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時害我顏面掃地。但他說的是實話,我也無法反駁。
我在學生時代少有機會體驗到實驗的喜悅,不料,進公司後,情況大變。每天得不停地做實驗,且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全是首度進行,因為誰也不敢說會得出甚麼結果。雖然會有所預期,但結果通常不同。遇到此種狀況,百分之九十九是預期出錯,和學生時代截然不同。學生時代結果若與預期不符,結論一定是實驗方法有問題。至於對實驗者而言哪種較刺|激,就不必多談了吧。總之,我是在踏入職場後,才體會到實驗的樂趣。
話說,拙作《偵探伽俐略》中,陸續發生五種怪異現象,並由一名https://m.hetubook•com.com物理學家逐一解開謎團。
不巧,他這些話是在我經常去的酒館說的,小姐們隨即出聲調侃:
然而,學生到二十歲前後,往往會自以為是,對「被迫進行」的實驗完全不感興趣。既然事前知道該得到甚麼結果,乾脆在實驗中調整各項條件,呈現同樣的結果就行。因此,即使獲得期待的結果,絲毫不會感動,也沒有歡喜,只覺得:「啊,做完了。」
如今回想,當時我並不瞭解理科,尤其是理化真正的樂趣,畢竟做實驗的機會少之又少。理解物理、化學的法則,知道一向感到不可思議的電的性質和化和圖書學反應的架構,儘管也很有趣,終究是書桌上的事情,既死板又缺乏實際感受。現下我完全記不得平常上課的內容,卻清清楚楚地記得朋友的頭髮在靜電實驗中豎起,可見實際動手體驗相當重要。
「無論我考得多爛,看到你的考卷就放心了。」
我就是看準了多半沒人會做確認實驗啊。
而我真的採用了,那位前輩看到多半會苦笑吧。
一九九八年六月號
不過,也有一說認為「那仍是了不起的實驗」。大學進行實驗最重要目的,在於篩選出優秀的學生。自認在做實驗的我們,其和*圖*書實是被實驗的對象。豈有此理——笑著回應後,我卻不禁認同種種實驗多半具有這樣的效果。
但是,做這些實驗很快樂嗎?倒也成了疑問。原因是,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實驗題目全是指導教授給的,從實驗方法到步驟皆有詳細的指示。至於將有怎樣的結果,幾乎事先都知道答案。若得到預期的結果,代表實驗正確執行,反之,則是實驗者出了甚麼差錯。換句話說,進行實驗不是為了研究,而是為了訓練學生。
由於不可能實驗,「假設成功執行後會有此結果」的預期,正是本書的命脈所在。
其他現象的描寫也都有科學根據,只是未經實驗證實。應該說,m.hetubook.com.com我選的全是現實中不可能實驗的現象。並非物質上的不可能,而是道德上的不可能。
「真的?好遜喔!虧你還能當上作家。」
這些怪異現象中,有幾種的靈感來自我上班時代從事的研究。和我一起工作的前輩曾隨口提及:
而一進大學,實驗就多到令人生厭。我讀的大學,每週都要做一次實驗,所以天天忙著整理數據資料和寫報告。
昭和五十六年起,有整整五年的時間,我都在某汽車零件製造商從事生產技術的研究。既然會從事那樣的工作,大學讀的當然是工學院。再講得明白一點,是電機工程學系。而我之所以進入工學院,則是因為從小學到高中,一直都是理科m.hetubook•com.com
比文科拿手——不如說,我的文科成績實在沒有應考的程度較正確。前些日子,我與七年沒見的高中朋友碰面,他正經八百地談起我的國文成績:
無論是小學、國中,還是高中,所做的實驗都具有此類性質。石蕊試紙遇到何種物質會變色,早在實驗之前就知曉,即使如此,實驗依舊很好玩。
我很怕國文,且討厭得要命。早就搞不清到底是因為討厭才怕,還是因為怕才討厭。相形之下,畢竟對理科較拿手,若問我喜歡或討厭,比起其他科目,應該算是喜歡吧。
「倘使把這個這樣做,搞不好能用在推理小說上。」
《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