陰楊家也是損失慘重。正好,這時候楊玄感在華陰的親戚也趕過來了,要楊玄感替他們做主。這樣一來,楊玄感順理成章地把這些親戚說成是元弘嗣派來迎接他們的使者,然後放出大話說:「我已破東都,取關西矣!」我已經攻破了東都洛陽,現在要去攻取關西了!於是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地往西去了。
洛陽被圍,這是心腹大患;高句麗違抗天命,這只是癬疥一樣的小病。國家有難,當大臣的就應該知無不為,怎能患得患失!這個決定是我做出的,和你們沒有關係,一旦皇帝怪罪下來,我也決不連累你們。現在,如果有誰敢阻撓我,一律軍法從事!當天就率領大軍往回走了。
這樣一來,所謂圍城打援的計劃沒能實施,屈突通很快就渡過黃河了。這樣一來,楊玄感這邊的形勢可真是危急。此時李子雄又獻策了: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