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把一生作了段落的計畫,這叫做「生計」:從一歲到十歲以上,為個人成長作計;二十至三十歲,為成家立業作計;三十至四十歲以上,為生男育女作計;五十至六十歲,就為退休養老打算;六十七十以後,就為死亡身後打算了。所以有「六十不造屋,七十不製衣」的古諺,六十歲以後不造新房子,七十歲以後不添新衣服,這叫「https://www.hetubook.com.com量時計享」,不肯讓「冗功剩物」拖著自己,以致勞役心神於無用的地方。這一方面是「惜福」,另一方面,也使「勞生」不必受「物役」的無限驅使,能留下足夠餘裕的退閒歲月呀!
現代人比較健康長壽,生活的段落可以延長移後一些,但也不必拚到老、拼到死呀!許多人已m.hetubook•com•com
經有足夠的養老金錢,也有美好的退閒歲月,一生都吃喝不盡,還在作牛作馬,拚命賺錢,大概是想留錢給子孫用吧?
所以唐朝人就有「毋以貨財殺子孫」的教訓,讓子孫因遺產而驟富,容易養成淫|盪驕奢、唯物寡情的生活習慣。淌來的資產,他也不見得愛惜。與其留黃金給子孫,遠不如教他讀書學藝,所謂「黃金滿籯,https://m.hetubook.com.com不如一經」,「一技在身,走遍天下」,愛子孫最好的方法是教育他,愛而不教,就是不愛;教而不善,等於沒教。留太多財產給子孫,不是愛他,常常是把他教壞了。錢太多的人,教育自己子弟之餘,就捐些獎學金,做些文化事業,來教育大眾的子弟吧。
你坦白地說:「我家的老大,書唸不好,品行也有點歪,我必須預買一幢房子給他https://m•hetubook•com•com!」唉,古人早說過:「有子如龍虎,不須作馬牛;有子如豚犬,何須作馬牛。」下一代是龍虎,根本不需你為他作牛作馬;下一代是豚犬,你作牛作馬,他依然是守不住的。
其實平心想想,你我都是白手興家的人,子孫一樣可以白手興家,何必要你操心如此?你會說:「不見得子孫都像你我這樣賢智,萬一他不能自立創業呢?」如果你是以這個原因為他存錢,心意雖
https://m•hetubook•com•com美厚,實際上是以輕薄的眼光在對待子孫了!你用「不肖」的眼光預估他們,他們如何能以賢智自許呢?
不要說留一幢房子,就是留十億財產也屬徒然。當你兩手一撒,屍骨還未寒,靈堂前已經開始為爭奪家產而武鬥了!前人早料到:金帛留下愈少的人,子孫的眼淚會愈多,骨肉間的哀情也真切;金帛留下愈多的人,子孫的眼淚反而愈少,除了資財名分爭奪得筋青眼紅外,其他都看不見的啦!